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水运新通道区域公路网规划前期研究

2023-12-11宋正东

科技风 2023年32期
关键词:坝区水运宜昌

宋正东

宜昌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 湖北宜昌 443000

1 概述

三峡水运新通道研究已写入《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意见》,三峡水运新通道的建设对缓解三峡枢纽过闸供需矛盾,提升长江航运能力,建设交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部门已完成前期研究报告、预可研报告及专题、可研前期专题、专项研究、项目建议书等工作。为积极支持、服务、配套新通道研究建设,本文在分析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对区域公路网直接影响的基础上,基于水运新通道建设周期,重点分析对区域公路网的间接影响及机遇。结合国土空间布局、区域路网布局,从原则、标准、布局、项目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为区域公路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及专项研究提供参考。

2 直接影响分析

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地共有“两纵两横”4条普通国省干线[1],分别为G348武大线、S277殷莲线、S287百土线、S363太泄线。根据三峡水运新通道推荐线路Ⅰ[2],船闸主体工程占用S287百土线K115—K121段约6千米,施工及运输影响S287百土线K107—K130(江北翻坝高速出口—下岸溪)段约23千米。另据比对,靖江溪弃渣场占用Y122龙周线约2千米,施工及运输影响Y123落乐线、Y131二陈线、X459赵沙线等3条县乡道。

受影响S287段现为路基宽度8.5米的二级公路,其余受影响农村公路现为四级公路。受影响公路均位于长江北岸,区域内农村公路较为发达,存在可替代线路,现有公路网能基本满足建设期交通运输需求。

3 区位、形势及间接影响分析

3.1 区位分析

地理区位。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因长江而“生”、因三峡而“兴”,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宜昌位于长江主轴和“二湛”通道十字交汇点,在全国城镇格局和综合立体交通网中沿长江黄金水道承东启西、沿国家铁路通道沟通南北,是保障西南物资进出、区域民生战略、南北衔接转换的交通枢纽。

区域地位。宜昌位于武汉都市圈与成渝双城经济圈之间,受双重经济辐射,已形成了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五个产值达千亿的主导产业,在全国产业链、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具有相对较高地位,具有辐射带动“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肩挑武汉都市圈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潜力。

经济实力。宜昌是世界旅游名城、三峡生态屏障、长江咽喉枢纽、清洁能源之都、精细磷化中心,GDP超5000亿,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2万元,位居长江沿线同等城市第3位、全国百强城市第53位、全国创新型城市第53位,下辖宜都、枝江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3],宜昌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和中部地区前列。

3.2 形势要求分析

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要求加快破解三峡过闸运输瓶颈。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三峡和葛洲坝水利枢纽所在地,是长江黄金水道重要枢纽,是长江经济带由沿海向中西部梯次推进的重要节点,具有依长江承东启西、依陆路干线沟通南北的交通物流枢纽功能,发挥着配合东部沿海、推动西部开发、支撑中部崛起的枢纽作用。将宜昌打造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要求加快破解三峡过闸瓶颈制约,畅通三峡枢纽,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功能,促进物流降本增效,打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加快建设“宜荆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的决策部署,湖北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支持宜昌打造联结长江中上游、辐射江汉平原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求宜昌建设一体衔接、高效便捷的交通网,建设长江综合立体交通枢纽,提升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地位,加强与城市群、产业带相匹配的综合运输通道建设,推进交通运输降本增效,切实发挥先行引领作用,促进“宜荆荆”都市圈协同发展,辐射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服务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强产兴城,要求强健立体交通筋骨。落实省委赋予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市委“六城五中心”战略目标,要求坚持交通先行战略,强健综合立体交通筋骨,高质量建设三峡咽喉枢纽。统筹建设过江通道、高速路网、国省干线、农村路网,打造翻坝转运、三峡旅游、多式联运、工业输出的特色港口。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运输结构、降低物流成本,科学谋划以营运为主线的现代物流体系,构建以水铁为主导的多式联运格局。

3.3 间接影响分析

根据三峡水运新通道初步方案,推荐线路建设工期105个月,建成期预计至2035年。建成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远景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第一阶段目标年、新调整的《国家公路网规划》和《湖北省省道网规划纲要》规划期、正在编制的《宜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规划期、《中共宜昌市委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意见》第三阶段目标年等重要社会经济、城市发展、行业发展规划期重叠。

综上分析,宜昌公路发展在考虑三峡水运新通道直接影响下的占用还建、支持服务外,更应聚焦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带来的城市能级提升放大效应、运输结构调整转移效应、综合交通构建积累效应等溢出效应下的发展。新通道建成期宜昌将形成“一带四廊、一主一新三副”空间格局、“三纵三横六方向”铁路网格局、“十线三环”蛛网式高速路网布局、“六大港区、十一大作业区”的港口布局,“水铁公管”翻坝转运体系构建完成[4]。宜昌因三峡工程而有名,也将因三峡水运新通道而闻名。随着三峡水运新通道的建设,宜昌城市能级将大幅提升,中东部主城、新城、三副及西部围绕三峡大坝、水运新通道的茅坪、太平溪、三斗坪将形成多个发展极,要求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提升路网能级,建设与之相匹配的路网。同时,水运“肠梗阻”将疏通,宜昌在长江航运中的特殊地位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将更加突显,对建设与之匹配的公路交通体系提出新要求,要求建设与翻坝转运体系、综合交通体系相匹配的公路网。在三峡船闸过闸量已超设计能力,江北翻坝铁路在建、江南翻坝铁路待建,铁水联运能力不足等情况下,新通道建成前三峡船闸拥堵状况将更加严重,要求普通公路进一步发挥便捷替代运输路线作用,并进一步提高最后一公里运输效率。

4 区域公路网规划方案

4.1 基本原则

服务全局。瞄准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实施需求,围绕推进三峡水利枢纽建设,畅通黄金水道“瓶颈”,路网建设为服务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宜昌城市能级提升和三峡工程安全应急提供有力支撑。

内畅外联。围绕三峡水运、翻坝铁路、陆路运输,全力打造三峡大枢纽,加快形成内畅外联、快捷高效的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促进“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5]。

适度超前。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切实处理好速度和质量、增量和存量的关系,持续提高公路交通服务能力和品质,充分发挥公路在经济社会、产业布局、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先行引领作用。

4.2 总体布局

路网布局以交通运输需求为导向,三峡坝区以坝上茅坪作业区为核心建设三峡坝区茅坪货运中心,宜昌城区以坝下白洋作业区为核心建设白洋物流园,形成坝上坝下两大多式联运综合货运枢纽,分别服务长江上游和中下游翻坝运输,为集装箱、商品车、粮食、化肥、成品油等主要货物流通提供铁水公管等多式联运服务。同时,白洋物流园还兼具面向腹地的区域分拨、对接武汉打造出海通道功能。坝上坝下“两区、两枢纽”间以翻坝高速、翻坝铁路、干线公路为纽带进行串联,形成高效联动的三峡翻坝转运体系。依托南北向焦柳铁路和东西向宜万铁路衔接长江水道,形成十字互通的运输走廊,构建辐射四方、联通国际的铁水联运轴。

铁路集疏运方面。焦柳铁路连通南北、宜万铁路横贯东西,主城港区、宜都港、枝江港等重要作业区均已实现铁路进港,铁路集疏运进港率达50%,港区铁路集疏运总里程约60千米。同时江南翻坝铁路、三峡翻坝油品管道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茅坪港与白洋港枢纽场站的互联互通加速推进,铁水联运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

公路集疏运方面。已建成江南、江北两条翻坝高速及G348武大线、S287百土线等二级及以上干线公路,坝上坝下综合货运枢纽交通联系进一步加强。G318沪聂线、S225雅澧线、S254葛东线等干线公路连通枝城、红花套、姚家港、云池等重点作业区、物流园区、产业集聚区,临港物流园、公铁水联运综合货运枢纽加快构建,三峡翻坝转运体系初具雏形。

综合分析,围绕三峡水运新通道及区域路网总体布局,宜昌公路发展应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遵循,以《宜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依据,以支持服务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为目标,按照“西部生态、中部生活、东部生产”空间格局,围绕“宜昌城区、三峡坝区”两极,对标交通强国建设“三张网”,构建围绕宜昌城区发达的快速网、围绕三峡坝区完善的骨干网、沿江畅安美丽的基础网。

围绕宜昌城区发达的快速网:以S216夷五线、G241呼北线构建串联主城区、高铁新城、东部未来城、百强县市、卫星城、科技城,辐射中东部6县市区的普通公路快速网。

围绕三峡坝区完善的骨干网:以G348武大线、S287百土线、S363太泄线、S277殷莲线等干线公路和夷陵区黄花至兴山县峡口、秭归县芝兰至茅坪等农村公路骨干路构建串联三峡大坝、大老岭、昭君故里、屈原故里、九畹溪、三峡人家的普通公路骨干路。

沿江畅安美丽的基础网:以美丽公路为基础,江北以G318沪聂线、G348武大线(宜昌城区至坝区段)、S363太泄线、秭归泄滩至巴东,江南以S254葛东线、三峡江南旅游公路(规划)、G348武大线(坝区至巴东段)构建连通“秭归—坝区—市区—宜都—枝江”的最美风景道。

4.3 建设标准

结合交通需求、行业规划,干线公路建设原则不低于二级公路标准,农村公路建设原则上不低于双车道四级公路标准。

4.4 初步方案

按照远近结合,初拟纳入支持服务配套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的公路主要任务如下:

构建围绕宜昌城区的快速网:实施城西高速、S216夷五线改建工程(昌磷路、鸦白路),前期研究G241点军土城至长阳高家堰段改建工程,建设一级及以上公路100公里,估算投资115亿元。

构建围绕三峡坝区的骨干网:前期研究坝区过江通道,建设实施S287百土线改建工程、S363夷陵区太平溪至秭归县香溪段改建工程、秭归县泄滩至巴东公路工程,推进S255兴山县峡口至秭归县香溪段改建工程(香溪河左岸)、G348秭归县郭家坝至沙镇溪段改建工程前期工作,规划研究夷陵区黄花至兴山县峡口公路工程、三峡江南旅游公路,建设二级及以上公路300公里,估算投资90亿元。

构建沿江畅安美丽的基础网:有序实施沿江农村公路骨干路建设和美丽宜道创建400公里,估算投资5亿元。

结语

本文以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期为参照,重点分析新通道建成期空间格局和综合交通体系对公路网的影响及要求,提出围绕“宜昌城区、三峡坝区”两极的区域公路网规划建设方案,形成与之匹配的公路交通体系,为专项研究及规划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坝区水运宜昌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丰收
湖北宜昌卷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上英水库库坝区工程地质及大坝质量分析与评价
水库坝区冲刷漏斗的形成机理
图说水运
柴油基钻井液在涪陵礁石坝区块页岩气储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