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与路径选择
——以盐城市为例
2023-12-11王小俊
王小俊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5)
1 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综述
1.1 高等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研究
亚当·斯密是第一个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人,认为才能、技巧都是固定资本的范畴,才能的增进是需要依靠教育取得的。舒尔茨认为,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中,人是最关键的,劳动者质量的高低能决定经济的发展,而不是自然资源或资本的多少。贝克尔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各种投资与收益的关系,发现对人力资本的后天投资越大,人的价值就越大,农民报酬与其接受的教育培训呈正比,这是一种特定形式的人力资本。
严鸿雁认为“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人才,我国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者,很少系统接受过农业专业技术教育培训”。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满足个人技能获得和就业需求,要发挥其与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的优势,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1.2 乡村振兴助推职业教育改革相关研究
田真平、高鹏认为:“乡村产业振兴对职业教育提出人才、技术、治理等多元化需求,但两者在区域布局、专业布局、就业导向方面存在矛盾,职业教育趋近城市的区域布局与乡村产业振兴以乡村为载体的矛盾”。黄大明认为:“高职教育在供给侧的‘量’上取得长足发展,但供给质量不高、总体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不明显、社会服务与科研能力不强”。高职院校要在人才培养过程针对性的涉农举措等问题,抓紧机遇、改革创新,把三农优先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促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
1.3 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对策建议研究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助力乡村振兴,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也通过分析各地特色案例丰富了研究内容。祁占勇、谢金辰认为“国家要通过提高职业教育对农村地区受教育者的吸引力,合理布局高等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有效衔接优势等措施,来达到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增收的目的”。从学校层面,高职教育要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升职业教育为农服务能力,最终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晋国群从“人才层面,鼓励高职学生返乡创业需要解决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一系列的问题,政府、社会、学校、企业等需要多元协同科学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积极返乡创业”。总之,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企业等多方协同努力。
1.4 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困境和实践路径研究
刘佳、钟满田通过分析现阶段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不足,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高职教育助力云浮乡村振兴实践路径。孙莉从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可以发挥继往开来、育德振民、移风易俗等积极作用,应扩大农村考生招生规模,培养具有爱农、懂农的农村建设者,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促进农村劳动者德技并修,加强多元主体互动,促进乡村文化良性发展。相关研究都是从不同侧面探讨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和探索。
2 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和意义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服务乡村振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职责和使命。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为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也是高职教育顺应新时代趋势,借助国家战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机遇。
当前,高职院校对助力乡村振兴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积累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如何助力乡村振兴,高职教育要根据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特别是对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进行合理设置专业,对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
新的历史背景下,研究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与路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和价值。分析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做法,丰富和深化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宝贵素材及典型案例,总结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经验借鉴。
3 盐城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困境与挑战
乡村振兴需要高素质新型农民,高职教育要为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当前乡村振兴需要卫生医疗、教育科技、智能化信息化人才,还需要一些懂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的相关人才。乡村振兴人才需求量大,但大量高职毕业生不愿去农村发展与城市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如何破解人才供需矛盾是当前期待解决问题。
3.1 高职教育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吸引力不强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导向不同。助力乡村振兴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责任,如何培养“三农”人才、提供“三农”服务,让高技能人才流向乡村,成为创业就业主渠道,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但是,高校每年培养的大量人才不愿去乡村发展,另一方面每年仍有大学生面临找不到工作,国家鼓励人才创业,乡村是每个地区的薄弱环节,如果有政策支持和引导,部分高校毕业生是愿意去农村发展的,如“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应加大高职学生比例,给予一定待遇和地位,提供一定的晋升渠道,对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2 对高职院校教师助力乡村振兴重视不够
职业院校教师通过政策引导到乡村扶贫也有一定优势,目前政府层面科技镇长、博士团长,面向多是本科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教师实践经验丰富,选派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去基层扶贫,进行校村合作,校企合作,充分发挥高校人力资源优势,一方面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3.3 农村基础薄弱,“三农”问题建设任重道远
乡村产业仍没有形成规模,多是原材料加工,产品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带动农户就业和增收能力有限,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品牌效应。部分地区乡村建设存在“高大上”规划,有面子没里子,不能有效尊重农民意愿,不接地气,脱离农耕主业、远离乡土民俗文化,存在发展现代农业与传统文化村落保护脱节问题。同时农村的教育、医疗、养老物流还有待优化。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以及农民业余生活、精神文化生活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一老一少问题造成就医养老治安等不同风险。当前,不少农村基层干部缺乏“三农”工作经验,对新领域新业务不熟悉,对政策掌握不全面,对情况了解不深入,存在“不会干不想干、想干不会干”,以及工作方法粗暴问题,不能有效驾驭基层乡约民规治理的问题。
4 盐城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与路径选择
盐城市振兴一方面靠政府“三农”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是靠广大干部群众等乡村振兴人才实干拼搏。目前盐城共三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多是面向长三角等区域大城市,如何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首先深入各地基层农村,了通过走访干部群众和企业,了解盐城各地区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其次要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乡村振兴规划要求,在专业设置方面向乡村人才需求倾斜。近几年盐城市政府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在留人用人方面相继出台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和名校优生“汇盐行动”,引进大量人才,取得良好效果。2020年出台的《盐城市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方案》连续三年实施以农业农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基层农技人员及科技带头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农村人才培养行动,打造出一支与乡村振兴需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4.1 发展适合的职业教育,实施产教融合,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产业振兴,做到产业兴旺发达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延伸乡村经济新产业,促进乡村经济产业融合发展。职业教育不再是涉农类的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等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多具有系统化的知识和综合的能力结构才能满足当前产业需要。为此,职业教育必须紧跟乡村振兴的产业需求培养人才,政府大力统筹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施产教融合,培养乡村振兴急需实用人才。从顶层设计上,保障鼓励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建设,严格执行《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对于学生参与产教融合企业实习的细化落实相关补助,相关企业享受财政、税收、金融以及用地优惠政策。提高职业教育办学内涵,建设涉农特色专业,鼓励教师不断转型,加大双师型教师培训力度,引进三农经验丰富的非遗传承人、爱农懂农土专家充实到教师队伍,相互交流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适应现代产业要求
4.2 职业教育要贴近“三农”做学问,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需要一批知农、爱农、懂农、为农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着农民素质的高低。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功能定位给予高度肯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本职特征。职业教育只有发挥类型教育优势,贴近“三农”需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和“三农”产业联合培养人才,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助力乡村振兴才能更加有效。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需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要充分调研,学校和乡村振兴的主体以及农业主管部门三方合作,了解盐城各地区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在专业设置上向乡村人才需求倾斜。人才供需矛盾主要解决办法是依靠市场,但市场不能有效的在薄弱环节留住人才,这就需要政府宏观调控,近几年盐城市政府在留人用人方面出台不少政策,引进大量人才,取得良好效果。因此,政府在人才供需矛盾方面应主导作用,不能仅仅依靠市场,还要靠政府政策调控,鼓励和吸引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洪流中。
4.3 大力宣传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名素质,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步入恢复发展阶段,为广大农村培育大量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农村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群众对职业教育仍戴有色眼镜。乡村作为盐城经济发展的薄弱地区,职业教育作为盐城高等教育薄弱环节,一方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向农村需求人才倾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本校专业情况,设置与三农相关专业或培养方向,引导高职学生向乡村流动。另一方面政府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在全社会营造“技能伟大,劳动光荣”氛围,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升劳动者社会地位和待遇,让每位劳动者都扬眉吐气,这样这职业教育才能具有吸引力,职教人才能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推进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互通,畅通职业教育从业者职业资格和技能认定渠道,在表彰、人才项目评定、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等方面破除学历资历身份等障碍,突出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和业绩评价导向,拓宽技能人才上升渠道。如盐城市百名菁英“强村行动” “三支一扶计划” “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等人才计划面对高职院校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模式选派优秀青年投身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4.4 培养基层管理人才,统筹协调各项惠农政策,实施组织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和制定一系列文件和政策,从国家、省、市县层面做出系统部署。盐城各县区加大统筹力度,用好各项惠农政策,强化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全面系统大工程,必须要政府大力支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组织落实好各项政策,才能调动广大“三农人”积极性。通过整合相关政策,确保政策不冲突、不留空隙,明确政府、企业、学校在乡村振兴的职责与定位。政府部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一把手书记亲自抓乡村振兴,助推职业教育和乡村产业合作,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乡村振兴急需实用人才,把书记抓乡村振兴纳入地方实绩考核体系,鼓励产教融合型企业举办涉农职业教育,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办学,助力乡村振兴。各地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制定符合本地相关政策,在饮用水安全、农房改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出台相关举措。
4.5 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实施生态振兴
近年来盐城乡村振兴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落实方面成果显著,其中亭湖区“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让有意愿的农民能够集中种地,种好地,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举办盐城创意休闲农业如“东台瓜儿熟了”,“荷兰花海郁金香文化月活动”,全年全市实现综合收入173亿元。开展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镇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小城镇建设和农房改造与改善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完美收官,47个村庄命名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23个村庄命名为盐城市特色田园乡村,培育美丽宜居乡村976个,美丽庭院示范户7677户。
总之,发展职业教育,对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子女实行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教学、精准就业。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既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迫切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通过基层农村调研,了解农村人才需求,并合理设置专业有效培养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政府通过营造良好氛围,通过政策支持引导学生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