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与预防
2023-12-11郭永恒
郭永恒
(甘州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甘肃张掖 734000)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也被称为病毒性鼻炎、坏死性鼻炎,其病原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我国将该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临床上,患病牛会出现明显的高烧、呼吸困难、鼻炎、上呼吸道炎症水肿等诸多症状,因此养殖人员要密切留意,及早发现并隔离诊治,帮助病牛恢复健康,减少经济损失。
1 病原及流行病学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其病原为疱疹病毒属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该病毒对外界环境具备较强的抵抗力、适应性,温度低于4 ℃、相对湿度达到90%时能够存活1 个月,pH 酸碱度在6~9 之间时病毒较稳定,若在4.5~5 的酸性环境下则稳定性变差,病毒不耐热,在56 ℃高温环境下2 min 即可灭活,氢氧化钠、石灰乳、甲酚皂溶液、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剂均可快速灭活。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可感染任何品种、性别以及日龄的牛,尤其是20~60 日龄的肉用犊牛发病率最高,成年牛及乳用牛发病率低。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牛和带毒牛,尤其是隐性发病的种公牛,其精液中携带大量病毒,不易于被发现,是非常危险的传染源。病毒可在牛的鼻腔、眼睛、排泄物、分泌物中生存,然后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和交配传播,亦可间接接触被病牛污染的饲料、饮水等传播。病毒的主要传播渠道为呼吸道黏膜、生殖道黏膜以及眼结膜,软壳蜱等吸血昆虫亦是该病的重要传播媒介。该病可发生于一年四季,尤其是秋季和冬季,因气候寒冷,进入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高发期。牛养殖时,若饲养管理不到位,牛舍卫生条件差,通风光照不良,阴暗潮湿,频繁更换饲料,遭遇冷热应激和长途运输应激,营养补充不足,会导致牛的抵抗力下降,进而诱发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等疾病。据统计,自然条件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发病率为20%~100%,致死率为1%~10%。
2 临床症状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多为4~6 d,潜伏期过后开始发病,其类型和症状表现主要如下:
2.1 传染性鼻气管炎型
病毒入侵牛上呼吸道黏膜,导致病牛出现急性卡他性炎症表现,发病后24~48 h,病牛高烧39~42 ℃,流浆液性、脓性鼻液,鼻液中掺杂着一些血液,鼻黏膜充血溃疡,呼吸困难,呼出恶臭味气体,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乳用牛和哺乳期母牛产奶量快速减少。无继发感染的情况下,病牛发病7~10 d 症状逐渐好转并恢复[1]。
2.2 结膜炎型
结膜炎型病牛,往往是鼻气管炎型的伴发症,但不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病牛结膜发炎,角膜浑浊,寂寞和角膜出现坏死性的斑点或者脓疱,颜色为白色。病牛患处水肿明显,潮红,按压触摸有疼痛感,病牛拒绝检查诊治。
2.3 流产型
流产型病牛,常见于妊娠5~7 个月的初产母牛,尤其是伴有结膜炎型的病牛,流产率极高。病毒在病牛的呼吸道黏膜内大量繁殖,然后经血液循环至胎膜,胎儿感染病毒后1 周左右死亡,死亡后1~2 d 排出体外,产下的胎儿多为死胎、木乃伊胎。
2.4 脑膜脑炎型
脑膜脑炎型病牛,多发于3~6 月龄的犊牛以及青年牛,体温一般在40 ℃以上,病牛共济失调,阵发性痉挛,盲目转圈,乱跑乱撞,时而沉郁,时而兴奋,病程在5 d 左右,该类型病牛致死率极高。
2.5 外阴生殖器型
轻症病牛并不会出现非常明显的临床症状,中度重度病牛,测量体温升高,站立时举尾,排泄时出现疼痛感,外阴肿胀,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外阴黏膜发炎,表面有小脓疱,颜色为白色,阴道黏膜充血,外阴表面出现斑块或者痂皮,颜色呈淡黄色,阴道流出分泌物,阴道黏膜有出血灶,后期出血灶结痂脱落。公牛患病后,主要表现为龟头炎、包皮炎,包皮褶皱,阴茎头肿胀,病程可持续1~2 周。
3 病理变化
解剖病死牛尸体,可发现鼻腔、气管黏膜有明显的炎症表现,同时出现糜烂、出血以及坏死等现象。病菌入侵肺脏后,引发支气管肺炎,入侵眼结膜后,结膜和角膜表面出现白斑。组织学检查可发现黏膜下层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部分表皮黏膜坏死后可发现有噬中性粒细胞。呼吸道上皮细胞内有嗜酸性核内包涵体,流产胎儿的肝脏、脾脏、肾脏、肺脏发炎坏死。脑膜充血,神经细胞坏死,脑部受损严重。生殖器坏死,坏死区内有较多的中性包细胞,细胞内可检测出包涵体。
4 诊断要点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临床诊断时,有经验的兽医人员结合该病的流行特点,病牛的临床典型症状表现以及病死牛的病理变化,即可做出初步的诊断。要想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目前,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毒分离实验、血清学检查、核酸检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琼脂扩散实验等。以核酸检测为例,主要通过DNADNA 杂交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实验的方式实现对病毒的定性、定量检测,其检测准确性、灵敏性是病毒分离实验的5 倍[2]。
5 治疗方法
5.1 隔离护理
患病牛应第一时间隔离,划定封锁疫区,切断传播源头。病牛应增加饮水量,保持充足休息,饲喂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要及时清理被病牛污染的饲草及其排泄物,并做好牛舍及粪便的消毒工作,杀灭病毒,防止疫病的传播扩散。要做好病牛眼部、口腔、鼻子、咽喉、生殖道等各个部位的清洁工作,预防激发感染,避免病情加重。
5.2 中医治疗
中兽医治疗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以辨证治疗为主,需结合实际类型用药治疗。目前,常用基本方为:马勃、升麻各18 g,薄荷、桔梗、黄连各20 g,玄参、甘草、柴胡、连翘、黄芩、牛蒡子各30 g,板蓝根120 g,将上述中草药加水1 500 mL 煎熬成药液500 mL 一次性灌服给病牛,早晚各1 次,直至痊愈,该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的功效;针对呼吸道型,需在基础方中再加麻黄18 g、葛根20 g、荆芥穗30 g,起到祛风解表的功效;针对结膜角膜炎型,需在基础方中再加桑白皮、蒲公英各30 g,薏苡仁90 g,起到清热利湿的功效;针对生殖器型,需去掉基础方中的升麻、薄荷、桔梗,然后加入萹蓄20 g,土茯苓、红藤各30 g、败酱草60 g,起到利湿化瘀的功效;针对流产型,需去掉基础方中的升麻、薄荷、桔梗、黄连,然后加入川芎20 g、桃仁、红花、赤芍各30 g,当归45 g,熟地60 g,起到益肾固本、活血化瘀的功效;针对脑膜脑炎型,需在基础方中加入代赭石、生石膏各90 g,生牡蛎240 g[3]。
6 预防措施
为降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发病率,保证牛的健康生长,做好日常预防工作意义重大,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6.1 加强饲养管理
牛日常养殖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尤其是规模化牛场,要制定完善的饲养管理制度和措施,提升精细化饲养管理水平,保障牛的健康。要严把饲料质量关,从正规厂家采购饲料及原料,科学配制日粮,保证营养均衡。要妥善储存饲料草料,放置于干燥通风的位置,避免发霉变质。要确保饮水清洁卫生,禁止饮用被污染的水,冬季禁止饮用冰冻水。保持牛舍良好的光照和通风条件。及时做好防寒保暖及避暑工作,减轻冷热应激。
6.2 及时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发生最为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所以养殖场户要提高疫苗接种意识,制定科学的免疫接种计划,完善免疫接种程序,有效降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发病率。建议接种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二联灭活疫苗,2 月龄以上的牛每头肌注2 mL,首次免疫后间隔3 周再强免1 次,每头2 mL,后期每间隔4 个月免疫1 次,可实现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有效预防。需要注意,使用疫苗前,要认真检查疫苗有效期和质量,避免使用过期疫苗以及有杂质的疫苗。接种疫苗前后1 周,禁止服用抗生素类药物,避免影响疫苗效力的发挥。接种疫苗后若出现呼吸加快、肌肉震颤等不良反应,要及时注射肾上腺素救治,防止牛死亡。
6.3 完善生物防控
牛养殖时,养殖人员要提高生物安全防控意识,坚持自繁自养,避免疫病的传入。必须引种时,要进行严格的引种检疫,防止引入患病牛及带毒牛。引种牛不可过早合群,至少需要隔离饲养1 个月,隔离期满且无异常的情况下方可合群饲养。同时,要提高卫生清洁和消毒意识,每日及时清理牛舍内的粪污,及时更换柔软舒适的垫草,定期做好消毒工作,轮换使用高锰酸钾、甲酚皂溶液、氢氧化钠、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对牛舍、墙壁、槽具、道路、粪便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不留死角,杀灭环境中潜藏的病毒,杜绝疾病的传播扩散。
6.4 做好药物治疗工作
现阶段,为了防止该病的继发性感染,可以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一旦病牛出现高热症状的话,可以注射氨基比林,每头牛20~40 mL,另外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强心和解毒的药物。同时使用一定量的中药草进行防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牛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降低发病的概率。
7 结语
综上所述,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发病率逐年升高的背景下,养殖场户要充分意识到该病的巨大危害性及预防工作的重要性,结合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预防措施,有效降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发病率。针对患病牛,则要及早隔离诊断治疗,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保证治疗效果,加快病牛康复,防止病牛死亡造成经济损失,保证养殖效益,推动养牛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