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模式、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2023-12-11赵巧琴张媛

高教学刊 2023年35期
关键词:基本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现实困境

赵巧琴 张媛

摘  要:学科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以内涵和特色为主导的深度转型的重要抓手。在规划建设型、立项建设型、学科特区型三种基本学科建设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着定位不清晰、特色不突出、队伍极薄弱和机制缺活力的现实困境。从加强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入手,构建灵活适用的体制机制;开展应用型学科的分层分级建设,构建契合区域优势产业的学科布局,以“学科链”对接服务“产业链”和“创新链”;实施高水平人才引领,加强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建设,为高水平应用型学科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基本模式;现实困境;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5-0071-05

Abstrac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promote the deep transformation led by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three basic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modes of plann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discipline special area,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s faced with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unclear positioning, no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extremely weak team and lack of vitality of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build a flexible and applicable system mechanism. We carry out the hierarchical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disciplines, build the discipline layout that fits the regional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and connect the service "industrial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with the "discipline chain". At the same time, we implement the guidance of high-level talents,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innovation platforms, and provide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application-oriented disciplines.

Key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model; dilemma; countermeasures

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1]”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加快各类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方面是我国普教与职教“双轨并行”,学术型、应用型、职教型“三元并举”的本科教育体系中数量最多的重要群体,另一方面又有相当数量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位于非省会城市或者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因其区位缘由,既是区域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同时承担着维护区域民族团结和安全稳定的重要政治任务。因此,这类高校的发展速度、建设质量与发展水平显著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速度、整体质量与整体水平。

从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政策导向与发展轨迹来看,其成立之初重在构建本科教育体系,推动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理念转变、模式转变和体制机制转变,基本目标是顺利通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首届本科毕业生质量验收评估。第二阶段着重从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设置、实施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强化实践教学及条件改善和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全面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合格本科高校。第三阶段着力推动以内涵和特色为主导的深度转型,在此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从单一的高度注重人才培养,向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的融合互动转型,同时,源于主动应对社会需求以及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和教育内部发展规律,应用型本科高校把学科水平视作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开始把学科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实施学科方向凝练、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学科建设,大力改善科研和教学基础条件,促进学科带头人的成长以及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优化学科梯队的结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

一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模式

(一)  规划建设型

规划建设型学科建设模式是一种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采用的建设模式,“主要是把管理科学中的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学科建设实践”[2],通过制订阶段性或中长期学科建设规划,对应PDCA循环管理法的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四个阶段,分别从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监控和规划评估四个阶段推进学科建设,并且进行持续的循环改进,以实现螺旋式、阶梯式上升,从而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规划建设型模式由于监控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竞争机制与责任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在实践中存在着“规划好看、实施空泛、效果一般”的普通问题。

(二)  立项建设型

立项建设型学科建设模式由湖北省教育厅于1999年率先开展实施,后来经国务院学位办认可推广,并自第11次学位授权新增单位审核工作以来在全国使用这一模式。此模式以学科点立项建设为主要特征,引入项目制管理与目标考核,强化了过程监控与奖惩机制,对学科建设起到了目标管理导向鲜明、竞争与责任机制明确、过程监控及时有效的积极作用,有效解決了规划建设模式竞争机制与监控机制不完备的缺点,在学科建设实践特别是学位点申请审核中效果显著,也成为近些年众多应用本科高校学科建设普遍采用的建设模式。

(三)  学科特区型

学科特区型建设模式由南京大学提出并探索实施,引入了经济特区的理念与做法,目的就是通过特殊政策的人才与资源保障及机制革新在短时间内形成有突出影响的优势学科。在具体实施中,通过成立“学科特区”特殊机构,给予充分授权,拥有相当充分人员聘用、经费使用等自主权及特殊倾斜性政策,重点针对少数或个别学科的关键内容进行重点突破。通常适用于对少数重点学科或新兴交叉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具体实施中采取独立灵活的政策机制,有效克服高校科层制产生的组织惰性与工作程序上的刚性约束,能够集中学科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非常突出的建设成效,但在实践中往往会占用大量的学科资源,对其他学科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学科特区的“特”如何通过良好的运行机制也存在较大争议。

以上学科建设基本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实践中均有不同应用场景,综合考量,三种模式的混合应用更具有实践优势。

二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  学科发展定位不清晰

应用型本科高校因建校时间短,在举办本科教育初期更加注重本科教学工作与专业建设,在深度转型期,对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理念认知有较大进步,在学科方向凝练、梯队建设、创新平台和学术成果产出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学校决策层面、职能部门层面、院系层面及教师层面等均对学科内涵的认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如何抓好学科建设等方面存在很多误区甚至是模糊认识,有的甚至将学科建设视同科研工作,将教师个人研究方向视作学科方向,有的二级学院更是片面地将自身定位为教学单位,重专业建设轻学科建设的倾向比较突出。在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前提下,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科应用性定位与学科建设改革之间思路模糊”[3],在学科建设上如何以差异发展和错位发展来体现应用型特色,如何从“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中汲取学科养分和学科资源”[4],缺乏系统谋划研究和具体的实施推进举措,以致于在学科方向设置上因人而定、因行政而变,建设过程中调整随意或不规范严谨,对未来学科布局面临看不清发展方向、举棋不定等困惑,学科建设难以向高质量、深层次的应用性方向发展,高水平的应用性成果比较少。

(二)  学科优势特色不突出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科建设,从发展阶段上看处于生成期,学科知识体系、组织体系尚处于探索构建阶段,对地方与行业企业需求不敏锐、不敏感,缺乏承担地方重大项目、参与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学科建设上缺乏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和服务地方的行政计划”[5],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度上不够紧密,缺乏有深度的区域性城校合作和校地合作,对新兴产业相关学科的发展关注不够,学科交叉融合支撑新兴学科成为学科建设新增长点的广度与深度有待加强,立足地方、发挥地方优势的学科建设思路有待进一步落实,地方特色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难以支撑地方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地方和行业产业反之也未能对学科产生反哺的作用”[6],难以促进学科发展。

(三)  学科带头人与团队建设极其薄弱

人才是高校特色发展的第一资源,拥有一支水平高、后劲足的学科团队是学科能否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关键要素。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区位、待遇、层次等方面存在典型劣势,高层次的人才引进、培养与稳定是普遍性难题,在人才引进上优先考量数量指标而非“质量”与学科建设需求,引进的教师研究方向分散,学科方向凝聚难度较大。在目前全国各地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延揽人才的白热化竞争中,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方面引才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具有较好学术积累和较高研究水平的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在西北某万人规模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近3年来引进的博士学位老师不足20人,但正高职称、博士学位教师流失超过40人,几乎占到全校高层次人才的三分之一。相较于“双一流”高校与老牌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中青年博士教师较少,具有正高职称教师及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匮乏,学术带头人培养欠缺,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渠道、投入力度非常有限,高层次人才的集聚不够,教师发展平台不够高,个人学术积累提升难度大,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少,学科团队成员中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多,协同作战和团队协作少,学科团队凝聚力不强,团队成员学科归属感较弱,团队的学术视野狭窄、综合水平不高;有影响的团队科研成果、高水平科研奖励和高级别的研究课题项目偏少,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率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学科平台协作攻关的意识较弱,相关的合作机制不完善,与学科团队、学科方向的结合度不高,对学科的支撑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  学科建设体制机制缺乏活力

体制机制革新本就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高校“传统管理模式缺乏自治化,过于强化行政权力,弱化学术权力”[7],这一治理弊病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也颇为典型。在学科建设上,学科管理体制和学科运行机制是重要抓手。“学科建设犹如一台精密的仪器,既包括诸如科学研究、学科队伍、学科平台及学科经费等‘硬件’,也包括诸如学科制度、过程运行、评估验收等‘软件’,缺少其中任意一环,学科建设都无法取得显著成效”[6]。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中,学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优化,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和规划管理人员投入较低,学科建设指导的专职部门成立时间比较短,开展学科建设的专职管理人员少,在对各学科建设的分级分类指导与精准施策上的工作力量严重不足。在学科建设项目管理中,以业务部门的纵向管理为主导,忽视学科内在要素之间、学科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管理,所谓的举全校之力进行学科项目申报与建设往往并不能够形成实际上的建设合力。在学科建设上总体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过程监控不够有效,奖惩机制、问责机制不完善;学科发展内生动力相对不足,二级学院学科意识淡薄,学科建设经验不足,学科建设主体性作用发挥非常不够;学科交叉融合的政策推動、制度设计、资源配置机制均不完善。

三  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学科建设的应对策略

(一)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学科建设体制机制

学科建设水平是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指征,加强学科建设能够显著加强内涵与特色发展,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深度转型中的普遍共识。在以内涵与特色为主导的深度转型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把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作为阶段性发展的一项重要发展,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发展动力。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统筹谋划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工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以及“扶优扶特”的原则,“牢牢把握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主线,精准对标对表,分析比较自身优势与特色、不足与差距”[5],巩固完成指标、攻坚重点指标、突破难点指标,通过立项建设找准学科建设的基本方位,科学合理有效配置优势资源和各类办学要素,优先支持建设具有较好学术积累、较高师资水平和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学科,谋求在相应学科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确立一定的学科地位和影响力,实现学位点建设的突破与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应用型本科高校因学科建设尚处于生成期,学科建设的组织保障、制度设计、政策支撑等顶层设计均不完善。要切实加强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完善专家决策咨询机构职责与工作规程,充分发挥学科建设职能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委员会在学科建设规划的制订执行、布局调整、重大改革和项目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注重学科建设职能部门作用,科学制定和组织实施学科建设阶段性规划、中长期规划与年度建设任务,统筹规划学科布局优化、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及资源配置,在促进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高水平社会服务及良好学科声誉等方面狠下力气,加快推动学科建设步伐。动态调整优化学科布局。统筹配置学科资源,优先向硕士点拟授权建设学科、一流学科倾斜,建立完善学科带头人及队伍建设、学科评价等相关配套政策制度,实施学科绩效“突破性贡献指标清单”管理,从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学术成果的产出、主动服务社会的能力等多个维度,建立学科年度考核及学院管理考核相结合、周期性考核与阶段性考核相结合的过程评价机制,强化以质量为导向的学科评价与奖励机制,全面评价学科水平。

二级学院承担起学科建设的主体责任,健全学科内部治理机制,明确学科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负责人以及学术骨干、各类创新人员的任务与职责,构建学术统筹、规划协调、基本创新单元协调顺畅的学科组织体系,活跃学科内外部的工作交流、学习交流与学术交流,促进团队成员紧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发展,积极开展与时代同步的学术创新及学科发展的学术活动,加强团队的文化建设,形成“统分结合,统而不死,分而不散”的学科运行机制,激发学科建设的内在动力,确保学科建设目标的一致性。

(二)  优化学科布局,实施学科分层分级建设

杨超等多位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推进学科分层分类发展,有利于打造优势学科方向和学术声誉,有利于发挥学科支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陕西省、江苏省、甘肃省等相关高校通过实施学科分层分类建设,重点打造优势引领学科,突出了自身的学科特色,对学科高质量特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中,因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方位的劣势,扬长板、造峰填谷是这类高校打造特色优势学科的黄金法则。要选择“最能发挥本校优势、最有可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学科重点发展,率先突破,办出水平,形成特色,提高学校学科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以点带面,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实力整体提升”[8]。特别是要以地方优势产业如装备制造、能源资源等以及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和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强化学科特色为宗旨,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打造学科带动专业发展、专业支撑学科建设的发展格局,构建以省级重点(一流、高峰)学科、校级一流建设学科、校级一流培育学科为主的分层分级建设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省级重点(一流、高峰)学科作为学位点建设的“第一方阵”,要着重汇聚资源、集中力量,“深入研究本学科产业经济特点和重大发展需求”[9],着力解决行业产业领域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等关键问题,力求将“学科链”有效对接“需求链”“产业链”,为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和技术支持,推进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切实形成强有力的学科团队,产出一批高质量成果,形成特色研究领域,在区域内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校级一流学科重点支持成果积淀比较厚实、学术优势比较明显的学科以及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等可能形成学科增长点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作为学位点建设的“第二梯队”。校级一流培育学科面向相关基础学科、薄弱学科的培育建设,引导各学科各展所长,形成结构布局更合理、优势特色更明显、可持续发展更有保障的学科生态体系。

(三)  实施人才引领,加强高水平学科梯队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资源是高校特色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校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靠的是人才实力。学科建设的根本问题是人才队伍问题,没有一支德才兼备、学术能力突出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学科建设就如同空中楼阁。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队伍的现状,要坚持“千方百计联系上、千方百计吸引住、千方百计服务好”的人才工作理念,创新用人机制,充分用足用活所在区域出台的人才政策,优先支持重点学科、特色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大正高职称、博士学历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实施办法与评价机制,积极引进行业企业专业技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通过全职或兼职工作来开展合作教学、合作研究,依托高层次人才带动高水平学科团队建设。以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为导向,严格学科带头人、学术(后备)带头人的认定、评价与考核。注重发挥带头人的领军作用与创新能力,在人员组成和配备、设备配置、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自主权,充分发挥带头人带队伍、领团队、育人才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带头人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专项、重点项目,鼓励和支持带头人参加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研修研讨等活动,到国内外一流大学、研究机构或知名企业进行合作研究,创新产教深度融合工作机制,整合合作主体的创新要素和资源,建立校企人力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对重点学科团队青年骨干教师国(境)外访学、项目研究、学历深造等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凝聚团队核心力量。集聚优势资源,按学科方向打造若干高水平科研团队,在重大项目、高水平成果等方面加强培育,形成标杆和示范作用。支持支持学科带头人、团队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支持二级学院和相关处室积极举办学术会议和学术报告(讲座),着力营造深厚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

对于西部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要充分利用“西部振兴人才岗”“中西部高校师资培养计划”等人才“西進”政策,积极拓宽对口支援、校校合作等渠道,拓宽青年教师学历提升渠道,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攻读博士以及培训研修,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如甘肃省河西学院近十年来,充分利用复旦大学对口支援的机遇,有计划地推进骨干教师的“博士化”,先后有近100名骨干教师通过对口支援博士单列指标攻读博士学位,有近500名教师及管理干部赴复旦大学进行研修学习,极大助推了学科优势文理学科及医学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及学科水平的提升。

(四)  加强培育支持,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

创新平台是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关键要素,在汇聚优秀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加强资金投入和优势资源的集成化,“实施人才、平台、学科一体化协同创新工程,统筹推进创新平台、创新团队和一流学科建设”[10],支持创新平台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发挥核心或骨干作用,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平台保障。优先支持支撑硕士点拟授权建设学科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创新平台绩效管理,强化考核评估,加强考核结果运用。支持各创新平台进行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鼓励各创新平台以多种合作共建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联合设立开放基金,合作争取科研经费和实施研发项目,探索建设面向工程应用的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加强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引导鼓励教师融入区域发展,积极咨政建言,为政府决策、社会发展提供战略研究和政策建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J].共产党员,2023(11):8-9.

[2] 赵振民,党振乾,许寒梅,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目标定位与体系构建——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1-2.

[3] 计勇,张洁,严如玉,等.基于“四性”目标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23,9(10):1-5.

[4] 周芳检.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强应用”与“创特色”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1-4.

[5] 吴会松,方晓斌.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因应策略——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2,7(2):23-27,34.

[6] 王颖丽,张渊.“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突围之路[J].中国成人教育,2022(20):17-20.

[7] 刘额尔敦吐,齐佳.民族院校治理现代化:困境与出路[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3,11(1):24-30.

[8] 王颖丽,张渊.地方高校学科特区建设管理模式研究[J].南京开放大学学报,2022(2):61-65.

[9] 付广青,侯继波,周明月,等.基于技术创新的学科建设内部治理结构与运行模式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2):1-5.

[10] 程备久,戴照力.“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农林高校创建一流学科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7(2):5-9,45.

猜你喜欢

基本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现实困境
项目学习:科技活动中协同学习的基本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少儿图书品牌培育基本模式探究
乡村图书馆基本模式和服务举措浅析——以绍兴为案例
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思考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