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驻留如何成为一种再生机制

2023-12-11耶苏

画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胡同空间

從2011年首次参与北京怀柔上苑艺术馆驻留算起,至今我已参与过十几次驻留。这其中有些是与主办机构协作去探索新的驻留模式,有些是与不同艺术家共同设立新驻留,更多的是在驻留机构本有的框架中工作。相比那些成熟的、长期的、带有主题导向的驻留,自己更愿意尝试短期的、应激的、自发的、松散的驻留。在此,选取4个自己曾经深度参与过的驻留作为案例,试着讨论一下艺术驻留如何可能成为某种再生机制,而非文化复述过程。

1.再生空间驻留&刺菱项目(2016),驻留5天

去天津再生空间驻留前,我脑中正酝酿着用虚构的方式来展示还未被打开的秦始皇地宫。驻留的地方位于天津市区,叫作尖山,是一片正在拆解迁移中的楼群。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居民楼,这一大片建筑建于20世纪50年代,结构用料很好。

等着物象自动呈现,让物象自由组合,不去干预它们——是这次驻留前我希望去尝试的感应手法。在老楼群的附近有一个红光公园。一日上午,我看到3个工人正在用一种朱红色的涂料重新粉刷大门口的柱子,3根柱子上原先的鲜红漆已经暗淡脱落。涂料的选用虽然也带有巧合,但这场景很快给了我关于时代更迭的想象。

当天下午与工人们一起刷完了柱子后,我要到了他们剩余的红漆,然后回到位于尖山地区的老屋废墟,选择了一间合适的屋子作为驻留展览的空间。这间屋子不仅有着相对完整的墙体,室内还留有一条齐胸的红色油漆装饰线。红线宽度在1.5厘米左右,色调上接近血液。我用刷柱子剩下的朱红仔细覆盖了这条线上的深红,还特意保留了一截原先的深红色作为对比。

为了实现地宫的庄严感,我在周边废墟里找来一个木箱以及一只陶瓷马桶水箱盖叠成台子,放置在屋子中心。观众可以围绕而走,一侧是台子,一侧是红线。设想中,地宫的主题是永生而不是死亡。因此,做好这些基础空间结构后,我便开始寻觅合适的绿植来作为地宫里的主角。驻留展开幕前一天正值清明节,清明节当天晚上我在附近街头宽阔马路上闲逛,看到一株燃烧后还冒着烟的植物,应该是当地人上完坟后丢弃的。这株绿植被拣回分成上下两组,分别安装在水箱盖与天花板上。

2.胡同派&库篮镇(2017),驻留30天

2016年冬至2017年春,计划在北京的胡同中寻一处空间居住,验证构想中的“库篮镇”。“库篮镇”是自己不断写作中的小说——《油瓶记》里的一处地点,“库篮镇”(Cooland)里混合居住着多种族、跨物种的人与生物。带着这一设想,我花了3个月在北京二环附近走访各类空间,包括替代空间、书店、居民楼等,直到踏入诗人曾麟和老曲位于东四九条拥挤的杂院“一派胡同”,才敲定驻留的地方。这处小院面积不大,中间院子被一个常见的水泥杂物间占据,总共有四五家租户。

当时的胡同颇有烟火气,附近的独立艺术空间也多,回想起来恍如隔世。由于是合作发起的驻留,我与两位搭档有了充分时间讨论,并邀请到社区的邻居与朋友来帮忙。“库篮镇”项目以3个人合作的形式呈现。曾麟与我在东四各胡同行走,通过视频采集改造中的胡同。小说里“库篮镇”的道路非常窄,只有一辆小型汽车可以通过,这符合北京大多数胡同的条件。

自己当时的一个工作策略是:浸入一个变化的环境中,选用日记式的手卷来记录田野观察,有节奏地推进。手卷的好处是它携带方便,展示过程能与人形成自然的肢体、语言交流。最后10天,我画完了一幅长约7米的白描长卷《库篮镇》。《库篮镇》构图对应胡同的俯视角度,观众可从两侧观看,画面中奇幻的动植物等形态指向了胡同里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开幕当天,老曲在展区用自己收藏的古董玻璃柜临时增设了一个微型“水果博物馆”,邀请观众品尝并讨论水果的艺术价值。

3.西部联合驻留&第0503窟/龙林下/拉内卡(2017),驻留20天

2017年参与的西部联合驻留,经青海西宁(西宁当代)、甘肃甘南(CAG-HZAS)、宁夏银川(亮空间)3个机构前后接续。每个地点驻留约一周时间,各做一次分享一次在地展。

驻留大部分时间都在西北的广大地貌上穿梭,我得以展开针对不同环境的非架上绘画。

土楼是西宁的一个知名景点,也是一座巨大的土山。沿山攀登可以看到一些有关佛教、道教的塑像,以及一些被砸碎的不知名雕像。山脚下有巨大的清真寺、天主教堂,半山腰还有修行者居住的简易屋子、上色中的民间石窟群等。这些多元信仰与土楼的地理皱褶本身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创造物,这一创造物也与城市里的商品展陈、拜物信仰有着某种相似性。两日内,我在“西宁当代”的白色墙壁上绘制出“第0503窟”。画面呈现为一排货架,货架上面又画了一些既像枕头又像人脸的东西。这些意象最早来自一个梦境,之前仅仅存储于潜意识。

到了驻留的第二阶段,受邀到甘南民族学院发起了“龙林下”互动壁画。甘南民院里有来自不同国家和城市的学生,民族来源也多元,而她/他们平日所学的美术技法,多少还是受限于分科与传习。“龙林下”灵感源于附近藏传佛教郎木寺林中的辩经活动。项目开始后,邀请到学校的同学、老师、领导一起在展厅里画出各种树,并在这些“树”上挂上彩色记号笔,借此搭建出一个可以不断留言涂鸦的开放空间。

或许是巧合,驻留的最后阶段,我在银川贺兰山上用水墨岩彩进行了大量涂鸦,终于与自然能量产生了直接碰撞。徒步在银川北边的戈壁山川,多少能够让人理解伊斯兰书法为何适用于这样的环境:在一片广袤无垠又缺少标识的空间当中,有力的线条能够给人带来坐标感。当时的工作位置,大致围绕着贺兰山脚下的废弃军事基地、开矿区域及黑石峁岩画遗址。

很自然,我不知疲惫地運用线条画出好几组介于植物、动物、符号、字母之间的涂鸦。在黑石峁附近,这些新的神秘涂鸦被特意画在几万年前原始人留下的岩画旁。

4.器·Haus空间&零件池(2021—2022),驻留30天

到来之前,有很多艺术家已经在此驻留过,并对重庆这座充满可能性的城市做出了丰富的个人考察或创作。这座工业城市就像一只巨大的吸盘,也像一个旋转着的巨大齿轮。

驻留中,碰撞边缘的机会大大增加,但城市带来的整体感,也会给参与者一种持久的干预。在器·Haus空间驻留的时候,我真切地感觉到本地风物带来的强力特征。重庆的“安那其”气息在江边有着特别的体现:当地游泳的人常会根据地形打理出一个无门的空间,然后将一些游泳物品长期摆在那里。这就好像使用者刚刚离开或者即将再来,不太强调空间所属权。此外,一个月行走下来,逐渐地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自己往往能在重庆各处地点不期而遇地碰到熟人。人在城市中像进入一个环状的生态脉络里,可以各行其是又互相连通。

这次创作的目标是去简化:把图像中可见的圆形,看作不同事物在图像学意义上的共有轴心,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在地的复杂现实放置到纯形式当中去。很自然的,驻留工作以室内室外两部分展开,白天在街上拍摄能看到的任意圆形物,当回到黄桷坪工作室内时,我将自己设想成计件劳动者,每晚生产7幅圆形绘画。最终驻留展览——“零件池”便是对这两种圆形产物的空间组合,并通过现场售卖各种尺寸的圆形绘画来完成关于这座城市的能量交互。

无论从艺术生成的效果还是生命经历看,驻留对于我来说都像是不断地去验证某些灵感。在提到的这几个驻留案例中,创作可能被激发,可能被验证,也可能被遮蔽掉。当下,驻留项目日见增多。在可见的趋势中,一方面艺术驻留逐步与都市文艺合流,转变成挖掘年轻创作者的竞赛;另一方面则是驻留与乡建、在地考察混合,成为文化复述或知识转译的手段。从个人角度看,最理想的状态是让驻留成为与创造平行的半开放状态。驻留过程则围绕创作实践动态搭建,不致导向限定的输出或平滑的表达。毕竟,当每个个体卷入一段旅居或对话之中时,都会遭遇各种现实。一旦这些现实呈现出意外、矛盾、模糊状态时,更真实更有趣的东西才会被触及。

注:耶苏(张帆),艺术家、写作者,从事多媒介的创作与驻留项目。

责任编辑:孟 尧

猜你喜欢

胡同空间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东明胡同
要钱还是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