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强国离不开中央财政加杠杆
2023-12-11辛超
辛超
中央加杠杆代替地方加杠杆,能显著减少对利率定价和信贷投放的扭曲,提升金融效率,更好适应经济转型大趋势。
中央财政加杠杆,是提高金融效率,还是降低金融效率?经济学直觉告诉我们,中央财政加杠杆,除了必要的公共支出之外,要么加大再分配,要么加大基建等领域投资。再分配、政府基建何以保证效率?所以直观上容易认为中央加杠杆是低效率的。
在中国我们也逃不开经济学的普遍规律,但我们还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来分析问题。中央加杠杆,从而代替地方加杠杆,能够显著减少对利率定价和信贷投放的扭曲,从而显著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效率。
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从10%下降到5%左右,这十多年里,一直都是“中央要求稳增长-地方大力加杠杆”,这一模式长期运行的结果,就是地方城投累积了巨量债务,综合各方估算,总规模可能不低于70万亿元。这些债务利率相对更高,特别是一些主体信用资质欠佳的城投,之前的非标融资普遍在8%以上。这些高利率城投债务,作为金融市场规模庞大的高息资产,相当程度影响了整个信用債和信贷市场的利率定价,间接推高了制造业等行业的融资成本,增加其融资难度,这就是城投债务的利率定价扭曲和信贷挤出效应,这对信贷资源配置、乃至整体经济的资源配置,都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时至今日,不少城投平台濒临债务违约,“中央稳增长-地方加杠杆”的旧模式亟待转变。2023年中央出台政策要给地方化债,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根据最新政策要求,12个高风险省份要严控政府举债、严控基建项目,这些省份,城投债务进入总量压缩阶段。其他省份,那些存在债务偿还风险的城投平台,大概率也面临类似的局面。
无论基于防风险还是稳增长的角度,地方加杠杆让位于中央加杠杆都正当其时。中央加杠杆将展现以下优势:
其一,用3%的国债融资,代替6%-8%的城投融资,一方面,可以减轻地方负担,减少举债还息式的债务空转,另一方面,减少城投平台的稳增长“功能”,有助于控制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增长和政绩的冲动,促使地方政府加快转变职能,更加聚集于民生和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二,用国债代替城投债,市场上高息资产大量减少,可以有效降低对利率定价的扭曲,降低对制造业、其他服务业融资的挤出效应,缓解生产行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而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此外,如央行所说,存量城投贷款到期后重新投向制造业、新兴产业、小微企业,也会带来增长效果。
其三,中央加杠杆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降低全市场的风险溢价。在“中央加杠杆+地方加速化债”的背景下,随着城投、地产两大风险的化解,金融市场风险溢价大幅下降,将对股债市场产生显著影响。从固收角度看,风险溢价下降,可能会加剧“资产荒”;但从股票角度看,一方面,金融支持实体效率提升,有利于改善基本面,另一方面,风险溢价下降有助于抬升股票估值,总体对股市更为利好。股债市场的这些变化应引起投资者重视。
其四,中央主动加杠杆,建立以中央赤字为主体的逆周期财政调节体制,有利于加快形成以消费为着力点、以居民部门为调控对象的宏观调控新模式。经过数十年的基建投资,全国各地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新增基建项目社会效益不断下降,此时中央财政承担逆周期主体职能,通过更多直达居民的逆周期调节工具,提升居民幸福感,稳定居民预期和信心,不断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城镇化放缓、消费成为内循环主力的经济转型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