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逻辑、困境与路径突破

2023-12-11陈登卓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办学校企

陈登卓

(贵州开放大学商业与贸易学院,贵州贵阳 550023)

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1]。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2]。这些国家层面的大政方针为职业教育市场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指引,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不断涌现,其中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学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现代产业学院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所涉及的利益相关主体较多,各种利益关系极为复杂,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还需要不断去研究和完善。

1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内在逻辑

1.1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逻辑起点:时代召唤与现实问题

1.1.1 响应时代召唤,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长期以来,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是缺位的,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单纯依赖于国家教育财政投入,办学活力不强。在职业教育领域广泛探索的现代学徒制、职教集团(职教联盟)等办学形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强化校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推动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达到预期目标,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项目少之又少[3]。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的出台,职业教育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渐成为社会探讨的热点[1]。现代产业学院作为职业教育进行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大举措,是推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1.1.2 立足现实问题,努力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动态匹配

目前,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7 种(如表1 所示)。这些合作模式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合作范围窄、层次低、双方合作关系不牢固,“大难临头各自飞”;合作关系建立在相互索取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各有所图,学校为了实习就业机会,企业看重“廉价劳动力”;责、权、利关系模糊不清,企业大多持观望态度,不敢大量投入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职业教育和地方产业融合发展,因此,现代产业学院的新型合作模式要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表1 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1.2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目标愿景:牵引职教改革、推动产业发展、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1.2.1 遵循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构建更加多元开放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

“经过5—10 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2],这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确立的职业教育改革目标。办学主体由政府一元办学向社会多元办学转变,办学模式由封闭办学向对接产业、面向社会开放办学转变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打造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的有效路径。基于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承担着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职业院校由浅层的“校企合作”走向深度的“产教融合”,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形成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

1.2.2 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平台

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现代产业学院具有综合服务性,这种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行业企业培养紧缺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该功能,现代产业学院就需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围绕行业企业的发展适时调整专业结构、设置相关课程。二是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形式决定了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天然的紧密关系——共同出资、共同设立、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现代产业学院天生就是校企命运共同体,充分发挥了“双元”育人的作用,这是以往任何形式的校企合作都无法达到的。三是强化“产学研”联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应用。现代产业学院打通了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任督二脉”,让职业院校的科研成果从“第一公里”顺畅地走到“最后一公里”。

1.2.3 依据职业教育的多维面向,形成教培结合、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

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要立足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面向产业、面向职业、面向技术技能,坚持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课程资源。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是职业教育的法定职责[4],但由于教育链和产业链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再加上供需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大多以学历教育为主,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开展的职业培训还比较少。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产教深度融合的平台,其紧扣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设置,紧贴生产实际的课程资源除了面向在读学生开展教学的同时,还可以面向企业在职人员开展职业技术技能等相关方面培训,从而将现代产业学院打造成为融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为一体,满足不同学习者学习、培训、实践的个性化需求,服务全民终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2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2.1 思想认识的困境:企业主体意识和学校认知不足的局限

现代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大创新,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理论和整体意义上的重大价值并不意味着在实践和局部中的主体必然受益[4]。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认识的偏差及各自利益诉求的差异,校企双方很难达成共识,影响了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效能的发挥。首先,行业企业对国家关于“企业是重要办学主体”的定位认识不够。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而产教融合的关键是要让行业企业真正成为重要的办学主体。在较长的时期内,不少企业是缺位的,在参与职业教育混合办学、协同育人上持观望态度,资金投入不足,主体办学责任履行不到位。其次,职业院校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现代产业学院是通过对职业教育办学组织所有权的改革,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的协同互动,使社会的整体价值大于各部分价值的简单相加,产生“1+1>2”的协同效应。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来鼓励产教融合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但不少职业院校依然无法打破传统教育管理的思维桎梏,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不敢大胆尝试。

2.2 价值取向的困境:校企双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冲突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主导思路是通过市场化运行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从而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汇聚发展新动能。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势必带来产权结构的多元化,现代产业学院要求有两种以上不同所有者的资本参与投资,其中职业院校和企业作为现代产业学院两大办学主体,其价值取向天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职业院校以“社会效益”为中心,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公办职业院校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存在形式,而公办职业院校属于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以育人为本,国家对公办职业院校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对外投资有着严格的政策壁垒和限制条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5]。为了确保事业单位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公益属性不改变,国家通过设置一些审批条件进行控制。而对企业来说,追逐“利润”是其天然的属性,不完全否认,企业参与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有履行社会责任的成分,但从本质上来说企业还是希望通过整合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来谋求自身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这种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的差异,使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存在诸多考验。

2.3 运行成本的困境:模式创新与成本控制、风险承担的矛盾

虽然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职业院校非经济的价值取向,但职业院校在实际运转过程中也存在“投入-产出”的效益问题。随着绩效管理改革的深入推进,职业院校的成本控制意识与日俱增。企业作为“经济人”更是天生就以逐利为根本目的。不管对职业院校还是行业企业来说,现代产业学院较高的建设和运行成本都会令其望而却步。与传统办学模式相比,现代产业学院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更加高昂的运行成本。首先,现代产业学院由于缺乏规模效应,运行成本被抬高。作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现代产业学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决策机构、运行机构、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学生事务、后勤服务等相关部门的设置必不可少。受现代产业学院办学规模的约束,维持现代产业学院正常运行的人均费用通常会偏高。其次,股权结构多元化的现代产业学院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高昂的沟通协调成本。现代产业学院发挥了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共建共管共享”的模式必然会在职业院校、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等办学主体之间产生各种分歧和争端。这些矛盾不论是通过内部协商机制,仲裁机构,还是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都会产生不少的费用。再次,现代产业学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教学设施设备上投入的增加。现代产业学院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典型和产教深度融合的代表,对教学场景、设施设备等方面都有特殊的需求,投入比传统职业教育会高得多[6]。

2.4 法律政策的困境:法律地位不明确与政策保障乏力的障碍

当前,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还处在“试点先行、分批启动”的探索阶段,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法律地位不明确、政策保障不足等问题。首先,现代产业学院尚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运行面临诸多法律障碍。“混合所有,独立运行”是现代产业学院的显著特征。理论上现代产业学院应该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但在实践过程中,现代产业学院却面临法律地位不明确的尴尬。比如《民法典》根据法人成立的目的不同,将法人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性产物,应该算作营利法人还是非营利法人暂无明确的说法,以致于不少具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条件的校企合作只能比照传统职业院校的二级学院来运行,从而失去“独立人格”,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产业学院。其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宏观方面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居多,而在具体落地上的支持性政策文件较少。虽然在政策上,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宏观层面的指导性文件,但在具体的、细化的资金扶持,以及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激励政策方面却明显不足,地方政府在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上方法不多、力度不够。

3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突破

3.1 思想路径的突破:响应国家号召,突破原有认知的禁锢

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对完善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拉开了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序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在探索中悄然起步。要使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就要不断加强思想建设,打破旧思想的藩篱。首先,地方政府要强化统筹发展意识,将教育改革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发挥政府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上的引导和协调作用。一方面政府在制定产业和经济发展规划时要立足地方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统揽全局、立足长远、精准谋划,为教育链和产业链的衔接预先留好“对接器”。另一方面,政府要有效发挥自身对经济社会宏观调控的作用,当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的“清道夫”。现代产业学院利用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办学,离不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政府既要对现代产业学院进行政策、资金等全方位的支持,又要通过宏观调控来规范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其次,行业企业要深化对“企业是重要育人主体”的认识,提高“主人翁”意识,增强行动自觉。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主体,需要强化自身主体作用。一是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以“真金白银”和实际行动彰显责任担当,勇做职教改革的创新者和实践者。二是坚持职业教育的公益性,摒弃“暴利”思维,不把现代产业学院办成“摇钱树”或者“印钞机”。最后,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职教改革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激发改革活力,推动现代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职业院校作为传统职业教育的主阵地,要树立开放包容办学的理念,欢迎更多社会资本和办学主体以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的形式介入职教领域,建立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新型竞争与合作关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生。同时发挥职业院校的科研优势,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探索更多有效的合作模式,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3.2 文化路径的突破:塑造开放包容、互利共生的价值理念

股权结构多元化后必然存在价值理念的冲突,这种冲突集中体现在职业院校“公益性”和行业企业“营利性”上。要解决来自两大办学主体之间因价值取向不同带来的融合难题,就需要重塑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文化,形成开放包容、互利共生的价值观。

第一,现代产业学院兼具“公益性”和“营利性”的双重属性,其中“公益性”是现代产业学院的主要属性。一方面,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现代产业学院具有教育资源公益性的特点:通过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代产业学院的公益性是由教育培养人才的功能决定的,不会因为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资本的性质而改变。另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作为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办学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又必须兼顾社会资本追求经济效率的需求,激发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热情。同时,“营利性”也是国有参股资本实现保值增值的客观要求。此外,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教培一体的开放性教育培训平台,通过市场化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比,这是实现现代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树立优势互补,求同存异、互利共生的合作理念,实现校企双方在现代产业学院办学过程中的协同增效。现代产业学院通过“教育界”和“产业界”的跨界融合,实现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优良基因的传承和优势资源的互补。职业院校作为传统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办学主体,在知识创新、科学研究、专业建设、理论教学、职教改革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更丰富的经验。而行业企业一直处在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市场化运行机制成熟,在产业转型方向、人才培养规格、实践教学、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及成果转化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要坚持互利共生的合作理念,这是校企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础。互利共生的合作是让校企双方都能够从合作中获利,这是不同性质的资本能够结合在一起的根本原因,是现代产业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3.3 保障路径的突破: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政策保障

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对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为更好地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府要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营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正向环境。

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现代产业学院的法律地位。现阶段,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过程中,面临不少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的问题,这给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法律风险。要有效推进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就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赋予现代产业学院独立的法律地位。一方面,要针对职业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职业教育领域的立法进程,从法律层面确保现代产业学院实现自主办学。另一方面,要从法律层面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职教领域,并允许不同性质的资本去追求和获取合理的“利润”。针对法律滞后性的特点,要及时对教育领域的司法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针对相关法律点和实际存在的法律冲突提出解决方案,促进相关法律体系变得更加成熟。

第二,优化职业教育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现代产权制度是权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产权主体归属明确和产权收益归属明确是其基础。因此,职业院校和企业投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资产要进行市场化估值,根据出资比重来明晰产权归属,明确彼此的权责。同时,在坚持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允许现代产业学院从办学结余中提取一部分资金进行利润分配。此外,现代产业学院投资结构多元化之后要能够实现股权在市场上顺畅流转,从而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竞争公平有序”的办学体制。

第三,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加大财税用地等方面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政策支持。一是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上的衔接性,强化不同职能部门在政策落实和执行上的协同性。二是加强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政策支持。现代产业学院是跨界融合的产物,不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也需要教育以外的其他部门在产业发展、财政、税收、用地等全方面的支持。比如,地方支柱产业、先导产业的扶持政策,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激励政策,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减免优惠政策等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都能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3.4 治理路径的突破:构建外部协同支持系统和内部协同共生管理新范式

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实践成果,现代产业学院需要建立与职业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管理体系[6],在外部构建各利益相关主体对自己的协同支持系统,在内部构建协同共生的管理新范式。

首先,需要地方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主体凝聚共识、多向发力,形成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外部协同支持系统。在协同支持系统中存在着三种关系:第一,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是现代产业学院的动力源,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协同支持,缺少任何一方或任何一方发力偏弱都可能导致现代产业学院运转的动力不足;第二,现代产业学院的有效运转对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会产生相应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带来利益反补的作用;第三,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之间存在着一条无形的动力传送带,因动力传送带的存在而产生相互影响、相互带动的作用,并最终通过齿轮传动共同作用于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如图1 所示)。

图1 现代产业学院外部协同支持系统模型

其次,要在现代产业学院内部建立以共生为逻辑、以协同为手段,以增效为目的协同共生管理新范式[7]。一是识别和创造现代产业学院内部的协同共生场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衔接价值越来越重要。由于原本割裂的教育教学场景和企业生产场景被联动和联通了起来,现代产业学院需要推动自身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最大限度提高不同部门及成员之间的协同效率。二是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培育和激发协同共生的意愿。可以通过完善制度设计,让教职员工的个体目标和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目标高度耦合,增强目标认同感,培育协同共生的动机。同时,通过有效激励,提高现代产业学院教职员工协同共生的意愿。三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现代产业学院对内的协同共生能力。对内的协同共生能力是在现代产业学院内部,不同部门及个体成员之间协同工作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活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工作流程的优化,对价值冲突、利益分配等相关问题的沟通协调机制的设计,对教职员工业务能力和协作能力培养的规划等多个方面。四是维持现代产业学院不同部门及个体成员之间协同工作的过程。协同本质上是一个过程,现代产业学院要通过价值共享和资源整合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离不开不同部门及个体成员之间高效的沟通和持续性的协同工作。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现代产业学院作为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其运转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过全面梳理,本文发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所面临的困境是多维的,既有思想文化方面的,也有政策保障、治理体系等方面的。要有效破解这些困境,需要打破原有认知的禁锢,实现思想路径的突破;塑造开放包容、互利共生的价值理念,实现文化路径的突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政策保障,实现保障路径的突破;构建外部协同支持系统和内部协同共生管理新范式,实现治理路径的突破。总之,开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需要理清内在逻辑关系,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本着“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是推动职业院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引领职业教育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办学校企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