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深化地名文化保护传承的主要成效与推进路径
2023-12-11方洪刚何苗汪涛
☉ 方洪刚 何苗 汪涛
“地名”代表历史,承载文脉,传递认同,寄托乡愁。深化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已成为新时期民政工作者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责任。
2022年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实际出发,加强地名文化公益宣传,组织研究、传承地名文化。湖北省黄石市民政局积极贯彻落实民政部、省民政厅、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要求,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深入挖掘地名文化资源,创新地名文化传播形式,讲好黄石地名故事。
黄石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成效
黄石有3000多年的矿冶史,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享有“江南明珠”之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迳其北,即黄石矶也。”这是古文献对黄石地名的最早注解。
这里有入选“国家首批100家千年古县”的大冶市,有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还有入选“湖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鄂王城遗址。在集古战场与风景名胜于一身的西塞山,唐朝著名诗人张志和、刘禹锡分别留下了“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千古名句。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阳新县龙港镇,鄂东南苏维埃政府、彭德怀故居等36处设施被列为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在享有“荆楚第一奇湖”美誉的阳新县仙岛湖,1002个岛镶嵌在4.6万亩水面上,其中“空中之城”、“仙湖画廊”等新地标,引无数游客流连忘返。这些都是黄石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宝贵财富。
自2020年以来,黄石加强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累计投入地名管理专项资金1820万元。一是加大力度挖掘整理地名文化。首次面向全市机关、高校和各县(市、区)公开招募,组建了市级地名专家库,并完善专家库的工作职责和论证制度,为规范地名管理提供了人才支撑。自1989年出版《黄石市地名志》以来,首次对全市地名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整理,编印了黄石地名文化系列丛书,出版《七彩黄石——黄石市地名故事》、《黄石市地名图集》、《大冶地名拾趣》、《阳新地名故事集》等图书共19套、1200余册。在此期间,收集整理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地名及文化底蕴深、群众认可度高的地名故事和古诗词。二是全力营造传承保护地名文化良好氛围。深入开展不规范地名整治行动,清理整治“大洋怪重”地名6处;投入资金近200万元,对城区1000余块老式灯箱路名牌进行升级改造。三是积极推进地名服务信息化建设。筹集50万元启动智慧区划地名信息系统建设,配套开发“黄石地名故事”手机应用,成为黄石地名文化研究和交流推广的重要平台。
深化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推进路径
地名之中要有历史文化,要传承地名文脉、留住乡愁记忆。黄石市民政局围绕民政部“乡村著名行动”和市委市政府“和美乡村建设”部署要求,大力开展“深化地名服务、共创美好家园”主题活动,进一步强化优秀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助力黄石高质量发展。主要有三方面举措。
一是挖掘保护开发并举,让地名文化内涵更厚实。在深挖地名文化方面:进一步充实地名专家库和地名文化研究会队伍,让他们参与到地名命名更名的规划、研究、论证中,对已整理的地名故事进行再充实再考证,确保来源可溯、内容可信;对一些地处偏远、被人忽视的古村落、古民居、古桥等,重点挖掘并形成研究成果,丰富拓展地名故事的内涵与广度。在护好古代遗址方面:围绕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坚持地名文化挖掘与遗产保护同步规划,主动加强与自然资源规划、住建、文旅、文保等部门衔接,依托地名委员会建立定期沟通协作机制,全面展开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着力打造各级各部门共商共护的良好格局。在打造地名品牌方面:由文旅、民政、文保部门联合发起,每三年开展一届“黄石十大最美古镇古村落”评选活动,入选单位作为重点旅游项目进行宣传和打造,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和认知度的地名文化推广品牌;大力推进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支持大冶刺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符合条件的古镇古村落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支持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努力实现“十四五”期间“打造1个荆楚文旅名县、3个省级旅游名镇、5个省级旅游名村”的目标。
二是借势借力强化宣传,让地名文化传承更活跃。围绕让更多人了解地名故事下功夫:紧扣“认识家乡、热爱黄石”主题,让地名文化走进校园,以市地名办编印的《七彩黄石——黄石市地名故事》等书籍为资料,通过组织开展课堂讲授、现场参观,或者通过举办地名故事会、黄石地名大家谈等形式,为学生讲述地名背后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传承沿革、人文底蕴等,使学生认识地名、了解地名,进而热爱地名、热爱家乡;在《黄石日报》、《东楚晚报》、黄石电视台开设专栏,传播黄石地名文化故事。围绕让地名成为一张“文化名片”下功夫:利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扩大黄石重要地名、重要景点的宣传,打造一批网红打卡点;利用到省外或国外举办招商引资、文旅推介等活动契机,加强对黄石历史文化和历史人物的介绍;把体育赛事、油菜花节、龙舟赛、品茶节等各种活动,优先安排在黄石的古镇、古村落或重点打造的旅游点举办,通过布设文化长廊等方式,充分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围绕让地名助力乡村振兴下功夫: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著名行动”,深化乡村地名服务,比如,在村口、国道或旅游点设置一些镇村艺术地标,推广带二维码的智慧门户牌,既强化了指向性又扮美扮靓了乡村。
三是强化统筹固长远,进一步彰显地名内在价值。坚持用老地名留住历史记忆,强化地名文化价值。黄石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悠久的特色文化,如黄石城区的特钢文化、大冶的冶炼文化、阳新的红色文化。民政、住建部门在研究审议区划、道路、小区等命名时,充分征求地名专家和当地群众的意见,兼顾方便使用和传承文化原则;加强历史地名保护,尽量保留和启用历史地名,顺应民众呼声。坚持用黄石精神引领城乡建设,强化地名社会价值。黄石是矿冶文化名城,熔铸了包容、创新、唯实、自强的“黄石精神”,必须将其融入城乡公共设施建设之中。在城乡中心广场增设体现当地特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文化墙或英雄人物雕像;在各大城区主次干道两旁增设反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的广告标语牌。坚持用地理标识助力产业推广,强化地名经济价值。大力扶持和培育当地特色地理标志产品,在黄石港饼、灵溪豆豉等“黄石八珍”基础上,加大太子豆腐、玉堍油面、富川山茶油、保安狗血桃等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在城市客厅、火车站、高速路服务区设立“黄石地理标志产品展示区”,指定专人负责,通过播放视频宣传片、展示和制作地理标志产品,让过往旅客看得见、吃得到、留得下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