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雕塑发展的三个学术方向
2023-12-11郅敏
郅敏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成了积淀深厚、一脉相承的文明体系。纵观历史进程,不断地溯源与创新是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习近平总书记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表述,再次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具体要求,成为新时代艺术创作的灯塔与基石。
中国雕塑艺术直观而鲜活地反映出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生活,创造出诸多如今仍享誉世界的雕塑精品,无不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性和包容性。以敦煌莫高窟为例,最早开凿的北凉第275窟塑像具有典型的犍陀罗风格,这是古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融合的艺术风格。犍陀罗风格在印度阿育王时期传入中国,并结合在地审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范式转化,人物形象、服饰图案、造像技法等均产生新变。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基因中的自我认知是兼容并包中国艺术风格形成的核心要素。
新时代以来,中国雕塑家紧跟时代步伐,以艺术回应时代强音,取得了开拓性成就。中国雕塑一方面在创作中守正创新,立足于中国历史文脉,不断创造出具有时代气象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加强在教育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的鲜活底色中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发展出三个极具潜力的学术方向:
一、以传统赋新诗,具有东方美学意境的主题性雕塑创作蓬勃发展。中国艺术家将传统美学与世界文化融会贯通,以东方哲学思想为立足点,积极探索主题性雕塑语言的创新。艺术家吴为山将“立象以尽意”中的“意象”与中国画中“以形写神”等传统观念,创造性地运用于新时代主题性雕塑创作,发展出独具风貌的中国写意雕塑,推动具有中国风格的当代雕塑在国际的交流与传播。
吴为山曾对传统雕塑进行了风格的划分,提出了“写意”雕塑的理论框架,在其为香山纪念馆创作的系列主题性雕塑中,生动刻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事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历史画面如身临其境;又如作品《问道》,以“孔子问道于老子”的典故塑造,释放出丰富的精神意蕴和内涵。吴为山的雕塑艺术通过古代和现代一脉相承的艺术语言展示了中华民族美的历程,并多次在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展览,成为承载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沟通媒介。同时,作为一位有文化责任的国家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准确把握和主动参与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视域,通过国际论坛与展览等方式,推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艺术作品的国际展示,彰显了新时代文化自信,也体现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鲜明特质。
二、以创新引未来,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融入雕塑艺术创作。新时代全球化艺术语言的交流互鉴激励着艺术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语境中,重新反观自身传统文化的内核与精髓,并结出硕果。很多艺术家自觉地回归到中华母体文化主题,不断提炼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性艺术表现形式。
近20年来,我的雕塑创作一直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河图洛书》《天象四神》《立表测影》《观象授时》等中国古典文化命题成为我的创作核心。近些年,我创作的《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以中国传统时间观念与世界性时间观念之间的张力为切入点,用抽象的立体形体表达出中国人对宇宙、天地、人生的独特感知,这种感知来源于中国古人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的一再追问。此系列中的《二十四节气——立秋》获得2022年意大利佛罗伦萨文学与艺术奖雕塑类金奖,以雕塑艺术的方式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让世界感知中华民族创新前进的步伐。
三、以交汇促融合,不断推动信息时代背景下雕塑艺术的跨越式发展。在科技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科技的发展赋予了艺术更多维度的创作形态,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成为未来艺术发展的趋势之一。数字信息与人工智能推动了雕塑创作从创作观念、创作过程到展示方式的体系创新,线性的制作流程部分转向为非线性的艺术实验。数字技术为创作提供了逻辑运算能力,参数化建模体现了规律性和随机性共存的数字化特征,衍生出了新的雕塑形式;上述方式再结合3D打印等快速成型技术,可以实现雕塑项目整体的流程化。科技对艺术的影响还体现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人与人的联结关系、流程的细分化与专业化等方面,这些因素促使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与不同观念之间形成交流互通,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给艺术带来的积极效应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雕塑艺术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用雕塑表达对自然和历史的独特认知。新时代以来,中国雕塑艺术始终聚焦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发展出独具风貌的东方意象和生机勃勃的当代气象。在具有中国特色东方意象的文脉传承理念观照下,中国雕塑更应该积极融入新时代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实践,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用艺术传播中国声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長、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