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腐蹄病发病原因、临床特征及防治措施分析
2023-12-11柏仕均
柏仕均
(广元市苍溪县永宁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四川广元 628405)
牛肉是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畜产品之一,随着需求量的不断上升,肉牛养殖业也在蓬勃发展。在养殖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肉牛疾病问题困扰养殖人员,而腐蹄病就是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如果牛场有该病发生不但会影响养殖效益的提升,还容易导致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所以日常养殖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提高预防能力,尽可能避免本场牛只的发病。
1 发病原因
1.1 病原感染
肉牛腐蹄病发病原因与部分病原的侵袭有直接关系。常见的引起腐蹄病的病原主要有:结节状类杆菌、酵母菌、坏死杆菌、节瘤拟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等病菌。这些病菌分泌毒素后直接引起牛蹄部组织病变腐烂或者通过其他病菌混合感染间接导致牛蹄部组织腐坏,还有一部分病菌自身分泌活性非常强的蛋白酶,这种酶可以软化、消化蹄部角质,从而进入角质内部感染肌层,引起更为严重的腐蹄病[1]。在这些病菌中最为常见的引起腐蹄病的病原是坏死杆菌,该菌是一种畜禽均易感的慢性传染性病菌,常发生在饲养环境较差的养殖场,场地低洼积水、阴雨季节、粪污堆积等都使其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并且生存期可达数月,坏死杆菌自身可致病的同时也非常容易混合其它病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引发病情更复杂的感染导致腐蹄病治疗难度加大,不过坏死杆菌对常规消毒剂均敏感,短时间内即可将其杀死。
1.2 养殖环境影响
引发腐蹄病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潮湿浸泡。肉牛养殖场内坑洼不平、容易积水,牛的排泄物不能及时清理干净、自然堆积,饮水槽长期满水、水牛群争相抢水导致大量水外溢等都会导致圈舍地面积水、积尿,导致空气潮湿,牛蹄部长期被液体浸泡,非常容易引起蹄部角质软化,给病菌的入侵感染提供便利;一些放养肉牛群早晨露水未干前就外出放牧或者经常在溪边、洼地、河边放牧,容易使蹄部长期浸在带水草中,软化角质也是引起腐蹄病的一大诱因;如果肉牛活动场地环境比较恶劣,比如所在场地砂石较多、邻近公路、工厂,周边常有铁屑、铁钉、玻璃碴等硬物,都容易使蹄底磨损过度或者角质层直接被刺穿,给病原入侵提供便利。
1.3 饲喂不科学
肉牛以圈养为主,平常营养摄入全靠饲养员投喂饲料、草料等获取,如果饲养员饲喂时草料、饲料配比不科学,不能保证足够的营养,常会导致牛群免疫力不足,对病菌的抵抗能力较弱,从而导致牛只容易染病。引起牛腐蹄病的常见营养问题是:饲草料中矿物质钙、磷缺乏或者微量元素不足,比如锌、硒、铜、锰、碘等,尤其要注意的是硒、氟过量也容易引起中毒引发腐蹄病[2]。
2 临床特征
2.1 急性型
急性型腐蹄病潜伏期很短,只有1~3d,牛只突然神情紧张,喜卧不喜动,尤其不喜欢走坚硬的水泥地,喜走松软的沙地、草地。病牛经常举肢,出现蹄部不适,一肢或者数肢出现跛行;仔细观察蹄部角质与蹄毛结合部位、蹄球等常可见化脓、腐烂、长有肉芽,有血水或者脓性液体渗出,气味恶臭;病牛伴有体温升高,甚至可达41 ℃。母牛发病常导致流产或者产奶量明显下降,公牛发病繁殖性能下降。如果不及时治疗干预,病牛快速出现蹄匣角质不牢或者完全脱落,从而引起一系列韧带、肌肉、骨质腐坏现象,严重危害牛只健康。
2.2 慢性型
之所以出现慢性型情况,一般是牛只初次出现腐蹄病后因为病情较轻自然痊愈,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二次症状复发,这类腐蹄病病程较长,可达一个月或数个月。
病牛动力下降,进食减少,身形消瘦,体温较正常牛只偏高;病发蹄部炎症扩散较慢,从蹄部缓慢扩散到四周及深部组织,病牛患蹄肢体肿胀粗大,甚至出现脱毛现象,蹄球、蹄匣炎症出现腐坏孔,腐坏组织呈褐色或灰色,孔处常有腐液流出,气味恶臭。随着病情再次加重发展,往往转为急性症状,同样导致公牛精液质量、数量下降,母牛生育能力降低[3]。
3 防治措施
3.1 腐蹄病的预防
鉴于腐蹄病的传染性较强,以及发病后对牛只健康的重大危害性,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对该病的预防管理,尽可能避免牛只发病。
1)做好环境管理。牛舍要选址在地势较高且平坦地区,尽可能避开洼地、河边、公路、大型工厂等周边建舍。牛舍要做到坐北朝南,尽量利用充足光照保证圈舍湿度不至过大。圈舍地面尽可能用水泥或者红砖铺实,注意地面不能太过光滑避免肉牛蹄滑摔倒,也不能过于粗糙不平,以免蹄面磨损过度;肉牛平时的运动场地要配建排水系统,运动场地最好用三七灰土压制,场地呈中间低,四处向内略倾状,保证良好的排水、渗水性;注意运动场内避免铺洒生石灰、炉渣等垫料,以免不规则料引起蹄部受伤[4]。圈舍内要勤于打扫,避免粪污的堆积,饮水器要使用避免撒漏的新型器具,避免圈舍地面聚水聚尿或者过于潮湿。如果是外出放牧牛群,避免露水过大的清晨外出,尽可能避开河边、洼地、水坑周边草地放牧,以免牛蹄长期沾水。
2)科学消毒。鉴于蹄腐病病原对常规消毒剂的高度敏感,牛舍以及活动场地都要定期开展消毒,可以选用2%~5%的氢氧化钠溶液+石灰乳混合均匀,对圈舍地面、墙壁、食槽、器具以及等进行均匀喷洒消毒,由于氢氧化钠溶液具有一定腐蚀性,每次消毒前都要将牛只赶出圈舍后再作业,消毒结束后用清水对地面、食槽、器具等进行冲洗后方可赶入牛只。一些有患病历史的牛场可以建设一个消毒池,池体深度没过牛蹄部即可,注满4%的硫酸铜溶液,将牛只赶入消毒池,并且最好能停留数分钟使蹄部受药均匀后方可赶出[5];一些条件不足的养殖场可以将浸泡过10%硫酸铜溶液的草垫放置在圈舍或者运动场地里,也可以有效起到消毒作用。
3)做好俢蹄工作。日常养殖过程中要对每头牛的蹄部按时修整,注意不要给孕期母牛俢蹄,以免因母牛应激引起流产。俢蹄目的是去除过度生长的角质以及蹄趾周围损伤。正常成年肉牛前蹄甲长7.5~8.5 cm,后踢甲长8~9 cm,避免过度修甲造成角质层变薄容易受伤;部分牛蹄部可能有一些损伤,比如淤血面,针对蹄底淤血面,通常是由于牛只蹄部有溃疡而产生,要用抠挖方式去除血块,去除后喷洒4%的硫酸铜溶液消毒处理。
4)增加活动量。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大量投入使用,为了强化育肥,肉牛活动量较少,蹄部组织血液淤积,回流不畅,微循环不足,影响蹄部组织正常代谢,蹄部皮肤易收缩拉伤,留有伤口,易受病原入侵。平常养殖场应该坚持每日将牛赶入活动场地,适当增加肉牛的活动量,达到锻炼蹄部目的,可以有效预防腐蹄病的发生。
5)加强营养。避免饲草料过于单一,日常饲养过程中,要注重不同饲草料、精料、矿物质、维生素等的科学合理搭配,保证牛只充足的营养摄入。公牛配种尤其注意鱼肝油、蛋白质饲料的补充;哺乳期母牛多补充一些锌、硒、维生素等,多注意饲料中钙磷比例的适宜[6]。
3.2 治疗
牛患腐蹄病后要积极处理对症治疗,常见的治疗手段有中草药药浴治疗和西药治疗。无论哪种治疗方式,都需要先将病牛保定,用俢蹄工具去除增生部分,使用手术刀割除炎症增生部分,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创口[7],最后进行药物治疗。
1)中草药治疗。中草药方剂以“整体观念”为诊疗原则,避免了抗生素易出现耐药株不能继续治疗的缺陷,近些年在治疗肉牛腐蹄病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较为常用的方剂为雄黄散:雄黄、白及、白蔹、龙骨(煅)、大黄各200 g,粉碎过筛成细粉,取适量混合白酒调制成糊状,然后均匀铺在脱脂棉上,塞入创口,用纱布包裹患蹄,外缠数圈绷带,每日定期重复换药,连用3~5 d。
2)西药治疗。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用3%过氧化氢溶液再次冲洗,涂抹5%碘酊,在创口里撒布土霉素粉,然后用纱布包裹患蹄,外层使用绷带包扎,间隔2~3 d 换药1 次,连换3 次。
4 总结
肉牛腐蹄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圈舍及周边环境的不合格或者饲养管理不到位而导致牛只发病,平常饲养过程中应该重视圈舍的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通风、干燥,要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饲喂草料要注重科学搭配,保证牛只能够获取充足的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避免发病,如果有牛只发病要及时隔离并且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尽可能地降低由腐蹄病的发生而带来的养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