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素质发展:现代家庭教育的可为、难为与应为*

2023-12-11马生松辛治洋

中国德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素质家庭

■ 马生松 辛治洋

2021年10月,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家长具有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的责任,包括促进未成年人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1]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更加意识到家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现代家庭遭遇社会转型的冲击,家庭教育取向、家庭结构、家庭生活、家庭关系等都发生深刻变化,严重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探索现代家庭素质教育的可为基础,明确现代家庭素质教育的难为困境,践行现代家庭素质教育的应为进路,对于现代家庭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家庭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发展的“可为”

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2]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家庭在诸多方面发生着现代转变,这些转变为现代家庭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发展提供了可为基础。

(一)现代家庭教育与儿童素质教育在目标上契合

伴随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现代转型。家庭随同社会转型而进化,以大家族为纽带的传统家庭被以小家庭为核心的现代家庭代替,家庭中儿童的主体地位被关注,儿童的价值得到尊重。相应地,现代多数家长对儿童教育的理解也逐渐深刻,越来越重视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以儿童为本、儿童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理念。[3]同时,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不断走向深入,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和战略性意义日益凸显,其不仅关涉家庭中儿童发展的问题,而且关涉国家人才培养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教育现代化呼唤着家庭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着家庭教育现代化转变,而且家庭教育现代化转变对现代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从封建传统的家庭本位向现代意义的儿童本位转变,把儿童全面发展作为目标追求。[4]素质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关注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尊重与培育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指向独立完整人的内在品质的发展和完善。[5]素质教育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和重要任务,不仅关涉个人全面发展,也关乎整个社会发展。总之,现代家庭教育与儿童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因此可以说二者在儿童的培养目标上具有契合性。

(二)现代家庭生活转变为儿童素质发展提供新驱动

家庭教育的原型是生活教育[6],立足于现代社会,家庭教育即现代家庭生活教育。受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大幅跃升的影响,人们的家庭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地,家庭生活教育的结构也正亦步亦趋地产生现代性转变。现代家庭生活突出表现为,家庭生活越来越“核心化”“儿童中心化”“网络化”[7]。具体来说,家庭生活“核心化”在于其局限于家庭内部活动,而与周边邻里的联系减少,进而家长与儿童发生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家庭内部互动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感增强,这驱动着家长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儿童素质发展上。家庭生活“儿童中心化”在于其尊重儿童主体地位、成人服务于儿童,家庭关系由等级严密、专制独裁、抹杀个性的传统特征,转变为代际平等、民主和谐、精神自由的现代特征,且家庭资源向下流动服务于儿童的成长。由此,家庭不仅是生活共同体,更是儿童素质发展的良好空间。另外,互联网、数字技术等媒介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使得家庭生活越来越“网络化”,这为家庭教育赢得了空前的能动性。儿童借助网络能够获得学校教育之外的更多社会化资源,且家庭作为个性化的生活空间,家长可以根据儿童的个性、兴趣制订素质提升计划。概言之,家庭生活的现代转变为家长促进儿童素质发展提供了动力、空间、资源。

(三)现代家庭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推力

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自出现了家庭,便有了家庭教育。而在不同社会时期,家庭教育所承担的功能是不同的。基于家庭教育的发展历史,家庭教育功能经历了前农业社会的全家庭教育、农业社会的强家庭教育、工业社会的弱家庭教育和现代社会的合作家庭教育四个阶段的演变。[8]在现代社会的合作家庭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开始承担原本没有的拓展功能,如保障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等功能。[9]家庭教育水平和品质直接影响儿童在学校的学业成就。“赫耐曼/洛克斯力效应”指出,当社会经济发展跃过某一个水平后,家庭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会系统性增强,而学校作用会系统性降低。[10]可见,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现代家庭教育对儿童素质发展的影响有着强化的趋势,并且对学校教育结果产生直接性影响。进一步来看,现代学校作为现代社会的子系统,其教育质量提升并不能完全依靠自身变革来实现,而且学生全面发展仅靠学校教育也是无法完成的。研究表明,家庭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当中,不仅能够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还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11]鉴于此,学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其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由现代家庭教育打下儿童素质的基础,且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有现代家庭的参与、协作和支持。另外,家庭教育是非制度化的教育,家庭日常生活实践延伸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表现空间,对学校的素质教育成果具有巩固作用。[12]

二、现代家庭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发展的“难为”

现代家庭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发展是基于儿童全面发展要求、家庭生活转变、家庭教育功能增强的推动,但现实中家庭素质教育还遭受着现代性挑战,面临着一些难为困境。

(一)公利与私利矛盾下现代家庭素质教育的价值迷失

素质教育实施存在个体和公共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13]个体取向的素质教育主要关注个体发展和成功所需的素质,即追求个人私利;而公共取向的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全体学生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即面向国家公利。纯然从公私这对矛盾范畴来审视,家庭素质教育可能存在公私对立的矛盾。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化给我们带来了繁荣多彩的生活,但也将我们带入了快节奏、充满竞争的个体性社会,这是现代化不可回避的悖论。在竞争性、个体性的现代社会中,家庭自然也免不了被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潮流所裹挟。在此背景下,现代家庭素质教育的诉求通常是以个体取向为主导的。[14]家长会不自觉地把儿童素质发展与形成特定能力、取得财富与地位相贴合,从而导致只关注个体素质发展的私利性,甚至当公利与私利冲突时,家长更倾向于保全个体私利而不顾国家公利。如此一来,家庭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体现国家公共价值的实践,就会窄化为个人取向的家庭私事,这势必导致家庭素质教育的价值扭曲。

(二)家庭结构变动下现代家庭素质教育的功能外移

系统论认为结构决定功能,结构的改变必然引起功能的改变。家庭的教育功能基于家庭结构,丰富稳定的家庭结构有助于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15]然而,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家庭结构正发生着各种深刻的变化。在家庭成员结构方面,家庭呈现出规模结构小型化、代数结构扁平化、类型结构核心化等特征。[16]在家庭地缘结构方面,家庭边界内移、邻里和社区萎缩。[17]在家庭结构稳定性方面,当今的家庭结构越发缺少稳定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离婚率有着明显的攀升。[18]根据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具体来分析家庭结构变动对家庭教育功能的影响,可以发现:一是家庭成员结构缩小,祖辈的道德教育、生活智慧教育等功能减弱或丧失,同胞之间的交往互动、情感依恋的教育功能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纸质书本、网络视频等媒介上的祖辈、同胞的故事对儿童身心素质的影响,而这些虚拟空泛的概念显然没有祖辈、同胞之间真实生活的教育影响有效;二是家庭地缘结构内移,儿童失去了与自然邻里伙伴之间独立的户外玩耍、游戏的机会,邻里伙伴之间的人际交往缺失,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上的各种兴趣特长班、综合素质特训营等;三是家庭结构稳定性下降致使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缺乏稳定性的家庭更倾向于将儿童素质发展托付于学校教育,尤其是单亲家庭因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儿童素质教育,进而导致家庭素质教育的欠缺。总而言之,家庭结构变动影响了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造成了现代家庭素质教育功能的外移。

(三)家庭生活转型中现代家庭素质教育的实践异化

现代家庭生活转变为家庭素质教育实施提供了条件,既驱动家长对儿童素质发展的关注,又推动家庭素质教育内容和资源的更新。然而,当现代家庭生活过度围绕儿童素质发展时,家庭生活就可能会背离儿童天性发展的需要,致使家庭素质教育实践发生异化。具体来说,家庭出现了儿童生活“知识化”和儿童玩耍“结构化”的倾向,表现为儿童在家被各种知识学习活动所充斥,完成知识学习是进行其他玩耍活动的前提,且儿童玩耍时间被迫进入成年人的时间架构,儿童玩耍过程被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安排主导着,呈现出玩耍的高控制性、组织性特征。这样一来,就可能导致儿童素质发展的智育化与被动化,这显然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理念。现代家庭生活的变化还呈现出儿童生活的“无我性”,具体表现为家庭中许多生活内容与儿童相区隔,家长对儿童的衣食住行包办代替。如此一来,家庭培养儿童最基本的生活素质和生存能力的功能被削弱。另外,还需要注意家庭生活“网络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当前电子媒介成为现代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智能手机已经深深嵌入家庭日常生活之中,家庭电子生活不断扩张,易导致家长与儿童的互动和交往被压缩;而且,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还严重损害着儿童的专注力、学习力及思维力等素质发展。

(四)家庭重心转移下现代家庭素质教育的期望偏差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型,人们的流动性日益增强,年轻人逐渐走出了家庭、村落,这极大地弱化了父辈的资源优势;海量的信息更新不断地侵蚀着父辈的个人权威,父辈传统的经验、观念在现代科学知识的冲击下其影响逐渐式微,这致使子代对亲代的生存依赖逐渐降低和伦理敬畏日渐淡化。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带来少生优育的观念,家庭生育率不断下降,家庭的子女数减少,逐渐形成了主干或核心家庭关系结构。这些变化使得家庭重心不可避免地发生转移——由传统指向长者为中心转向了现代指向孩子为中心。[19]家庭以儿童为重心,儿童被视为抚养和保护的对象,家长更可能展现对儿童的关心和爱护,这为家庭素质教育奠定了亲密的情感基础。然而,家长对儿童的高度关爱,同时投射了更多的期许。在家庭重心下移背景下,家庭教育突出表现为在物质和情感上对儿童的投资急剧增加,期望通过高投入实现儿童综合素养提升;尤其是对儿童学业成就抱有高期望,几乎所有家长都企盼通过教育投资促使孩子考取重点大学,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但重点大学录取率仅5%左右[20]。其结果是,高投入低回报带来期望偏差,不仅使家长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和教育焦虑,还给儿童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这种心理压力非但不能为儿童素质发展助力,反而会导致儿童产生心理问题。

三、现代家庭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发展的“应为”

家庭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应在“可为”与“难为”之间积极寻求“应为”进路,以促进儿童素质发展。

(一)消弭公私对立的取向,实现儿童素质教育与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耦合

现代家庭素质教育的实践往往以个体取向为价值遵循,对家庭私利实现的关注大大超过了对国家公利实现的关注,甚至当家庭私利与国家公利产生矛盾时,某些家庭直接选择忽视国家公利,这显然有违素质教育政策的价值理念,背离家庭教育的公共性价值。因此,家长须转变公私对立的价值取向,实现儿童素质教育与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耦合。首先,把握素质教育的公共性价值指向。作为国家政策的素质教育,其以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为价值导向,公共性是其重要特征。但公共取向的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家庭私利,抑制家庭实施个性化素质教育,而是能够包含不同家庭差异化需求的素质教育,其在国家公利实现的同时也蕴含着对个体素质的发展。其次,提高家庭教育的公共性价值认同。家庭教育是发生在私人领域中的社会教育[21],承担着儿童社会化的特殊使命和责任,家庭素质教育中的儿童初级社会化的完成与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密切相关;而且,家庭教育的公共性决定了家庭素质教育唯有符合国家公利,家庭素质教育的个人私利才能在社会关系中得以实现。最后,家庭素质教育须以儿童的幸福生活为价值旨归。无论是着眼于国家的公共利益,还是致力于家庭的个人私利,素质教育实施都是为了儿童未来的幸福生活,而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是自我精神生活的充实。因此,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素质、知识学习、生活技能等,更应注重发展儿童的精神世界,帮助儿童构建富有的精神生活。简言之,现代家庭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发展时,应处理好公利与私利之间的价值关系,在公利与私利平衡的同时亦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二)落实家长的主体责任,强化现代家庭素质教育的根基性作用

家庭结构变迁使得现代家庭素质教育的功能外移,但家庭教育对儿童素质发展的根基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家庭教育既是儿童品德、能力等素质养成的根源,也是学校和社会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基于现代家庭结构的各种变化,引导家长落实家庭素质教育的主体责任是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加强家庭网的建设,扩充儿童素质发展的人际资源。家长应积极运用家庭网来扩充儿童的人际交往、亲情陪伴等资源。家庭变迁背景下,核心家庭不应是一个孤立的结构,需与亲属网络保持密切联系,形成核心家庭网络。[22]这有助于弥补儿童素质发展的人际资源缺失。其次,打破家庭之间的封闭性,构建家庭素质教育生态圈。家长应主动协同其他家庭,打造儿童日常活动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引导儿童走出家庭,通过家庭之间的亲子户外活动、儿童之间的游戏活动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发展、交往能力提升等。最后,做好儿童的“重要他人”,发挥家庭素质教育的情感优势。虽然家庭变动造成其教育功能外移,但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其对父母和家庭成员等“重要他人”所形成的情感依赖,是其他教育所不具备的,亲代对子代的情感关怀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无论是繁忙的工作,还是变动的生活,家长都应扮演好儿童“重要他人”的角色,发挥亲子情感在儿童素质发展中的助推作用。

(三)优化儿童家庭生活过程,推动现代家庭素质教育科学实践

家庭生活是人类最初与最具原生态的教育与教育环境。随着家庭现代化发展,儿童家庭生活呈现出“学术化”“结构化”“无我性”等问题,这显然有悖儿童素质发展的规律。陶行知指出,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因此,家长需转变家庭素质教育观念,优化儿童家庭生活过程。首先,明晰儿童素质教育与家庭生活的关系。家庭素质教育是基于家庭生活的教育,即日常的言语交流、行为示范、家庭分工、共同娱乐等,而非以知识教育为主导的日常生活;儿童在家庭中自由玩耍,是儿童的自主性、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发展的重要方式;儿童在家庭中自主自立的生活,对儿童自理能力、独立精神、责任担当等素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家长需改变知识中心、高度组织、包办代替的狭隘的儿童家庭生活,转向整全的充满生命气息的家庭生活教育。其次,注重家庭生活的设计与引导。家庭生活对儿童素质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儿童素质更多的是在不假思索、自然发生的家庭常规生活中养成的。因此,家长应注重家庭生活的构建性,重视对家庭生活的经营和管理,努力建设对儿童友好的家庭生活文化。家长需积极学习现代家庭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儿童家庭生活的品质,发挥家庭日常生活的过程性特征对儿童素质发展的教育影响。总的来说,良好的家庭生活在儿童素质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改善和提升儿童家庭生活的质量。

(四)立足儿童身心发展特性,对现代家庭素质教育进行理性谋划

家庭重心下移使得儿童日益成为整个家庭的焦点,随之而来的是家长对儿童期望值的增加。当这种期待与回报产生偏差时,不仅使他们自己感到失落,而且影响儿童素质发展。为此,家长需积极调适教育期望,立足儿童身心发展特性,实现家庭素质教育的理性谋划。首先,深化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素质教育是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性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即儿童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相统一的教育。家长应通过家庭日常生活的观察,发现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和优势,在此基础上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个性特质不断扩展和丰富。其次,培育儿童终身必备的素质。受主知主义、考试中心、文凭社会的价值观念影响,考取名牌大学、获得体面工作成为家长教育谋划的目标和动力,而对大多数孩子而言,必然要面对的是一般学校、普通职业。由此,家长需转变教育观念,接受广泛意义上的“成功”,用心培养儿童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养,帮助儿童未来能够过好“普通人”的生活。最后,创建多样的素质教育情境。面对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儿童的未来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家长应具备风险意识,建立多样、开放、动态的素质教育情境,鼓励儿童参与艺术、科学、探险等各种学习和体验活动,以提高儿童对变动的现代社会的适应素质。总之,家长应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质,合理定位儿童素质发展的空间,并对儿童素质发展进行理性的谋划与投入。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素质家庭
家庭“煮”夫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恋练有词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