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史”学习教育的深刻意蕴、战略意义与基本路径

2023-12-11范保琳

中国德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历史精神

■ 李 娟 范保琳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历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开展了以党史、革命史、国史为主题的大规模学习教育活动。在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党对历史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在不断调整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学习“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提出要求,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进一步将“四史”扩充为“五史”。把握“五史”学习教育的深刻意蕴、战略意义与基本路径是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确保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

一、从战略高度把握“五史”的深刻意蕴

从“四史”到“五史”,其中蕴含着变与不变的内在逻辑,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五史”是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共党史的思维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2]只有从长时段、宽视野来了解事物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才能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把握规律。我们注意到,无论是“四史”还是“五史”,都是按照党史在前,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次之,社会主义发展史随后这一顺序排列的。这其实就是要求我们以深邃的大历史观来审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古代中国无论在经济还是科技方面都长期领先于世界,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劫难,无数仁人志士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前赴后继却铩羽而归。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团结带领人民持续奋斗,使中华民族从落后挨打逐步进入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创造了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奇迹。将中共党史放在中华民族发展史这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宏阔视野下加以纵深审视,才能在比较中清晰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根本问题。

2.“五史”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逻辑依据

“五史”将新时代伟大变革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长河中观察,为我们更加深刻认识新时代、把握新时代、奋进新时代增加了新的坐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孜孜以求“小康”的理想社会,但即使是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辉煌时期,广大底层百姓也始终摆脱不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惨命运。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贫困的梦魇更为严重地困扰着中华民族。可以说,摆脱贫困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新时代,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意味着中华民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年梦想已经变为现实,极大提振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新时代伟大变革在“五史”中的里程碑意义,是我们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有力实践证明,为我们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供了深厚的历史依据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3.“五史”是坚持“两个结合”把握历史主题的生动体现

“五史”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和内容上交错辉映的有机整体。在纵横交织的“五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贯穿其中的两条主线。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理论渊源、实践基础、时代条件和文化底蕴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成就、社会主义五百多年的科学探索、我们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征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生动实践共同凝结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五史”蕴含的价值共识、镌刻的民族记忆、根植的光荣传统清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它既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而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形成的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道路。因此,“五史”实质上彰显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两个结合”的最新理念,延伸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视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深度。

二、开展“五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

大力发扬我们党注重学习历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对于新时代推动全社会不断攻坚克难,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五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

一百多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浴血奋战,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完成“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并要在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前途光明。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这个关键当口,容不得任何停留、迟疑、观望。中国古人说:“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开展“五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以史为镜、以史明志,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把握好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勇于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

2.开展“五史”学习教育是坚定“四个自信”、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坚实的基础。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我们的道路是正确的,我们的选择值得坚守。开展“五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引导全社会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中华人民共和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走出来的人间正道,从而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3.开展“五史”学习教育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踔厉奋发的必然要求

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涌现了无数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铸就了伟大的建党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又形成了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

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为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滋养。开展“五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引导全社会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一关键时刻,感悟并崇尚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展现出来的对党忠诚的大德、为维护人民利益而不怕牺牲不怕吃苦不怕吃亏的公德以及严于修身律己、严格家教家风的私德,不断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杜绝“躺平”心态,以积极担当的精气神,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自觉把个人追求和人生价值体现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之中,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三、开展“五史”学习教育的基本路径

“五史”学习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一个涉及历史思维、史料总结、理论升华、实践运用、教学手段等多个领域的复杂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到以下三点。

1.以辩证思维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历史观决定着人们理解历史和对待历史的根本看法。因此,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开展“五史”学习教育的基本前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首先是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纵观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余年历史,其中经历的艰难险阻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是世界上其他政党所未曾遇到过的,创造的辉煌成就和发展奇迹也是世所罕见的,但也走过一些弯路、犯过一些错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细节和盘根错节的历史脉络中,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呢?

一方面,要运用唯物辩证法把握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我们党的历史总体上是光辉的历史,党经历的曲折和犯过的错误并不是党的本质和主流。当前,有人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有人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刻意勾连、恶意炒作;有人不信正史信野史,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热衷传播八卦轶闻。“五史”学习教育要旗帜鲜明地批判这些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深刻揭露其思想错误和本质意图。另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失误和错误产生的原因。党和党的领导人所犯的错误主要是由经验不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所造成的,而不是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3]这些论述是“五史”学习教育中培育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根本遵循。

2.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

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回望党的百年历程,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九届六中全会分别通过的三个历史决议,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为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提供了光辉典范。

首先,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历史经验。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4]邓小平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5]因此,“五史”学习教育既要总结成功经验,结合新的实践将其传承好、发扬好,又要从失败教训中加深对客观规律的认识,避免重蹈覆辙。其次,要从实际出发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党对经验的总结,从来都是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如,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总结三次“左”倾错误的教训,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当前的“五史”学习教育一要防止照本宣科,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二要防止为完成任务应付了事,出现学习和工作“两张皮”现象,要注重用历史观照现实,才能发挥“五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最后,要善于顺应历史前进大势和时代发展潮流,以便更好开辟未来。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始终掌握历史主动。我们党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创立中国共产党,是顺应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兴起的世界大势的必然产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顺应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时代潮流和把握民心所向的必然结果;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苏联的经验教训,确定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实行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深刻洞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深刻体悟人民群众小康期盼的必然抉择。当前的“五史”学习教育要引导人们从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认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趋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3.创新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

“五史”学习教育如果主要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使人被动地接受教育内容,那么效果就很难保证。“五史”学习教育必须创新方式方法,激发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

首先,要建构参与型的“五史”学习教育模式。在运用专题学习、专题党课、专题培训、专题宣讲等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开发主题情境课堂教学、结构化研讨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模式,举办读书班、知识竞赛等特色鲜明的活动,强化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其次,要发挥革命遗址遗迹、革命博物馆、纪念场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深入挖掘实物史料、文物遗迹、革命英雄等背后的故事、蕴含的精神,让旧址遗迹成为“五史”的“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五史”的“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五史”的“教师”。再次,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鼓励创作“五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手机在线学习系统等载体,开发适应数字化、移动化、分众化、碎片化信息趋势的“五史”教育资源,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满足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提升全方位的学习体验。最后,推动红色文化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融合发展,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样平台,展示好、宣传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感天动地的辉煌成就、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特别是展示好、宣传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结合全国各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行。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历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拿出精神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