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炎帝神农历史功绩探析劳动精神的源起
2023-12-11胡爱明张依
胡爱明 张依
摘 要: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明的开创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勇敢的民族。炎帝神农和他的部落人民通过劳动铸就的“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的炎帝精神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具有重要意义。铸就伟大的炎帝精神,成为劳动精神产生的源头和典范。
关键词:炎帝功绩;劳动精神源头;探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3.028
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具体实践,既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鼓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华夏儿女早已将劳动精神嵌进自己的血脉之中。早在刀耕火种的时代里,炎帝神农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气、责任和担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勇敢的民族。
1 新征程上,弘扬炎帝精神对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的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炎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华夏文明的始祖。据记载,炎帝神农出生在土地肥沃、林木茂密、禽畜众多、鱼蚌充裕的随州,在位120年,其足迹遍布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开创了被称为“大同”世界的神农时代。《商子·画策》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尝遍百草,一日间遇七十毒也不停止,最终因误尝断肠草而不幸遇难,葬于长沙茶乡之尾——今湖南省炎陵县鹿原陂。此后,华夏儿女世世代代运用文祭、贡祭、火祭、乐祭、歌祭、舞祭、龙祭等传统和现代祭祀形式祭祀炎帝,缅怀全体炎黄子孙共同的始祖。2006年,“炎帝陵祭典”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炎帝神农和他的部落人民通过劳动铸就的“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的炎帝精神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具有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发展史可作为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一把钥匙。首先,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存在必需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恩格斯也认为劳动对人类社会形态的创立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提到:“……人们首先必须解决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可见,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其他活动的基础。其次,人的本质是劳动。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劳动实践中实现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再次,劳动揭开了人类历史之谜。人类社会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一直是个谜,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所以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劳动发展及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劳动者的历史。
炎帝神农生活的原始时代,恰是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炎帝神农开启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历史。史料记载:“神农教耕,而王天下”。中华民族的发展也由此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由此揭开。炎帝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部落首领,带领部落人民通过辛苦劳动,开创了农耕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有利于学生理解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民生在勤,勤则不匮”。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勤于劳动、善于创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在历史长河中,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在新时代里,中华儿女会继续勤于劳动、善于创造,开创复兴伟业。
1.2 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劳动实践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炎帝开创人类文明到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文明的国家可以看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劳动始终伴随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成就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将开创中华民族第二个百年梦想。新时代大学生是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担当者,生逢其时,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但梦想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发扬炎帝开拓、创新、进取、奉献的精神,传承创新炎帝文化,铸牢中华儿女勤劳勇敢、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思想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2 炎帝一生功绩彰显劳动精神
2.1 “作耒耜,教耕种,开创农耕文明”彰显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有崇尚劳动的观念
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有物质资料,要解决吃、穿、住、用、行的问题,要创造物质财富。要获得生存的物质财富,就必须劳动和生产。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生产工具是最主要的劳动资料。生产工具的先进与否,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主要尺度和标志。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划分,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炎帝神农诞生在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先民挑选出一些石头,打成刀、凿、斧、铲等一定的形状,再磨得光滑、锋利,还把骨、角加工制造成针、锥、鱼钩、魚叉、弓箭等,生产力十分低下,生活十分艰苦,主要靠采集的野果和渔猎来的动物为生,穿的是兽皮和树叶,住的是山洞,经常遭到野兽的侵袭和误食植物而生病,人均寿命很短。炎帝神农氏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生存环境下,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为解决基本生存问题,提高耕作效率,炎帝发明了农具——耒耜。《周易·系辞下》记载:“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盍取诸益”。《逸周书 尝麦解》载:“耒耜徂耨以垦草莽。”《竹书纪年·前篇》载“神农作耒耜”。耒耜的发明,标志着生产力向前发展了,耒耜一直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中耕地翻土的主要工具;耒耜的发明,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原始社会由渔猎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过渡,使人类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炎帝带领先民在采集植物的过程中,多次看到种子落在地上又重新长出来植物的现象,逐渐学会了种植,并教民种植,从而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播农业。《管子·轻重戊》载“神农氏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淮南子·修务训》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培育、种植野生稻的国家。炎帝神农创造了最早的耕播农业,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有效地解决了先民“食之不足”的难题,这是炎帝神农的第一大贡献,为开拓中华文明奠定了初始的物质基础。
2.2 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创造医药文明彰显炎帝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靠采集现成的野果、根茎、花、叶和捕获野兽等为生。有时饥不择食,误食一些有毒甚至剧毒的植物,出现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等中毒现象,有时受毒蛇猛兽的侵犯,时常受伤,加上居住条件极其简陋,风寒、酷暑等各种疾病随时发生。为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保护人们的健康,炎帝神农深入崇山峻岭采药,尝百草,发明了中草药。《史记》记载“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帝王世纪》载:“神农以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天伤人命”。《广博物志》记载“神农如究患脉,辨药性,制针灸。”《纲鉴易知录》载:“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后人尊他为“药王”“医王”。在尝药、辨药的过程中,炎帝神农还将自己的识药心得传授给其他群众。他教先民对症下药。自此,降低了先民们因病死亡的比例。为了宣药疗疾,炎帝神农还篆刻了《味尝草木作方书》。此书也成为人类医学科学的发端。随着时间流逝,后人在炎帝的基础上,又经历了无数次的用药实践,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药物知识。在不断验证的过程中,逐步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并以书籍的形式进行了固定。由此,《神农本草经》问世。《神农本草经》的存在,堪称是中国药学发展的奠基之作。可见中药学的产生是我国先民长期生活劳动、生存劳动和医疗实践的结果,也是炎帝神农自觉自愿、积极主动通过劳动救人性命的真实写照。
2.3 日中为市,首辟市场,创建商业文明彰显炎帝神农遵循劳动的客观规律并辛勤劳动
人的本质是劳动,在劳动中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进入农业时期后,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开始出现剩余产品,先民们开始思考交换剩余产品。为满足先民们交换的需要,炎帝神农首创商品交换市场,选择日中为交换时间,遵循了劳动的客观规律。《周易·系辞下》载:“炎帝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的《稽古录》记述:“炎帝以一人所为,不足以自养,必通功易事,贸迁有无,乃教民日中为市……”《竹书纪年·前篇》载:“炎帝首创日中为市。”商品交换市场的创建,为货币的产生,商业文明的发展打下了基石,也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经济往来,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使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逐渐向以共同地域为基础的民族过渡,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牢固精神纽带。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指出:“几千年来,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和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一个时期以来,台湾民进党当局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一些外部势力极力搞“以台制华”,企图阻挡中国实现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2022年8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台湾同胞崇敬祖先、爱土爱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有着同一个祖先,血浓于水,寻根问祖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据统计,台湾目前以炎帝神农氏为主神的庙宇大约有130余座,并设有神农诞辰祭典仪式。海峡两岸人民寻根问祖,追寻先祖的英名与功绩,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交流,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奠定情感基础。
2.4 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开启音乐先河彰显炎帝神农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劳动品格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意识对物质有积极的能动作用,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音乐文化是意识的表现形式,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是在种族的生存与繁衍与自然的搏斗中产生的。据载炎帝神农氏创造了音乐,成为音乐之祖。《桓子新论》载:“琴,神农造也。”“昔神农氏继伏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竹书纪年·前篇》载:“炎帝作弦琴。”《世本·下篇》载:“神农作琴,神农作瑟。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分五弦。曰:宫、商、角、徵、羽。”炎帝神农不仅发明制作琴、瑟、笛、埙等乐器,而且创作乐曲,开创音乐先河。音乐缓解了先民在劳动过程中,长时间单一的体力劳动和繁重的劳动任务而产生的疲倦。音乐源于劳动又直接服务于劳动生产,体现了劳动者的勇敢、乐观的精神风貌,鼓励劳动者克服艰难、困苦的劳动生活条件,给劳动者以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同时,优雅的琴声、美妙的音乐能够使先民们返璞归真,摒弃原始的野性,回归到人性的真、善、美,起到陶冶情操、教化民众的作用。炎帝神农从先民的精神需要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创造民族音乐,体现了诚实劳动的品格。
炎帝神农作为中华文明的开创者,除了在农耕、医药、市场、音乐方面作出贡献外,还在作陶为器、冶制斤斧,织麻为布、制作衣裳,建屋造房、台榭而居,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等方面有建树,从炎帝的这些功绩可以看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是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开创了中华文明,中国人民通过劳动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必将通过劳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是由于人类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有了人类特有的文明和文化,人类才真正成为自然、社会的主人,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上,“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此时人类实现了自己驾驭自己的劳动而不是被迫劳动的劳动自由状态。实现了谋生手段和生活第一需要即本质规定的统一。劳动是人们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由之路,劳动终将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0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4.
[4]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002).
[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00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4.
[7]谷雨桐.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浅谈人的生存环境与音乐的产生之间的联系[J].黄河之声,2017(21):83.
[8]孟立君.满族民歌劳动号子研究——以《跑南海》为中心[D].吉林:延边大学,2018.
[9]吴宏政.马克思世界历史目的论下的“劳动自由”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01):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