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境下,中国雕塑何为
2023-12-11曾成钢
曾成钢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进一步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我有幸经历并参与了这个宏大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我发现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国雕塑的发展呈现出一个“米”字形的交叉结构,具体来说,我们的现代美术学习了西方的古典传统,而西方的现代艺术则从透视走向平面。历经百余年的融合发展,中国雕塑早已建立起了自身的框架,此时再论“体用之辨”似乎有些过时,但其遗留问题——路径与发展,至今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尤其是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紧跟时代步伐,取得了开拓性成就。
吃透传统 全方位吸收
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我们正站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点,一切艺术样式,无论新旧,在当下都能找到它的合理性与一席之地,这便是中国雕塑发展的语境和优势。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应当怎么做?
一方面要吃透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雕塑语言并不是自足的,西方雕塑的移植与模仿赋予了它一定的样式,但这仅仅是个开始,必须将其转化为中国式的形态。中国艺术的思想与形式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只有对文化意识深刻领悟,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艺术的特有形式。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若把同一时期的艺术横向对比,如三星堆与埃及金字塔、秦兵马俑与希腊雕塑、霍去病墓石雕与罗马雕塑、高平铁佛寺造像与米开朗基罗雕塑等等,你会发现中国的艺术没有输给任何文明。所以,一定要建立自信,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有针对性地学习传统、研究传统,从中汲取营养。
另一方面要全方位吸收。经验告诉我们,东方的传统和西方的传统都很好,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对古代和现代文明的学习,通过对传统的追溯,借助传统的力量,建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系。在东西方文化的语境下,对其进行传承、转化与创造,构建中国现代雕塑系统,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我所强调传统雕塑语言的母体意义,以及传统的延续与发展的意义也正基于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雕塑发展的必由之路。
构建自主艺术体系
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需要从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发掘可以被借鉴吸收的优秀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具有当代东方艺术特征与精神内涵的艺术体系。其目的在于传承经典、立足当代、面向世界,坚守雕塑本体,通过理论实践并重,研究转化结合,建构具有中国文化特点、审美精神与文化立场的雕塑体系。
何谓传统?《辞海》讲:传统是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而文化艺术的传统是历史长河中,前人创造并流传下来的有造型审美价值的一切物、象,以及其背后所凝结的时空观念、生命认知、哲学理念、审美体系、情感体验、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这是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内在动力。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传统是个复杂的矛盾体,我们要继承的是优秀和经典传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何谓转化?转化是指事物A通过某种途径转变为事物B的一种方法,且A必须包含B的文化基因。需要注意的是,转化不是转换,在一种文化变成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形态与位置发生了变化,其内在性质也要随之变化,这是文化基因创造性重构的关键过程。转化需要条件,也需要方法,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这是个漫长而煎熬的过程,要有“驽马十驾”的觉悟与耐心,才可能有所收获。
何谓创造?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就是找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创作新作品。创造有三条路径:其一是反叛传统,从“无”到“有”,是一种发现;其二是继承传统,从“有”到“再有”,这是一种超越;其三是传承传统,从“有”到“新有”,这是一种转化。创造和创新不能混为一谈,两者存在着滞后关系,先有创造,才有创新;从创造到创新,需要有敏锐的感受力、深刻的思想力、充分的想象力与辛勤的实践力。
构建形式语言 彰显文化精神
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形式语言的构建与文化精神的彰显。从西方雕塑进入中国之后这个情结便一直存在,这种文化使命延续了几代人,像刘开渠、滑田友、沈文强、钱绍武、文楼、叶毓山等等,很多艺术家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对于中国雕塑的结构属性、发展路径、方法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阐述,由此而建立起的新的雕塑传统便是“道”,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当代中国雕塑的语言系统不是按照西方雕塑的发展依葫芦画瓢,也并非对自身传统样式的翻版复刻,而是真正反映中国现代生活,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艺术,其精气神让我们的艺术不会妄自尊大,更不会妄自菲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一种昂扬的姿态,这便是中国雕塑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力量源泉!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