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对策
2023-12-12韩洪秀江苏省邳州市宿羊山镇畜牧兽医站
文│韩洪秀(江苏省邳州市宿羊山镇畜牧兽医站)
一、家禽传染病的发生特点
1.家禽的免疫系统和身体特征。家禽的淋巴系统不发达,鸡没有像哺乳动物那样明显的淋巴结,只有一些散在的淋巴组织。鸭和鹅虽然有一些淋巴结,但其发育不完全,导致免疫功能相对较低。这可能使家禽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害。与哺乳动物不同,家禽的胸腔与腹腔之间连接较为紧密,没有明显的横隔膜,这意味着病原体可以更轻易地在胸腔和腹腔之间传播。这些特点决定了家禽在感染疾病时容易波及全身,并且病情可能比较严重。
2.家禽的生殖系统。家禽的繁殖方式为卵生。家禽卵在生殖系统中形成,整个过程与母体血液直接接触,病原体可以通过血液从母体进入卵内,且多存在于卵黄中。家禽生殖系统末端连接泄殖腔,卵在产出过程中通过泄殖腔,泄殖腔内微生物种类多且复杂,极易使卵受到感染。种蛋的储存环境和在孵化过程中,均有较大的感染机会。
二、家禽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1.家禽传染病种类多。目前,在我国养禽业发展过程中,对家禽构成威胁和危害的疾病有80多种,其中以传染性疾病最多,大约占禽病总数的75%以上。影响较大的传染性疾病有多种,如鸡较为常见的禽流感、鸡新城疫、鸡传染性贫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在鸭中多发的雏鸭病毒性肝炎、番鸭细小病毒病等;在鹅中常发的鹅副粘病毒病、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等;还有一些传染病在多种家禽中常发,如禽衣原体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
2.家禽传染病传播速度快。家禽养殖主要是群体环境,养殖密度比较大。如果养殖环境的卫生条件较差,在这样的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繁殖迅速,病原体含量明显增多,家禽感染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家禽患病后,会迅速蔓延至同一禽舍内的家禽,在相对密闭的养殖环境中,家禽疫病迅速传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家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一般来说,家禽的免疫系统不够完善,免疫力相对较低。当天气条件突然变化时,家禽的抵抗力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容易引起传染病和高死亡率。养殖户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多采用大规模的养殖方式。但又不注意环境保护和清洁,家禽养殖数量超标,环境恶化,导致家禽抵抗力随之下降,大大增加家禽感染传染病的概率。此外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复杂,也会增加疾病预防和治疗难度。
4.多病原混合感染增多。以往家禽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家禽疾病通常是单一病原体感染所致,临床症状明显,对病禽进行病理解剖可以发现明显的病理特征,疾病容易被诊断,常用药物都能发挥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近年来,家禽传染病以混合感染为主,一次发病可以检出多种病原体,如在鸡中,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大肠杆菌病一般会伴随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新城疫常会同时发病;甚至有的家禽同时检出3~4种病原体,引起多种疾病,从而给家禽疾病的诊治带来一定的困难。
5.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增多。
免疫抑制性疾病是我国养禽业中常见的传染病。淋巴细胞系统破坏和巨噬细胞损伤是免疫抑制性疾病引起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有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近年来新增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有鸡传染性贫血、矮小综合征、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等。
6.呼吸道疾病发生较多。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干燥,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家禽的呼吸道容易受到损伤,冷空气侵袭会对家禽呼吸道造成严重刺激,导致家禽发生呼吸道疾病。不断的刺激影响了家禽呼吸道正常的免疫功能,使免疫力大大下降,此时病原微生物随空气进入体内,通过家禽气囊迅速传播到全身,引起更为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
三、家禽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
1.改善养殖场的通风情况。一般来说,通风不良是家禽传染病发生和快速传播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在规模化养殖模式下,封闭的饲养环境温度较高,这容易促进多种细菌的繁殖。病原菌在温暖的环境中繁殖速度较快,从而导致家禽传染病的暴发。因此,在家禽规模化饲养的过程中,养殖户需要改善饲养环境,以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保证家禽的健康生长发育和繁殖。另外,改善饲养环境时,满足家禽的繁殖需求,同时能有效预防疾病传播,减少传染病的传播扩散。
2.定期注射疫苗。禽类疾病传播方式较多,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普遍存在于家禽传染病传播过程,禽类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容易感染的疾病也不尽相同。饲养管理人员在养殖过程中,需持续关注家禽生长状况,做好记录,为禽类疾病的防控打下良好的基础。定期给禽类接种疫苗,预防的疾病不同,疫苗注射的时间和次数不同。疫苗注射前确定疫苗剂量,防止疫苗剂量过小或过大,难以发挥疫苗的效果。通过定期接种疫苗,可以提高家禽对相关疾病的抵抗力,有利于家禽的健康生长,提高家禽饲养的整体质量。
3.对饲养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首先,需要对家禽饲养员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保证饲养员具备专业的知识技术及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随着饲养环境的不断变化,会引发多种禽类疾病,这就要求饲养人员能及时发现问题,同时确保在家禽发生疾病发生后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因此饲养员必须熟练掌握疾病防控知识,积极参与技能培训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储备。最后,饲养者之间还需要多沟通,互相学习先进经验,有助于提高饲养能力。
4.切断传播途径。在家禽饲养过程中,控制外界的病原体进入养殖区域内极为重要。为了防止相关人员携带病原体传播疾病,饲养人员要严格遵循饲养规定,进出养殖区域时,按要求对衣物进行消毒。此外,为防止家禽感染其他动物类型的传染病,禁止其他动物随意进入养殖场,如猫、狗等动物。同时,注意灭鼠和灭蚤,防止疾病传播。要对饲料器具进行有效管理,防止各种疾病的传播与扩散。
5.加大执法力度。相关部门执法力度不足也会引起家禽疾病的流行和传播。因此,加大执法力度在畜禽疫病防控过程尤为重要。疾病防控以预防为主,不断完善畜禽疫病预防体系,避免禽畜传染性疾病流行和暴发。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组织要全面贯彻禽类疫情防控政策,全面落实疫情防控体系,做好重大疫情预处理。在兽药销售方面,加强假冒伪劣兽药、假疫苗、无效疫苗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违规者,减少因使用假冒伪劣兽药造成畜禽免疫失败和疾病传播的情况。在卫生管理方面,家禽养殖业引进种蛋和种禽时,严格落实检疫工作,并严格进行消毒和卫生控制管理等,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6.落实养殖场生物安全措施。家禽养殖场需要执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降低危害。采用生物安全技术能降低家禽养殖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家禽及其产品的质量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首先在选址方面,家禽养殖场要选择地势高、地面平整、通风良好的区域,与主干道和居民区保持安全距离;方便充足供应家禽养殖场的水电,水源需符合饮用标准,并区分净道和污道。明确划分生活区、生产区、隔离区等功能区,加大植树绿化力度;建设标准化的家禽养殖场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四、家禽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1.新城疫的防治措施。新城疫是一种主要感染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较高。分为典型性和非典型性两种:典型新城疫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中期突然发病死亡,结合解剖和临诊症状可以诊断;非典型新城疫多发于雏鸡,无典型症状,疾病复杂,难以及时诊断,给疾病防控造成不利影响。为了防止疫病发生,需结合易感时间段做好消杀工作,保持鸡舍卫生、温度湿度适宜、通风良好,及时接种合适的疫苗并加强饲养管理。发病后可采用金银花100克、厚朴100克、知母80克、连翘100克、桔梗100克、黄檗80克、细辛80克连服1周左右可根治病鸡。
新城疫传染能力强、发病速度快,通常这种疾病只有3~5天的治疗时间。治疗3天后如果不见好转死亡率迅速提高,此时应迅速扑杀病鸡,并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有效阻止当地暴发大规模鸡新城疫。
2.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大肠杆菌病在鸡各个日龄均有发病,雏鸡常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型感染,成年鸡主要出现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的症状。大肠杆菌病主要为混合性感染,雏鸡发生大肠杆菌病时常伴随严重的腹泻症状;成年鸡症状较轻,但会导致蛋鸡产蛋量下降,产蛋高峰期消失,蛋鸡死淘率明显提高,严重影响经济效益。通过定期对鸡舍墙壁、地面、饲养笼具等进行消毒杀菌,及时接种相应疫苗,减少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大肠杆菌病发生时,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疗,但要注意合理用药、穿梭用药等,防止耐药菌株出现。也可通过使用中草药配方黄连300克、黄芩300克、大黄200克、白头翁500克、马齿苋1000克与饲料充分混合后饲喂患病鸡,通常1周左右即可康复。由此可见,中草药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
3.球虫病的防治措施。球虫病危害极大,这种流行病的发病率高、影响范围广。一般情况下,患病的家禽会在一个月内死亡,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感染球虫病的家禽会出现食量锐减、粪便稀少等现象。为了预防这种疾病,首先要对畜禽养殖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持环境清洁,减少感染机会。雏鸡出生后7天需接种疫苗,防治效果可维持30~50天,以增加抵抗力,防止感染。
五、结语
家禽传染病种类繁多、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控制难度较大。传染病的防控以预防为主,改善家禽饲养环境,完善饮水、饮食、通风等措施,及时接种疫苗,减少传染病发生。传染病发生后根据规定上报并及时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控制,防止疾病蔓延。降低传染病发生和发展频率,促进家禽养殖业的发展,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