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治
2023-12-11曹伟峰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畜牧水产事务中心
文│曹伟峰 (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畜牧水产事务中心)
猪病毒性腹泻病可由多种病毒感染发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病情因地域不同也存在差异。病猪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呕吐等,部分病猪伴有体温升高症状。对病毒性腹泻的防治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通过综合防控降低该类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养殖损失。因此,饲养人员应熟练掌握该类疾病的致病因素、机理和诊断治疗方案,确保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一、猪病毒性腹泻相关病毒
1.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是一种RNA病毒,属于α冠状病毒属。生猪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后可引发传染性胃肠炎。该病毒对温度较为敏感,超过25℃时病毒活性降低,30℃下仅能存活24小时,但可4℃条件下可存活2个月, 20℃条件下可存活14天。除对环境温度敏感外,对光照也较为敏感。紫外线照射下5小时内失活。同时对常见消毒剂敏感。例如,福尔马林溶液、次氯酸钠等均可将其快速灭活。
2.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是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同属冠状病毒科的α冠状病毒属RNA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在非洲绿猴肾细胞中增殖,可引起细胞病变和典型的合胞体现象。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形态相似,可通过电镜加以区分。猪流行性腹泻的特征是腹泻、严重呕吐和脱水,新生仔猪的高死亡率。
3.猪轮状病毒。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是轮状病毒属的RNA病毒,病毒粒子呈无囊膜的二十面体形态。轮状病毒有三层病毒衣壳,外壳由VP7糖蛋白和VP4非糖基化蛋白组成,另外VP4可被蛋白酶水解为VP5和VP8,内层为VP6,内核由VP1、VP2和VP3组成,由此三种病毒粒子衣壳组成了轮状病毒的轮状体结构,另外只有具有完整三层结构的病毒颗粒才具有感染性。
4.猪捷申病毒。猪捷申病毒(PSHorcine teschovirus)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捷申病毒属、单链RNA病毒科的一种肠道病毒。猪捷申病毒对热有稳定性,在脂溶剂中也较稳定,在pH2~9时也有相对稳定性,对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对许多消毒剂也有抵抗力。猪捷申病毒在含氯离子的溶液中加热可被灭活,目前仅发现单一成分的次氯酸钠处理具有灭活效果。
二、临床症状与流行特点
1.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后引起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等特点。任何年龄段和品种的生猪均可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且年龄越大致死率越低。14日龄以下的仔猪感染率较高,且发病后病情严重,发病7天后死亡率高达100%。5周龄以上的成年猪死亡率低,但存在严重的腹泻症状,因此引起猪只生长迟缓和僵猪。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呈现季节性,在冬季流行最为严重。猪传染病胃肠炎病毒主要传播方式为水平传播,即通过感染猪只及带病猪只排毒进行传播。另外,也存在不同场区的机械性传播。生猪在感染病毒后,通常具有7~21天的潜伏期。具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疾病史的养猪场内通常会长期存在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育种母猪免疫后通过母乳哺乳将抗猪传染性肠胃炎病毒的抗体转移给仔猪,从而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因此不同年龄的猪感染程度与母猪的免疫水平息息相关。
2.猪流行性腹泻病。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引起猪流行性腹泻病,仔猪感染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弱、机体消瘦、腹泻,严重的伴随呕吐、脱水现象,甚至死亡,患病仔猪病变部位集中于肠道。对病死仔猪进行解剖可发现,病猪小肠内有明显的充血、出血现象,肠壁变薄、肿胀,肠内出现水样液体。由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抗原形态相似,并且在猪只发病时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有很大部分的相似之处,因此在诊断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时需要利用免疫学和血清学加以诊断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猪只肉眼观察病变部位在小肠,充满液体并肿胀,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小肠上皮细胞形成空泡状并脱落。
3.猪轮状病毒腹泻病。猪轮状病毒腹泻病是一种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猪急性肠道疾病,主要发生在15天以下的哺乳期仔猪,会引起仔猪食欲不振、水样腹泻和脱水。有时,育肥猪也会出现这种疾病,表现为猪只身体不适、食欲废绝,随后出现严重腹泻、腥味黄白色腹泻粪便。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猪轮状病毒病变表现为胃内充满凝乳块、小肠广泛充血、出血、肠壁变薄、肠壁黏膜易脱落,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猪轮状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细胞免疫,但免疫保护期不长,因此康复后会反复感染。猪轮状病毒腹泻病发生在秋末、冬季和早春。
三、防控措施
1.强化饲养管理。在饲养管理时注意季节变换,补充维生素以及各种营养元素,提高机体免疫力;做好猪舍保温,及时清理粪污;减少猪群热应激,注意猪舍的通风换气;改善猪只的环境条件,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按照猪只的不同年龄阶段进行合理有效的饲养分群;以预防为主,落实免疫程序,做到科学养殖。日常养殖过程中还应强化饲养管理水平,定期清理猪舍,保证舍内卫生清洁,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及其他垃圾。饲养人员每日固定时间对猪舍进行巡查,密切观察每个猪群的健康状况。做好日常猪舍环境温度控制工作,冬季防寒保暖,夏季防暑降温,保证饮水清洁卫生、充足、温度适宜,定期进行环境的全面消毒。
2.加强猪只营养管理。实施饲喂精料和粗料的合理科学配比,提供营养丰富饲料,禁止饲喂霉变饲料。妊娠母猪应确保足量的蛋白质以及维生素,以改善母乳的质量;仔猪应及时地食用初乳,以提高仔猪的自身机体抗病能力。提高仔猪舍温度,饲料和饮水中加入促进肠道发育和提高免疫力的益生菌、维生素以及相关营养物质,做好仔猪保健工作,增强母猪和仔猪抵抗力。
3.严格执行消毒制度。猪病毒性腹泻病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生猪一旦感染会快速传遍整个猪群。一旦猪只发病,周围猪只会相继发病,病期长短不一。根据这一流行特点,要求猪场管理者重视对环境的消杀工作,对猪舍和用具定期清扫消毒,发病时杜绝猪舍间人员流动。另外,需做好驱虫、灭蚊蝇、灭鼠工作,猪舍门窗可用纱网封闭防蚊蝇,同时使用驱蚊蝇药品等方法切断其他传播途径。
4.免疫接种。应根据本地区的猪病流行情况制定和实施切合本场实际的合理的免疫程序,建立免疫档案,扎实做好猪病毒性腹泻相关疫病的预防。免疫接种可以结合疫病的流行模式以及疫病的相关抗体规律水平进行实际免疫操作。
可以提前接种猪病毒性腹泻的多联弱毒活疫苗,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免疫接种,建议妊娠母猪在分娩前一个月接种疫苗,临床上可以利用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预防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弱毒株口腔或鼻内接种时,免疫效果一般较差,这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弱毒株病毒在母猪肠内的表面增殖有限,导致对肠表层下IgA浆细胞的抗原刺激较少,相应地乳内IgA抗体分泌就很少。
对于母猪,猪轮状病毒疫苗在产前两周以及产后一周进行两次免疫,从而使其仔猪在出生后通过母乳喂养获得母体抗体;猪捷申病毒1型可以在猪肾细胞中连续传100多代,并成功培育出弱毒株灭活疫苗,并采取肌内注射的方法,保护率可达80%。
四、治疗措施
1.防止脱水。流行性腹泻会导致猪发生严重的腹泻和呕吐,需要及时补液防止猪只脱水。需要补充盐分,在饮水中添加以防脱水。盐分补充液可在1升水中加入葡萄糖20克、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十日龄以内的仔猪,每次饮水补盐200毫升,每3个小时补一次;一月龄仔猪,每天重复4次,保证仔猪水分和体能充足,促进快速恢复机能。当仔猪腹泻严重,母猪通常可服用新霉素和多西环素等抗生素,在开产前连续14天混饲服用。可使用硫酸粘杆菌素、2000~2400ppm的氧化锌和175~300ppm的硫酸铜混饲14天,以治疗成年猪腹泻。
2.抗病毒。对猪病毒性腹泻病的治疗主要以提高机体抗病毒能力为主。对猪病毒性腹泻症状严重的猪,根据诊断结果注射相关抗病毒性腹泻病的抗血清或相关猪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干扰素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3.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饲养人员可在生猪日粮中添加多种维生素、益生菌、免疫增效剂、其他功能性添加剂,例如中药补剂等,从而有效提高机体自身抗病力。另外,饲养人员还需提高生猪日粮营养浓度、调整喂食量,提供适宜温度的饮水,尽量降低饮食对胃肠道的刺激。对于腹泻的病猪,饲养人员应及时补充液体饲料或营养素,帮助其尽快恢复健康。维生素A和D3有利于促进机体整体免疫系统的发育,特别是肠道黏膜免疫功能,不仅可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刺激肠道绒毛的生长,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饲料的转化利用率,减轻体重失衡。
五、结语
许多猪场对生猪病毒性腹泻病不重视,养殖场内工作人员缺乏科学的思想观念。日常养殖过程中消极怠工,未严格落实消毒制度。同时缺乏科学的封闭管理制度,无法科学处理突发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疫情。另外,由于猪病毒性腹泻的致病因素较为复杂,部分病毒性腹泻病一旦发生难以彻底根除,因此需要养殖户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密切观察生猪健康状态,尽量保证早发现、早治疗。治疗过程中不可随意用药,应有针对性的用药治疗,从而减少疾病致死率。此外饲养人员还应不断改善生猪生长环境,做好饲养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生猪机体素质。同时,做好各类疫病的免疫预防工作,制定并严格的落实免疫接种程序,确保无漏免现象。通过制定全面应对病毒性腹泻病的策略,从而有效降低该类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养殖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