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特点与综合防控策略研究

2023-12-11安然王俊杰王华丽

中国动物保健 2023年10期
关键词:耳病致病性猪只

安然,王俊杰,王华丽

(1.荣成市桃园畜牧兽医站 山东威海 264309;2.荣成市人和畜牧兽医站 山东威海 264308;3.荣成市宁津畜牧兽医站 山东威海 264308)

养猪业在畜牧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生猪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背景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饲养密度、卫生环境、免疫接种、不良应激、频繁引种等,导致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呈现出高发趋势,不仅威胁猪只安全生长,而且影响养殖效益乃至养猪业稳定发展,因此积极做好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病原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病原为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该病毒属单股RNA 病毒,呈球形,大小不一,主要存在于猪的呼吸道上皮组织、脾巨噬细胞内,饲养胎儿血液、肺脏以及肺脏中均可分离出病毒。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对自然环境并不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抵抗力,尤其不耐高温,当温度超过56 ℃只需6~20 min 即可杀灭病毒。干燥环境及强酸性或强碱性环境下该病毒可快速失活。但该病毒耐低温,在零下20 ℃环境依然可存活,且具备较强的感染性。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对乙醚、氯仿、高锰酸钾、甲酚皂溶液、氢氧化钠等消毒剂均有高度敏感性,经处理后可快速丧失感染性[1]。

2 流行特点

高致病性蓝耳病,可发生于任何猪,但不同日龄的猪发病率、致死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相比较而言,仔猪、繁殖母猪以及公猪的发病率最高,致死率为50%~100%,尤其是不超过6 周龄的仔猪致死率高达100%。育肥猪亦可发病,但症状较温和,致死率较低。高致病性蓝耳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猪及携带病毒的猪,即使耐过康复的猪也依然可长期排毒,是重要传染源。病猪及带毒猪的分泌物、排泄物中均含有大量病毒,健康猪一旦接触就极易感染发病。同时,若健康猪处于被污染的空气中,亦可导致该病的发生。妊娠母猪可将病毒经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可发生于一年四季,但相比较而言夏季和冬季的发病率更高。夏季气温高,猪舍内环境差,病原微生物快速繁殖滋生,会增加猪患病的可能性。冬季气温低,频繁遭遇冷空气应激的猪抵抗力下降,进而导致疫病的发生。此外,猪养殖时,若不重视引种检疫工作,亦可引入患病猪导致疫病的流行传播。饲养管理粗放化,密度过大,疫苗接种不及时,均会进一步增加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病率,威胁猪只健康生长[2]。

3 临床症状

3.1 母猪

母猪感染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后,食欲明显下降,呼吸不畅,严重时呼吸困难,高烧,昏昏欲睡,妊娠后期母猪流产、早产,产下的多为死胎、僵尸胎,产下的死胎有明显的水肿表现,皮肤为棕褐色。胳臂患病母猪的双耳、外阴、尾部、腹下、口鼻等多个部位皮肤发绀。

3.2 公猪

公猪感染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后,会出现呼吸道症状,精神状态差,嗜睡,高烧,不愿进食,丧失性欲,检测精液质量降低,活力下降,精子数量减少。

3.3 仔猪

仔猪感染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后,死亡率超过80%,尤其是6周龄内的仔猪致死率高达100%。病猪死亡前出现41 ℃以上高烧,精神萎靡不振,停止吃乳,呼吸极度困难,共济失调,耳朵发紫,躯体末端发绀。即使部分仔猪耐过,后期也大多生长发育不良。

3.4 育肥猪

育肥猪感染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后,会出现咳嗽、呼吸不畅或呼吸困难的症状,有的会出现肺炎,若继发感染其他病菌在,则死亡率升高。

4 病理变化

因高致病性蓝耳病死亡的猪尸体解剖之后,会出现明显的肺炎、败血症等病变。肺脏肿大至正常肺的2~3 倍,同时伴有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及卡他性肺炎表现,全身肺门淋巴结以及腹股沟淋巴结出现明显的水肿表现,切面外翻,个别病死猪的支气管淋巴结以及纵膈淋巴结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表现,颜色多为暗红色及土黄色。肝脏体积增大,颜色发淡,肝脏表面出现一些渗出物。肾脏体积增大,质地较脆,切面皮质化,表面呈现状出血表现。脾脏体积增大,颜色为紫褐色,质地较脆,边缘有一些出血点或梗死灶。胃部积聚一些血液,胃黏膜充血现象较严重,有的胃黏膜脱落。此外,病猪的喉头、膀胱以及扁桃体等多个部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表现。

5 诊断要点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诊断时具有丰富经验的兽医人员结合该病的流行特点(夏季、冬季多发、仔猪、母猪、公猪多发),患病猪的临床典型症状表现(高烧41 ℃、咳嗽、喘气困难、共济失调、流产、早产等),病死猪的尸体解剖变化(脾边缘有梗死灶、肾脏表面形成出血斑点、心肝脾胃肾均出现出血点等),即可做出初步的诊断,若要确诊,应当进行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时,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呈阳性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呈阳性,即可确诊。有条件的可使用PRRS 抗体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为阳性即可确诊[3]。

6 综合防控策略

6.1 加大宣传力度

高致病性蓝耳病对养猪业的威胁与危害极大,防疫部门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养殖场户的防疫意识。一方面,要深入养殖场户家中发放宣传单页和手册,为其讲解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巨大危害性,引导养殖人员积极做好防控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抖音、快手等媒体的应用,通过制作短视频的方式,并将其推送给民众,提高全民防疫意识,掌握猪高致病性蓝耳病防治技术。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对微信的利用,建立微信交流群,及时发布当地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流行信息,指导养殖场户落实防控工作,解决在猪高致病性蓝耳病防控中所遇到的难题,提升猪高致病性蓝耳病防控水平,有效降低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病率。

6.2 严格检疫监督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防控中检疫监督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严格引种检疫。针对需要引种的猪场,要从无疫情的专业化猪场引种,并进行严格的检疫,确保所引入的猪只健康不携带病毒。引种猪至少需要隔离饲养2 周以上,隔离期满经检疫合格后再转为常规饲养模式。其次,落实产地检疫。规模化猪场销售、调运生猪前需上报卫生监督部门进行检疫,检疫合格后出具合格证明。若检疫不合格则按照相关规定处置。再次,规范屠宰检疫。生猪屠宰前由检疫人员验证查物,合格后方可入场。加盖检疫合格标志后方可出场。最后,落实监督管理。严格监督生猪及其产品的流通环节,确保标识、检疫合格证齐全,符合动物防疫条件,防范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生。

6.3 强化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在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防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养殖人员应当提高免疫接种意识,将免疫接种工作落实到位,实现对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有效防控。仔猪断奶前后进行首免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一个月后加强1 次。接种活疫苗后需要定期对猪群进行观察,因有些疫苗接种后有毒力增强现象,反而导致感染。猪群稳定的情况下不要频繁接种,否则容易导致健康不稳定。要明确注意事项。接种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的同时,还应做好对猪瘟、口蹄疫等基础性基本的免疫工作。定期做好免疫抗体检测工作,了解疫苗免疫效果,若发现有免疫失败的现象应当及时组织复免。接种疫苗后2 周会出现暂时性的免疫抑制,此时可在饲料内添加适量维生素、微量元素,缓解应激。接种疫苗后2 周内禁止接种其他疫苗。接种疫苗前2 天后3天禁服抗生素类药物,防止弱化免疫效果[4]。

6.4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是防控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有效手段,养殖人员树立标准化的饲养管理意识,提升精细化饲养管理水平。要做到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建立健全完善的饲养管理制度及防疫制度,科学配置日粮,保持营养均衡,定期补充微量元素、矿物质、维生素,满足猪只生长对多种营养物质的需求,增强猪的体质和抗病力,预防疫病的发生。要控制饲料质量,禁喂霉变及冰冻饲料。要合理控制饲养密度,确保密度适宜不拥挤。要保持猪舍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及时排出污染气体,换入新鲜空气,确保猪只健康生长。要做好粪污清理、消毒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做好杀虫灭鼠工作,防止传播病毒。要做到防暑降温、防寒保暖等工作,避免猪只遭遇冷热应激引发高致病性蓝耳病。一旦发生疫病,应当及时做好紧急免疫、隔离处置等工作,病症较轻的猪可尝试对症治疗,减少经济损失,重症病猪建议淘汰处理,病死猪尸体应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病传播扩散。

7 结语

综上所述,猪高致病性蓝耳病频发背景下,广大养殖场户要充分意识到该病的巨大危害性,提高防范意识,结合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流行特点及发病原因,制定完善化的防控策略,降低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病率。针对患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猪,应当及早隔离淘汰处理,防止疫病的传播扩散,降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保障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为畜牧经济增长奠定有利基础。■

猜你喜欢

耳病致病性猪只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猪蓝耳病的防控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和治疗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
PCR-RFLP鉴定常见致病性念珠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