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2023-12-12

种子科技 2023年19期
关键词:化学防治稻瘟病侵染

邱 辉

(宿城区耿车镇农村工作局,江苏 宿迁 223800)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来源。水稻常见病害之一的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主要侵染水稻的叶鞘、叶片和穗部,病害严重时会影响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进而降低水稻产量和品质。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稻瘟病,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和产量,已经成为水稻种植中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1]。

1 水稻稻瘟病的相关论述

1.1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水稻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侵染水稻植株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稻瘟病菌可以通过空气、种子、昆虫等途径传播。大量的孢子飘散在空气中,在高温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就会侵染水稻,导致病害发生。

1.2 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特征

稻瘟病的病原菌是稻瘟病菌,也称水稻褐条病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稻瘟病菌是一种厌氧菌,生长、繁殖速度较快,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在数天内产生大量的孢子,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菌丝和分生孢子都能侵染水稻。稻瘟病菌的菌丝较细,呈白色或灰白色。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菌丝可以快速生长,侵染水稻植株。同时,稻瘟病菌可以通过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分生孢子呈椭圆形或卵圆形,为淡黄色或棕色。二是稻瘟病菌在生命周期中会形成菌核和子实体,菌核为黑色或棕色,呈圆形或半球形,直径约为0.5~1.0 mm;子实体为菌丝紧密结合形成的球状物,为棕色或黑色。三是稻瘟菌的生长和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温度一般在20~30 ℃,湿度在70%以上。特别是在水稻开花期间,当湿度达到90%以上时,易发生稻瘟病。四是稻瘟病菌的宿主植物主要是水稻,但同时也可以侵染其他禾本科植物,如小麦、玉米、高粱等。稻瘟病是造成水稻产量降低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

总之,稻瘟病菌是水稻稻瘟病的病原体,其繁殖速度快、分生孢子广泛传播,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因此,在防治稻瘟病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来控制其传播,保证水稻生产的正常和稳定[2]。

1.3 水稻稻瘟病的传播途径

稻瘟病属于炭疽菌病,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都有较大的影响,该病害普遍分布在世界各大水稻种植区域,因此防治稻瘟病非常关键。稻瘟病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一是空气传播。稻瘟病菌可以形成分生孢子或通过无性减数分裂形成小分子孢子在空气中进行传播;一旦稻瘟病菌感染水稻植株,其孢子在空气中飘散,落在其他植株上极易引起新的感染。二是种子传播。携带稻瘟病菌的种子可以在田间播种或者在不同地区进行运输和交换,导致稻瘟菌的快速传播。三是土壤传播。稻瘟病菌可以菌丝和菌核的形式长期存活在土壤中,可能出现二次侵染水稻的现象;经常利用同一块土地种植水稻会增加土壤中稻瘟病菌的积累量,使得土壤成为稻瘟病的重要传播途径。四是虫媒传播。有些昆虫会在寄主植物感染稻瘟病后,将稻瘟病菌带到其他植物上进行传播,例如,蚜虫和飞虱是常见的稻瘟病传播媒介,这些昆虫会在吸食水稻汁液时,将稻瘟病菌传播给其他健康植株,从而引起新的感染。五是人工传播。人类在种植、收割和处理水稻的过程中,也可能会传播稻瘟病。例如,在移植水稻幼苗时,由于操作不当,可能会造成植株损伤,出现伤口,导致感染病害。

总之,稻瘟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其传播,遏制病害的发生。

2 水稻稻瘟病的症状和危害

2.1 水稻稻瘟病的症状表现

一是叶片病斑。稻瘟病导致植株叶片上形成明显的病斑,初期病斑为小点状或线状,随着病情加重,病斑逐渐扩大并变成长条状或不规则形状。病斑颜色一般为浅黄色或苍白色,边缘呈暗褐色,有时有红色晕圈。病斑中央会出现黑色斑点,这是病菌孢子堆积的结果。病斑严重时,整个叶片会发黄干枯死亡。二是鞘部病斑。稻瘟病也会导致植株的鞘部形成病斑,病斑初期呈现黄色或淡红色的小点,后期逐渐扩大并变成灰白色或暗褐色。病斑贴近叶片基部和茎节处时,易导致植株折断,降低水稻产量。三是病穗。稻瘟病菌也会感染水稻的穗部,形成病穗。病穗的颜色呈黄白或淡红色,穗谷明显缩小,且多数穗粒不饱满。若病情加重,会使穗粒全部枯死,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四是植株生长受阻。受到稻瘟病的侵害后,水稻植株的生长态势和分蘖能力都会受到影响,使得植株矮小、茎秆变细短,从而导致减产。同时,稻瘟病侵染水稻后,光合作用、呼吸和营养物质运输等功能受到限制,导致水稻的抗逆性和耐旱性下降。五是节间长短不一。稻瘟病对水稻茎秆的生长发育也有很大影响。水稻某些节间易出现弯曲、变形或肿胀,导致茎秆长短不一、姿态变形。病情严重时,茎秆会出现断裂现象,导致水稻植株倒伏。

总之,稻瘟病是一种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影响的病害。通过了解其症状表现,可以及时对其进行防治,从而保证水稻正常产量。

2.2 稻瘟病的对水稻生长的为害

稻瘟病对水稻生长为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光合作用减弱。稻瘟病感染水稻后,叶片表面会形成一层病斑,病斑上的黑色孢子堆可以吸收阳光,抑制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植株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叶片变成黄绿色或灰白色。二是影响水稻的呼吸作用。稻瘟病菌在植株组织中繁殖,消耗了植株中的有机物质,影响了水稻呼吸作用,导致植株的新陈代谢减缓,不能正常吸收、转运和利用养分,进而导致植株长势衰退和产量下降。三是降低水稻的抗逆性。稻瘟病侵染水稻后,植株会出现生理失调、抵抗力下降的现象,使其更容易受到其他病害或环境变化的影响,例如在干旱、高温、低温等恶劣条件下会导致病株死亡。四是影响水稻吸收营养物质。稻瘟菌会侵染植株根部,导致根系发育不良,不能正常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五是直接影响稻米的产量和品质。稻瘟病菌会在穗部形成病斑,导致穗部变形和籽粒数量减少,从而导致产量大幅下降。另外,由于病菌的毒素可以残留在稻米中,因此会造成稻米质量下降,影响人体健康[3]。

3 水稻稻瘟病防治措施

3.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微生物、昆虫等有益生物控制或抑制农业害虫等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生物防治具有环保性、可持续性及安全性等特点,与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相比,更加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较为常见的生物防治措施有以下几种。一是施用拮抗菌。拮抗菌是指能够生产抗生素、酶类、激素等代谢产物并可以通过抑菌、竞争等方式防治病原微生物的有益细菌。防治稻瘟病常用的拮抗菌有枯草芽孢杆菌、根瘤菌和腐霉菌等,这些拮抗菌可以通过竞争、占位、产生抗生素等方式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和繁殖,达到防治稻瘟病的目的。二是施用生物修复剂。生物修复剂是指可以分解土壤中有机物质、构建土壤菌群、提高土壤肥力的微生物制剂,常用的生物修复剂有木霉菌、链格孢等。生物修复剂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增强水稻抗病性和免疫力,最终达到防治稻瘟病的效果。三是施用生物菌肥。生物菌肥是指一种富含有益微生物的肥料,通过发挥土壤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优势作用达到增强水稻免疫力的效果,常用的生物菌肥有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菌肥、链格孢发酵菌肥等。菌肥能够有效提高水稻根系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稻瘟病的目的。四是施用植物源生物制剂。植物源生物制剂是指一些从植物中提取或通过发酵提取的有机化合物,防治稻瘟病常用的植物源生物制剂有大豆异黄酮、绿茶多酚等。植物源生物制剂可以通过植物互作机制提高水稻免疫力,有效防治稻瘟病。

总之,选择适当的菌剂和合理的施用方法,并加强田间管理,改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更好的生物防治效果[4]。

3.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通过施用杀菌剂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和传播。化学防治药剂分为有机磷类、三唑类、苯并咪唑类、吡唑酮类等多种类型。有机磷类杀菌剂具有广谱性、杀菌效果持久、易于使用等优点,且不会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太大影响,常用的有机磷类杀菌剂有敌敌畏、甲胺磷、乐果等。三唑类杀菌剂具有杀菌效果强、使用方便等特点,常用的三唑类杀菌剂有菌膜唑、三唑酮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无臭味、无毒害,杀菌效率高,能够有效控制稻瘟病,常用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有多菌灵、氧菌灵等。吡唑酮类杀菌剂具有低毒性、安全可靠等优点,适用于化学防治稻瘟病,常用的吡唑酮类杀菌剂有镰刀菌酮、新霉素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施用化学防治药剂时,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喷洒药剂,并选择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的药剂,以提高防治效果。每种化学防治药剂的施用剂量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过量或者连续施用同一类药剂。此外,施用化学防治药剂后需要注意安全间隔期,以免对环境和作物产生影响。

总之,在化学防治稻瘟病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化学防治药剂,并结合土壤类型、天气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调整,才能够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3.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防治稻瘟病的重要的手段。物理防治指利用物理手段或方法减少病原体,从而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病害的目的。常用的物理防治手段有热处理、冷冻处理和磁场处理。热处理是利用热能杀死病原体的方法,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水浸法、热风法和太阳光照法等,其中,水浸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热处理方法,将稻谷放入温度为54~58 ℃的水中浸泡30 min 左右,可以灭活深层的病菌。热风法是将稻谷放入50~60 ℃的烤箱中烘烤1~2 h。太阳光照法是将稻谷放置在阳光下暴晒,达到灭菌的效果。冷冻处理是一种利用低温来杀死病原体的方法。将稻谷放入-20 ℃的冰箱中冷冻24 h 以上,可以有效杀死稻瘟病菌。冷冻处理方法具有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特点,且不会对水稻品质产生影响,因此应用范围广泛。磁场处理是一种利用磁场的作用来防治稻瘟病的方法。将稻谷置于强磁场环境中,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减少稻瘟病。同时,磁场处理还可以改善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具有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总之,物理防治方法是一种安全、环保、有效防治稻瘟病的方法[5]。

3.4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防治稻瘟病的首选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耕作管理,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降低稻瘟病的发生概率。较为常见的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良种选择。选择健康、高品质的良种是农业防治稻瘟病的基础。良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抗旱性、抗病能力和高产性,在减少病害的同时提高产量和品质。二是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增强其抗病能力。一般来说,应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合理施用氮、磷、钾肥,避免肥料过量施用或不均衡施肥。同时,还可以采用叶面喷施微量元素的方法,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三是间作、轮作。水稻连作易诱发稻瘟病,因此采取间作、轮作等方法有助于防治病害。通过水稻与其他作物交替轮作,减少稻瘟菌的积累量,同时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四是合理密植。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减少营养资源的浪费,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此外,密植也有助于降低病菌传播概率,从而减少稻瘟病。五是田间管理。要加大除草力度,避免杂草与水稻竞争养分;要定期排水,避免水稻根系积水;要注意农田环境卫生,避免稻瘟病菌的聚集滋生。

总之,通过以上措施的科学实施,可以有效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降低稻瘟病的感染率和为害程度,为稻瘟病的防治奠定基础[6]。

4 结束语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为害水稻的病害,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预防和控制水稻稻瘟病十分有必要。在防治水稻稻瘟病时,应结合实际情况,从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农业防治的角度出发,推动水稻稻瘟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猜你喜欢

化学防治稻瘟病侵染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植物镰刀菌枯萎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不同药剂防治苗稻瘟病、叶稻瘟病效果试验研究
芸薹根肿菌侵染过程及影响因子研究
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寄主的显微观察
生物绿肥在稻瘟病防治中的应用与示范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穗瘟效果试验
烟草靶斑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侵染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