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图书出版工作的守正与创新之道

2023-12-11白晗

全国新书目 2023年9期
关键词:出版社图书数字化

◎文/白晗

图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可以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交流,出版工作则是其得以实现和传播的重要保障。新时代下,图书出版工作既要守正笃实又要创新发展,才能推动业态的高质量发展。[1]笔者结合自身图书出版工作实践,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改正方向为落脚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图书出版工作的守正与创新之道。

一、图书出版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图书零售市场形势严峻

根据北京开卷《2022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图书零售市场较2021年同比下降了11.77%;从不同渠道的零售图书市场看,实体店渠道零售图书市场同比下降了37.22%。实体店零售形势非常严峻,造成该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纸媒的阅读空间不断缩小,传统出版行业生存空间正在受到数字出版行业的严峻挑战,长期增长乏力,面临经营发展危机;[2]另一方面是低价促销愈演愈烈,实体书店的促销价格约为九折,而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全年不断,平均折扣为六折,直播带货的促销价格甚至可以低至三折,已经接近图书的正常生产成本。

(二)新型复合型人才短缺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出版工作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对编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编辑需要是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一是充足的知识储备能力。图书工作具有专业性、创造性等特点,因此,编辑必须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编辑需要密切关注图书市场的新变化、新方向、新动态,学会发现热点、捕捉热点、深挖热点,并研判是否适合配套出版相关图书。三是产品的包装定位和经营能力。编辑在注重图书的开本、纸张、装帧设计、封面设计和版式等形态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图书营销方案,多渠道、全方位做好宣传推广工作。[3]

新型复合型人才可以使出版社掌握市场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然而目前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短缺使很多出版社在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阻碍,这也是我国从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所必须统筹考虑的问题。

二、图书出版工作的守正笃实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出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出版工作肩负着生产精神食粮、传播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素质、建设社会文明的神圣使命。[4]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载体,图书的社会效益不言而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工作在具有社会属性的同时,还具有经济属性,这两种属性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需要出版社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任何忽视或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损害社会效益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同时,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出版工作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要求,优秀的出版作品需要经过市场经营去生产和传播,以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强化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是出版工作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出版社只有紧握住图书质量这条生命线,才能生产出更多优秀的精品出版物,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为此,出版社首先要筑牢图书质量管理制度防线。出版社的图书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是图书质量出现问题的制度性障碍,出版社要严格落实选题论证制度、三审三校责任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等图书出版管理制度,厘清各出版环节任务、各岗位人员职责,防止以审代编、以编代校、惩罚不明等现象出现。[5]

其次,出版社要不断提高编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工作技能。图书作为作者和编辑同心协力的产物,编辑不是原文内容的“搬运工”,而是图书出版的“责任人”。编辑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发扬工匠精神,运用专业的编辑能力出版精品力作。出版社要定期开展学习交流,例如中国质量标准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定期组织编校技能大赛,帮助编校人员查漏补缺,提高业务能力。

最后,出版社要加强图书内部质检。质检工作作为图书出版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图书质量监管的重要手段,更是图书出版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例如,中国质量标准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建立了印前部门质检、印后全社抽检的良好质检机制,将质量问题扼杀在出版社内部,避免不合格图书流向市场。

三、图书出版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主动进行主体角色定位转型

当今是一个数据、信息和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出版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从根本上进行了重塑,消费者拥有自主选择权,出版业的传统营销模式已经很难发挥作用。新时代下,出版社除了不断提高出版物的品质外,最重要的是形成服务意识,实现由生产者到服务者的主体角色转型,主动提供各种增值服务。[6]例如,中国质量标准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以“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为宗旨,建立了集图书出版、营销推广、教育培训、视频广告、数字业务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中国标网,通过增值服务和创新联合策略,推动出版社从“产品生产型”向“服务供应型”的产业形态转型升级。

(二)利用科技赋能数字化阅读

随着信息媒介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推广,“一屏万卷”的数字化阅读成为全民阅读时代的主导模式。数字化阅读提高了图书的便携性、可读性和可访问性,并降低了生产成本。根据《2022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2022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30亿,同比增长4.75%,数字阅读市场总体营收规模达463.52亿元,同比增长11.50%。

数字化阅读与传统出版业务并不抵触,出版社需要将数字化阅读融入到现有业务中。对此,出版社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了解读者的喜好和购买行为,精准开发出版物,利用数字化工具将图书转换为多种形式的阅读载体。例如,与纸质书同步推出电子书,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宣传数字化产品,开辟数字化订阅服务等。

(三)建立多元化营销模式

在营销繁荣的新时代,网络电商平台参与到了市场竞争中,新兴的线上营销模式应运而生。出版社在维护线下实体书店渠道的同时,必须同步开拓线上网络销售平台,结合大数据信息技术进行精准定位,和读者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体系并分析其阅读需求,实现线上线下渠道整体布局。例如,中国质量标准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收集和分析读者的行为数据(访问量或浏览量),调整中国标网的图书产品定位和宣传策略。

随着各大短视频平台处于流量爆发高峰期,短视频+直播带货这一全新商业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已经成为营销的新战场。出版社可以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模式对图书进行解读和传播,以便快速打开市场。不过这种新媒体营销方式也显现出折扣不统一、退换货量大等问题,出版社需要统一考虑,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国际出版合作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跨越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出版社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驾齐驱、双重驱动,让两种资源相互促进、紧密结合。一方面,国外的精品图书、经典著作、先进理论值得国内引进,以丰富文化、填补空白。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以生活化、职业化、学理化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用中国优秀文化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四、结语

随着中国在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和价值观愈发重要。新时代的图书出版工作需要政府加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出版社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编辑全方位提升自身能力,三者形成合力才能做好守正与创新,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出版社图书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我等待……
图书推荐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数字化制胜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