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小提琴通识课程美育育人研究

2023-12-11蒋茁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7期
关键词:通识小提琴美育

□蒋茁/文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形式,艺术类课程建设是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1],艺术类课程建设是高校加强美育工作、提升育人成效的主要载体。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育模式,综合性高校的小提琴通识课程应以美育育人为先手,以音乐欣赏为抓手,以实践入门为推手,根据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采取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方法,建设普及类美育通识课程,发挥特色美育课程的育人成效。

1 小提琴美育通识课程育人意义

小提琴美育通识课程面向综合性高校大学生开设,旨在通过美育课程使学生了解小提琴演奏艺术,学会欣赏中西方音乐,以帮助其提升审美素养与陶冶情操,优化思维模式,为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美育支撑。

首先,有利于增强美育课程的思想引领价值,提高小提琴课程育人站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美育的基本价值在于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提高人的思想水平,使个体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协调发展。大学生美育通识课程教学侧重于育人,温润滋养心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育人成为高校美育的主要功用。小提琴美育通识课程通过教授红色经典内容,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小提琴教学中融入了思政元素,将美育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落脚点[2],从而强化课程思想引领作用与艺术教育的育人属性。

其次,有利于普及艺术教育,增强小提琴艺术吸引力,扩大美育课程覆盖面,强化学生对于艺术创作的参与感。问卷调研结果显示,82.28%的大学生对艺术感兴趣,但44.57%的大学生对艺术仅有一定的了解(注:该问卷为多项选择题)。原因在于,专业的美育教育覆盖面不广,知识壁垒较高,学生入门难、进阶难,参与感不强。很多学生童年时期有过学习艺术的兴趣,但由于种种原因错失机会,对艺术学习存在畏难情绪,有勇气付诸实践走近艺术的不多,但仍有部分学生会出于弥补童年时期的遗憾而选修小提琴课程。高校美育课程有利于营造美育氛围,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艺术,走近音乐,陶冶情操、培养爱好,提高学生学习艺术的参与度。

再次,有利于深化艺术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度,提升小提琴艺术实践系统性,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问卷调研结果显示,有94.54%的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而仅有48.49%的学生乐于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注:该问卷为多项选择题)。课程学业压力较大是造成大学生在思想上对于美育实践重视程度不够、制约美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小提琴通识课程立足于音乐实践教学体系,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大学生收获音乐知识,培养团队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艺术普及教育质量,增强大学生选修艺术类通识课程的获得感。

最后,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帮助其优化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综合性高校大学生学习艺术类通识课程,定位点不在于追求乐器演奏的精通度,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探索音乐和艺术的世界,开阔视野、优化思维模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小提琴通识课程针对大学生特点开设,通过小提琴左手技巧训练刺激右脑潜能开发,通过左右手协同配合训练优化学生大脑活跃度,通过艺术思维训练优化学生科研思维模式,通过音乐美育促进大学生“五育”全面发展进步。

2 大学生小提琴美育教学模式

小提琴美育通识课程作为特色美育育人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立德树人、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综合考虑大学生头脑灵活、自制力较强、专注度优秀、艺术理解力强、接受速度快,但是学业压力较大,能够用于接受美育教育的时间相对有限的实际情况,侧重音乐欣赏与艺术氛围营造,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美育育人效率最优化。通过科学设置普及性课程内容、创新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模式、突出强化美育育人功效等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1 科学设置小提琴课程内容

2.1.1 感知美:音乐入门与欣赏

高校小提琴通识课程教学,在音视频播放、音乐知识面授与现场演示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环境中,以音乐欣赏为切入点,从著名交响曲和小提琴曲欣赏着手,介绍交响乐和小提琴的基本知识,启发学生的音乐感知,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教师通过对世界著名交响乐团介绍、著名作曲家介绍、名曲赏析、音乐会欣赏礼仪介绍等多维度的全面讲解,帮助学生迅速了解交响乐欣赏的基本知识。通过教授五线谱、节奏与节拍、符号与术语、音程与调式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系统性地学习基本乐理知识。通过交响乐与小提琴基础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感受和体悟音乐之美。

2.1.2 实践美:小提琴艺术实践

相比于传统音乐理论课教学,大学生小提琴通识教育显得生动而不枯燥。在高校小提琴通识课程美育育人过程中,应强化教学实践环节,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全面地展示小提琴艺术魅力。从持琴姿态讲起,逐步推进到空弦练习、手指练习、基础把位练习、音阶练习、乐曲练习。大学生头脑灵活,理解力强,对专业技术期待不高,重在熏陶体验。因此,教师无需纠结于动作规范与细节,在标准化教学基础上,可以弱化基本功训练时长,加快实践教学体验进度,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和素养。在小提琴艺术实践教学形式上,通过结合齐奏、重奏等多种形式,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意识,增强课程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探索音乐世界。

2.1.3 应用美:艺术考核与展示

多数学生通过16-32学时学习,能够迅速掌握小提琴演奏动作基本要领,在结课时独立、完整地演奏《小星星》《生日歌》《新年好》等简单乐曲。小提琴通识课程教学成绩评判标准应公平、公开、公正,教师可采取小组演奏的形式考查课程学习成效。在考核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在音乐感悟方面的闪光点。例如,挖掘优秀同学排练结课演出晚会,组织选课学生参加迎新晚会、元旦晚会等校内各种场合演出,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化舞台展现美,是小提琴通识课程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弘扬美育精神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生动体现。

2.2 突出强化美育育人功效

美育育人思想自古就有,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传统儒家文化往往从仁、义、善出发,讨论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论语·泰伯》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阐述了“乐教”“礼教”和“诗教”相结合的育人策略,强调艺术教育对于情感陶冶与行为规范的积极意义。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小提琴美育通识课程建设应紧密围绕国家教育方针和高校育人宗旨,突出强化美育育人功效。

一是在音乐欣赏内容中,提高红色音乐艺术比例,以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经典历史的中国艺术作品为载体,努力实现思政元素与艺术教育相融合。嵌入式融入思政元素,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在课程教学组织过程中,注重通过个人练琴实践和小组合作演出,培养大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团队合作意识,强化大学生意志品格引导。三是为大学生搭建多元化的艺术实践舞台,鼓励大学生参加校内外公益演出,培养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和爱国荣校情怀。四是融入发散性创新思维方法,在小提琴通识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思维模式,鼓励创新。五是践行理工文艺交融、思想行动统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美育育人理念,在课程全流程中融入思政育人概念。

2.3 创新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模式

小提琴集体课教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由俄罗斯小提琴学派奥尔老师所创立。之后,前苏联小提琴教育家史托利亚斯基将集体课教学形式应用于音乐学校的课堂教学中。20世纪中叶,在日本著名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的引领下,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法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传播开来[3]。我国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模式始于改革开放后,继中央音乐学院首先创办了小提琴幼儿集体课后,上海音乐学院也为学龄前儿童开设了集体课,而后逐渐在全国推广普及。然而,在综合性高校通识课堂引入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还相对较少。

专业的小提琴教育大多采用“一对一”教学模式,注重技术和音乐表现的师承,而综合性高校小提琴通识课堂重在普及小提琴基础知识和熏陶育人,这决定了课程教学形式以集体课教学为特点。教师在授课时,应面向选课学生集体普及式教学,无需进行个别技术深挖。大学生小提琴集体课教学,可以采用“集体讲授+集体练琴+小组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对于共性知识采用集体讲授的方式教学,对于小提琴演奏基本技巧采用集体练琴的形式实践,对于存在的差异化问题采用小组指导的方式予以纠正。高校小提琴通识课程,集艺术欣赏与艺术实践于一体,应兼顾艺术普及教育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从而激发大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兴趣。

2.4 完善课程教学保障措施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优化和硬件条件持续改善的情况下,相比于传统小提琴师徒制授课模式,新时代小提琴通识课程集体课教学模式依托高校在科技水平和环境资源方面的优势,持续完善设备条件和保障措施。一是在师资力量选配方面,高校应协调校内外资源,选配具备集体课教学经验、了解大学生特点的优秀小提琴教师担任课程主讲教师。二是在课程教学乐器采购方面,可多方筹措课程启动资金,为学生提供入门级小提琴乐器,签订租借协议无偿借给学生,供课程进行期间练习使用。三是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用上,可采用多媒体视听形式,运用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营造出音乐氛围和环境,激发大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调动课堂氛围。四是在教学场地的选择上,可结合教室与排练厅优势,以音乐欣赏或理论教学为主的课时可以选择在教室教学,以小提琴演奏实践为主的课时可以选择在排练厅或智慧教室教学。

3 结语

高校小提琴通识课程美育育人模式,以大学生特点为基础,从“感知美、实践美、应用美”三个层次探究美育通识课程体系,层层深入;通过音乐欣赏内容、课堂教学组织、艺术实践平台、创新思维启迪和育人理念五个层面的互相融合与发展,强化美育育人功用;创新实践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模式,通过集体讲授、集体练琴、小组指导相结合提升课堂效果;从师资力量选配、课程教学乐器采购、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场地选择四个维度优化教学条件,与时俱进。高校小提琴通识课程美育育人模式强化了美育课程的思想引领价值,增强了艺术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程度,扩大了美育课程的普及范围,提升了小提琴课程育人效果,对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引用

[1] 杨奕.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政策论析与问题反思[J].艺术教育,2021(3):247-250.

[2] 孙鸣晨.“以美育人”思想下高校美育课程的改革路径——以美学原理课程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1(11):113-115.

[3] 王岚宁.小提琴启蒙教学中集体课模式的现状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20.

猜你喜欢

通识小提琴美育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Hey Diddle, Diddle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通识少年“种”石油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