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员流动对猪疫病扩散的影响分析

2023-12-11柏雪飞

中国动物保健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生产区病原猪场

柏雪飞

(本溪县农业综合发展服务中心草河口动监所 辽宁本溪 117100)

疫病是威胁养猪生产的重要风险之一,其传播多需要媒介参与,而人就是最常见的传播媒介。一方面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可与尘埃粒子结合,当这些含病原的尘埃黏附在衣物、鞋底、帽子等穿戴上后,可通过人员流动带到其他猪舍或猪场。另一方面,人在行走时会造成空气的流动,使得很多以气溶胶为媒介的病原加速扩散。为了能帮助广大养猪朋友更加深入地了解人员流动对疫病扩散的影响,本文就此为话题和大家进行一下分析。

1 人员流动管控难点

对于规模化猪场而言,人员的管控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规模化场不比小型家庭农场和散养户,其有着明确的岗位分工,而每个岗位都要有配套人员,所有的制度也都需要由人来执行,如果人员管理不善,或者防疫制度得不到执行,很容易出现不可控的疫情。实际生产中常见的人流、物流、动物流、水流和车流的管控过程中,以人流最难控制,其接触的范围也是最广的[1]。

对于规模化猪场,人员间的交集和人猪间的接触是在所难免的,比如下班后的宿舍、食堂、运动场、淋浴房等场所是人员相互之间接触频率最高的,很容易导致病原的扩散。而上班期间有些岗位人员因工作要求,需要对整个场进行巡视,如兽医人员的配种、查情、医治病猪等行为需要进出不同的猪舍,虽然每次更换栋舍时都进行了必要的消毒,但仍不能保证做到绝对安全。遇到特殊情况时,生产人员也要参与猪场的污水清理和病死猪处理等高风险的环节,这些都是不符合生物安全管理规范的行为。

对于规模较小的散养户或家庭农场,通常没有严格的定岗制度,采购、运输、配料、饲养、免疫、防疫、治病、销售等工作都是由一个人或几个家庭成员一起完成,导致单人的活动范围非常广,场内日常活动遍布全场。这种情况下,即使场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必要的消毒,但时间长了也难免会出现漏洞,因很多病原久之就会发生耐药,如果消毒剂的种类不进行定期更换,这些病原就能被选择下来,并通过场主的活动扩散,进而为疫病的流行埋下隐患。拿目前最为流行的非洲猪瘟为例,该病毒可以在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能通过场主的衣物、头发、耳廓、鞋底、手腕及使用的工具扩散,导致整场感染率接近100%,由此可见人员的活动对于疫病的防控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2 加强人员流动管理

加强人员流动管理需要强化内部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对外来人员进行重点防范,流程管理制度应合理化,把控好人员进入的关键口,对生产区人员进行重点管控。

2.1 强化内部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

生物安全意识对于入职多年的老员工或者经历过疫病流行的员工来讲一般都能正确认识,但新进员工大部分安全意识都较弱。规模化猪场每年招收的新员工或学校实习人员,都要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必要时采取考试方式定岗。有些猪场要求员工正式入职前必须在猪场外围的隔离点实习2~3 个月,通过学习和实操来掌握猪场的生物安全制度,考核通过后再允许进入生产区,这就是一种培养生物安全意识的典型案例。对于老员工,为了防止安全意识松懈,建议每季度强化培训一次,同时将个人业绩和生物安全挂钩,以此来激励员工的责任心。兽医人员通常是猪场管理的重点,生物安全意识高的兽医无论是巡场、诊断、免疫、解剖、病尸体处理等操作都非常规范,能将疫病扑灭在早期阶段,这些人员应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既要将经验传授新员工,同时也要参与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场内防疫水平。

2.2 外来人员重点防范

外来人员多数为和猪场有业务往来的人,如兽药、饲料、疫苗、养殖用具、养殖设备等厂家的业务人员,还有一部分是其他场来参观学习的访客,除此之外,有些规模场每年还要迎接几次上级领导的检查等。这些人群中以业务人员和其他场参观学习的访客危险性最高,前者是为了完成业务量每天来往于不同的猪场,很容易成为病原传播者,后者则是同行人员,这部分人群常和猪接触,也具有高度危险性。外来人员原则上应禁止进入生产区,如果必须进场,可由专门人员陪同在指定区域活动。对于上级领导的参观和检查应设置专门的流程,必要时专门建设一个封闭的参观走廊,也可以乘坐场内专用参观车,车体进行封闭消毒后,所有人员在车内进行参观,完毕后车体再次消毒即可。

2.3 流程管理制度合理化

对于猪场而言,制定过于复杂和繁琐的流程制度往往效果会适得其反,比如有些猪场规定人员进出生产区需要洗澡6 次以上,同时进入猪舍时除了严格的消毒流程外,还要穿戴多层防护服,更换舍内专用鞋,并同时戴上无菌鞋套,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很多员工产生反感情绪,进而进场和进舍次数减少,工作积极性也会下降。好的生物安全制度在制定之后,只有真正得到执行才算是一个科学的制度,而判断制度是否合理,最可靠的指标就是看生产指标。比如还拿非洲猪瘟为例,新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执行后,在下一级隔离点的病毒检出率为零就表明制度是合理的,否则所有环境必须进行重新审核,直到数据完全正常才是适合自己场的制度。需要提醒的是,每个场的人员流动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废除不合理的规定,保留合理的部分,从而逐步完善获得的。新建猪场没有管理经验的情况下可以参考先进场的经验学习,但万不可盲目照搬。

2.4 把控好人员进入的关键口

猪场不同区域间需进行科学的隔离,生产区和其他区域(生活区、行政区、病房区、实验室、粪污处理场等)必须用实体墙隔离,不同栋舍之间设置隔离带。猪场大门口最好配置隔离点,包括洗消间、人员隔离房等,人进场后必须严格按照洗消流程进行消毒[2]。进场人员所穿衣物、鞋子及随身物品放在指定物品间保存,且要做好标记,方便出场时带走。所有人员必须走专门的雾化消毒通道进场,消毒时间不低于1 min。疫病流行期间或者人员来自疫区而危险性较高时最好进行全身淋浴后再进场。如果需要进入生产区,则还要进行二次洗消,在生产区门口配制合格的淋浴房,要求严格区分脏区、淋浴区和净区,人员上下班也必须严格遵守单向流动原则。员工每天更换下来的工作服必须当天浸泡消毒、清洗和晾干,有条件的可配置烘干机,烘干衣物的同时也能起到高温消毒的效果。淋浴间和隔离间需由专人负责,至少保持每周大消杀一次,从而把控好入场关。

2.5 生产区应重点管控人员流动

前面所有的人员管控措施都是为生产区的安全服务的,最终生产区管理是否规范关系到整个疫病防控的成败。生产区内所有员工必须严格定岗,不同岗位人员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严禁参与其他岗位工作。不同栋舍的饲养员禁止相互串门,且通过制度进行相互制约。上下班期间生产区的员工必须走固定路线,人流、物流、饲料流、粪污流必须专流专用,不能随意共用。在主干道(或通道路口)配置洗手盆和消毒桶,人员经过时必须按照要求脚踏消毒和双手浸泡消毒各30 s 以上。如果来访人员必须进入生产区,则由场长或生产主管带领,穿好防护服,戴好鞋套,之后直接带到指定地点。需要提醒的是,外访人员要求当天只在一条生产区活动,且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访问。加强生产区的网络化建设,每条道路、每栋猪舍、每个建筑物周围以及出入口要安装摄像头,一方面通过线上观察监控能减少人员的工作量,更能帮助减少人员的流行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对场内员工行为进行监控,如若不慎发生疫病流行可通过调取监控来寻找原因,有助于下次防范。生产区的员工出场后禁止到其他同行猪场、生猪交易市场、屠宰场、有机肥生产区、疫病检测实验室等危险场所活动。

3 讨论

养猪业是一个风险较高的行业,风险高低和猪场的疫病防控水平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对于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制度的落实需要员工具有高度的执行力,同时制度的制定也必须合理合规,能为绝大多数员工所理解和接受。实践证明,人员流动越大的猪场防疫压力相应也越大,这里的人员流动一方面指内部人员的岗位调动和新老人员更替,另一方面也指外来人员的频繁来访。在所有涉及的管理项目中,人的管理是难度最大的,希望广大猪场管理人员在制定相关制度时,一定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能运行的管理制度[3],从而将疫病发生率降至最低。■

猜你喜欢

生产区病原猪场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生产区黄磷储罐火灾的扑救对策探讨
沧州市各县区增粮潜力分析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猪场消毒那些
猪场拆迁,岂可一拆了之!
猪场还有哪些潜能可以挖掘?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