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
2023-12-12卢虹伟
文/卢虹伟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新时期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科肩负的重要责任。而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语文学科教学重点对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四方面素养进行培养,需要高效课堂的支持,但教与学两个主体在高效课堂构建中缺少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导致高效课堂构建效率低,难以科学融合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因此,教师需基于核心素养视角进一步研究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意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顺应当前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提高我国教育质量与国际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兼具基础性和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开放性和多样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因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统摄性、整体性、普适性、价值性,做好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以构建高效课堂为基础,在完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任务的同时,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识。一方面,核心素养背景下高效课堂的构建可以增强学生知识掌握效果。学生语文知识基础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因此,无论新课程改革处于任何阶段,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均不可忽视[1]。另一方面,核心素养背景下高效课堂的构建也是学生形成正确思想道德的基础,核心素养培养中强调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因此,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科知识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及思想道德的引导,使优秀的人文思想、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现状
从教师方面来看,诸多教师的教育思想仍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沿袭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活动少,方法单一。学生缺少表达观点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只能盲目、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这不仅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也会限制学生思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学生方面来看,小学生年龄小,认知发展、思维能力有限,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语文学习上也呈现出过度依赖教师情况。同时,小学生好奇心强烈,玩心重,缺乏耐心,若课堂教学缺少趣味性、生动性,将难以集中注意力,而在完成课后作业时也不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经验的总结,无法为高效课堂构建提供助力。
上述情况使高效课堂构建进程严重受阻,师生之间难以形成默契配合,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能力、核心素养发展缓慢。因此,教师必须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采取有效的策略构建高效课堂。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策略
(一)创设文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语言营造的意境能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但小学生生活经历少,认知水平低,诸多想象偏离课堂,脱离实际,不利于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及深度学习。高效课堂的构建意在利用有效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与教学效率,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将抽象语言转化为具象的图片、画面,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互联网+教育”提出的新理念以及新方法,做好教学资源的整合,创设出灵动的教学情境[2]。
以《观潮》的教学为例,该文章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作者通过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对钱塘江奇特卓绝的江潮进行了细致描写,语言精练得当,深细和简约相依,生动地体现出江潮从风平浪静至奔腾咆哮到最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大潮的奇特、壮观与雄伟。本节课教学意在让学生掌握描写顺序,并能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想象出钱塘江大潮的画面,包括潮水的声音、潮涨潮落的动态变化,从而领略祖国壮美风景。学生打开课本阅读课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进行分段,很多学生存在错误。一部分学生因阅读不仔细,未能准确找到关键词;也有一部分学生难以想象江潮奇景,从而在分段上出现错误。为此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录像,截取纪录片中钱塘江大潮来前、来时、来后的景象,以直观的情境让学生感受不同阶段江潮的变化以及潮来时奔腾咆哮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新提问方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契机,也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问题的提出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在核心素养培养中倡导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发展语文思维能力。提问过程中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为课堂注入活力,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3]。因此,在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立足开放性提问,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高效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保持课堂活力,与学生进行高效交流;同时不断拓展问题深度,深挖课文思想情感、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以《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为例,该文章通过反衬手法,将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与今日的残破不堪进行对比,意在让学生记住曾经屈辱的历史,激发民族使命感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但小学生出生在和平年代,对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难以深刻理解。因此,教师从教学之初就采取提问的方式,不断引导学生加深思考。在引入环节,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生僻字词,并利用视频还原圆明园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残骸,通过对比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在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两个视频中的圆明园有什么差别?”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重回课文寻找答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重点段落教学环节,教师向学生提问:“段落中描写哪些情境?建筑物有哪些特点?圆明园景观如此丰富可以体现出什么?如此雄伟壮丽、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为什么会被烧毁呢?”以上问题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的详细分析,也突出了文章的深刻内涵,即勿忘国耻,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4]。
(三)深挖教材内容,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内涵深刻,人文底蕴丰厚,不仅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语言应用知识,也意在通过文字传递深刻思想内涵。因此,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不得忽视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有价值、有力量的素材,并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从而实现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高效、全方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期立下的宏伟志向,表达他为国家与民族奋斗终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受到深刻的启示,并从文章中汲取养分,获得奋发拼搏、不断进取的动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周恩来总理的经历、见闻等素材,对其内心从疑惑到静思再到立志过程中的变化进行深刻剖析。具体来讲,教师深挖文章第二部分素材,讲述周恩来总理当时亲眼看见租界内中国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情形,以此为契机,向学生讲述中国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遭受的屈辱,让学生了解到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是用无数人的性命换来的。即使处于和平年代,国际交往中也存在不公平现象,当代学生也应树立起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志向。同时,教师借助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发展目标,即博览全书、求真务实、全面发展、敢于创新,做“四有”青年,不断为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努力,为祖国繁荣发展奋斗,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观。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不仅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也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得到引导、重塑,有助于把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打造高效课堂结合起来。
(四)开展合作学习,发展自主学习思维
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创造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条件,进一步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基于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构建知识体系,发展语文思维、自主学习思维,从而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成就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逐步树立自信,进而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能力与素养的发展层次。
以《田忌赛马》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是一则历史故事,揭示利用自己长处对付对手短处获胜的过程,给人深刻的启示。如何让学生理解两次赛马因出场顺序不同而使胜利方发生改变是教学难点。基于文章的故事性特点,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布置合作学习任务,让小组成员带着任务对课文进行分析,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目标。小组的划分方式可以由学生选择,如基于成员兴趣爱好相同组成学习小组、按照感情友谊组成小组,从而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之后,教师抛出问题:“双方优劣势是什么?第一次赛马田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次赛马田忌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两次赛马的出场顺序如何?”引导学生剖析赛马过程中人物的心理。小组成员立足课文寻找线索,讨论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总结并在学习结束后汇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平等意识,培养学生交往能力、承受能力、创新精神等,提高教学效率。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独立解决问题,及时总结经验,为高效课堂构建提供更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5]。
(五)围绕核心素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体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将之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从审美鉴赏与创造到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在语文基础能力上对学生能力素养发展的更高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仅依靠教师说与教、学生听与理解不仅无法保证教学效率,还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从不同的视角与层面对学生语文能力与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为例,该文章为现代散文,作者通过对伯父鲁迅的回忆以及伯父对“我”的教育的分析,反映出鲁迅先生读书时一丝不苟,关心与同情劳动人民,赞扬伯父鲁迅的优秀品质,也表达出对伯父鲁迅的怀念、敬仰之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散文写作技巧,抓住人物刻画过程中描写动作、神态、内心、品格的方法与语言精髓,教师可一改往日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还原课文中的对话及当时人物的行为活动。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阶段自行寻找伙伴进行排练,在课堂上直接进行课文内容还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扮演者与观看者均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该模式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学生需要提前认真预习,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准确还原,而观看者只有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寻找角色扮演上的不准确之处以及神态与内心活动还原不到位之处,才能对人物描写有更深入的揣摩,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体现着教师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教学改革方向的把握。因此,教师应从多方面、多主体识别问题,利用新的教学工具、理念、方法、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