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时政新闻摄像技巧分析
2023-12-11黄世恩
◎黄世恩
(福州广播电视台,福建 福州 350001)
引言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行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传统媒体反省己身,在保证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思路,改善工作方法,提高传统媒体在新媒体业态冲击下的竞争力。时政新闻是传统媒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帮助人民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和国际局势。而在时政新闻中,时政新闻摄像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新媒体背景下时政新闻摄像概况
时政新闻是国家传递观念与思想的重要途径,对于国家党政机关的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故而时政新闻的拍摄有别于一般的新闻内容拍摄。时政新闻摄像对于拍摄的角度、时机、效果都有很高的要求,处理也需要比一般摄像内容更为精细。时政新闻突出了政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舆论引导上也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时政新闻摄像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对于大众而言,与国家大事和领导集体的距离实在太过遥远,他们能够近距离接触时政的途径就是时政新闻摄像。时政新闻摄像内容是最近或者当前正发生的新闻事件,可以更好地把国家对于重大事件的关切和重视传递给百姓,传达领导集体对于事件的态度。其次,时政新闻摄像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事件发生时的具体情况被如实记录并传达,可以让民众对于事件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在新媒体背景下,由于传播途径多元化,各种类型的新闻传播途径比比皆是,通过其他渠道转播的新闻很有可能被歪曲或者篡改,时政新闻的重要性更被凸显。此外,新闻传播主体广泛化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新闻传播主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由以前的官媒变成了如今的自媒体,民众只需要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的软件就可以轻松获知新闻,时政新闻摄像的客观、准确、公正就显得更加重要。
在新媒体背景下,时政新闻摄像首先要注意内容的客观性。作为官方发声的渠道,时政新闻一旦有了自己的立场倾向,就会降低官方媒体整体的可信度,乃至降低国家公信力。其次,要注重内容的准确性。官媒和营销号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内容的可信度,如果时政摄像的内容不够准确,其模糊的部分一旦被有心人恶意揣测、大肆传播,导致的恶劣后果不可估量。最后,要注重内容的公正性。因此,从整体上看,在当前的新媒体背景下,时政新闻摄像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新媒体背景下时政新闻摄像存在的问题
(一)时政新闻摄像画面不稳定,镜头感染力不强
在当前的时政新闻摄像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摄像画面不稳定的问题。在新闻节目的要求中,严谨是第一要务。新闻节目的演播词要经得起反复推敲,措辞要合理且恰当。因此,对与演播词相辅相成的时政新闻摄像要求就相应提高。在时政新闻摄像当中,会运用到多种不同的拍摄手法,对摄像记者的专业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时政新闻摄像实践当中,经常会出现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画面不整洁、镜头乱晃,降低了时政新闻的表现力和专业性。
许多时政新闻节目在编排、采访的过程中,对真实性、时效性的要求很高,要求摄像记者拥有相应的随机应变能力,并且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画面。然而在时政新闻摄像过程中,许多摄像记者专业性不足,或者随机应变能力不高,对突发事件应变不够灵活,对画面的捕捉不够及时、准确,在向观众传达新闻内容时有所遗漏,最终导致对新闻内容的传达不够完整,思想传达不够准确、缺乏感染力。
(二)时政新闻报道手段固化,镜头语言使用不当
在当前的时政新闻摄像中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就是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固化。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多元文化交织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大众已经习惯于每天都有新鲜事物诞生、旧有事物退出历史舞台的现状。在当今社会,新鲜感是各行各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对于时政新闻来说也是如此。时政新闻传递的虽然是当下正在发生的实时报道,但是很多报道方式却千篇一律,对时政摄像部分而言更是如此。
此外,许多摄影工作者受旧有固化思维的影响,认为时政新闻不需要与其他种类的新闻竞争,没有全局观念,精品意识不强。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会出现镜头语言使用不当的问题,甚至应该着重介绍的部分缺失。例如在拍摄宣传类节目时,过于侧重积极结果的拍摄,对实践当中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解决策略缺乏相应介绍,遑论细节补充。这就使新闻的可阅读性大大降低,在匹配解说时也会出现问题,最终影响整体的节目编排。
(三)摄像效果与新闻主旨不一致,时间长度不适宜
时政新闻的内容是实时更新的,素材十分充裕,有的摄影记者为了丰富新闻内容,会先拍摄许多镜头画面,再进行后期剪辑与制作。但是在时政新闻的制作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音画匹配。摄影记者拍摄的镜头画面过多,后期往往难以准确匹配,最终会导致新闻播出时音画不同步。同时,镜头的情感表达也应当与新闻内容的主旨相吻合,既不能过于重视镜头的艺术性、忽略写实性,又不能在镜头表现时过于呆板无趣,让观众丧失观看兴趣。
除此之外,时政新闻摄像的时间长度也应该恰当控制。时政新闻主要内容是叙事,这就决定了一个镜头的展示时间不能过长。叙事对于观众而言,趣味性本就不高,镜头切换过慢会导致观众在观看时政新闻时愈感枯燥乏味;镜头的展示时间也不能过短,过短的镜头时长会导致观众尚未弄清事情经过就被强行打断,观看体验差。此外,在进行近远景切换时,需要仔细斟酌。例如,展示一件事整体样貌,需要用到远景拍摄,以此来将人物关系展示清楚;在详细介绍个人时,则需要用到近景拍摄,将人物的面部表情等清楚展示,以此来提高新闻的专业性和表现力。
三、新媒体背景下时政新闻摄像的技巧
(一)摄像过程中稳定画面,增强镜头感染力
摄像记者在时政新闻摄像过程中,要突出一个“稳”字。“稳”主要指的是拍摄的画面要清晰、明了。对于观众而言,时政新闻内容本就不如娱乐新闻内容有趣、引人入胜,如果时政新闻拍摄的画面不稳定清晰,观众的观看欲望就会更低,甚至会引发观众的反感,造成受众流失,这对于国家政策的宣传和整体风貌的展示都是极为不利的。
除了拍摄的画面要稳,拍摄的技术更要稳,稳定的拍摄技术才能带来稳定的时政新闻展示效果。时政新闻摄像大多是现场直播,要求摄影记者拿摄像机的手不能晃动、摇摆,否则拍摄的画面就会失真、不清晰。所以,对于时政新闻摄像记者而言,在开始拍摄时政新闻画面之前,首先需要找到一个良好的站位。如果站位不佳,前方有遮挡,那么无论是专业性多强的记者都无能为力。其次就是科学使用三脚架,要保证被拍摄的画面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都不能出现晃动。最后,在时政新闻的拍摄过程中,要多使用固定镜头,如果需要移动镜头拍摄,则需要让镜头和画面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平稳移动。
此外,需要增强镜头感染力,最主要是突出时政新闻摄像中人物主体,保证画面整洁和构图平衡。比如,在拍摄领导人讲话时,拍摄的内容要注重完整性,拍摄的图像和声音要保证清晰,同时要注意拍摄的位置。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时政新闻拍摄记者对于一些重要的场合和事件的拍摄,需要注意镜头切换,尽量做到在确保新闻专业性、准确性的同时,内容更丰富,观看效果更好。在此过程中,时政新闻摄像记者要熟练掌握光影、布局、色调的细微差别带来的整体效果的改变,避免因这些细节的失误导致最终播放的时政新闻画面过亮或者过暗,影响观众的观看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对摄影领域形成了冲击,摄影技术的更新迭代、摄影器械的实践创新等都对时政新闻摄像记者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需要广大时政摄影记者修炼自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在新时代的冲击下岿然不动,稳定前行。
(二)灵活配合新闻内容,正确使用镜头语言
时政新闻摄像是靠镜头来传达内容的,不同的拍摄角度会带来不同的表达效果。在时政新闻摄像工作中,时政新闻摄像记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新闻内容,转换和选择技巧。时政新闻内容主要内容就是由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部分组成,但是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突发情况。这就需要时政新闻摄像记者拥有良好、稳定的心态,不能遇见突发事件就自乱阵脚,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职业使命,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此外,在时政新闻拍摄过程中,镜头语言的运用不可或缺。科学的构图和专业的光影都能带给观众良好的观看体验。实际上,虽然大众对于专业的摄影知识可能知之甚少,但是对于美的感受却是每个人都有的。因此,在时政新闻的拍摄过程中,合理适度地加工镜头画面很有价值,对于提升时政新闻的受众层面也有积极意义。从新闻播出的最终效果来看,观众对于时政新闻后期的配音解说记忆点并不强,反而对于时政新闻播出时的摄像画面印象颇深,对于缺乏镜头语言表达的时政新闻认可度不高。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镜头语言需要注意合理性和适度性。时政新闻毕竟是严肃、真实的,可以在确保时政新闻本质不变的基础上,增添一些可观赏性,不能本末倒置。此外,在适度艺术加工时,要注意时政新闻整体的平衡性。时政新闻是一个综合成果,时政新闻的成功不是仅依靠时政新闻摄像的画面就能做到的,后期的剪辑、配音都为时政新闻的最终播出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时政新闻摄像记者要注重与其他组成部分相互配合,不能将原本严肃的时政新闻报道当成时政新闻摄像记者一个人的“秀场”。
当前,在新媒体背景下,时政新闻摄像的发展前景愈发广阔,由于时政新闻传播媒介的拓宽和时政新闻受众的扩大,时政新闻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提升。因此,时政新闻摄像记者更应当勇于自我革新,努力提升自身价值和能力,增强时政新闻的竞争力。
(三)明确新闻主旨需求,做到摄像时长适中
在时政新闻摄像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新闻主旨。不论是时政新闻摄像还是后期配音、剪辑,其本质都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时政新闻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主旨,时政新闻内容的主旨就是时政新闻的根基。这不仅是对时政新闻摄像而言,对于所有期望传播思想的行为而言都是如此。时政新闻摄像记者在摄像过程中,要在确保明确时政新闻主旨的前提下,尽可能完整传达时政新闻的内容,这就需要时政新闻摄像记者在摄像过程中保持关注时政新闻内容,这样才能确保时政新闻摄像镜头的连贯性。
此外,由于时政新闻的政治性,在时政新闻摄像过程中,要注意找好拍摄的角度和顺序。因为时政新闻摄像经常涉及到领导人及国家官员,在特定的场合有不同程度的重要性,对时政新闻摄像记者的拍摄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拍摄过程中,尽量弱化与事件无关的人和事,有碍观瞻的景物也需要模糊处理,注意声音录制清晰,着重突出时政新闻中的主体人物。此外,在时政新闻摄像过程中,还要增加细节表现,如领导人之间的握手,领导人会晤时的神态、语气等,提高时政新闻的感染力,丰富时政新闻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突出时政新闻想表达的主题思想。
再者,需要注意控制摄像时长。正如前文当中问题部分指出的,时政新闻摄像的时长对于事件的完整表达和观众的观看热情都有很大的影响。当一个时政新闻的摄像时长长,观众就会默认这件事的重要性很高;当一个时政新闻匹配的摄像时长很短,观众也会默认这个新闻的重要程度较低。因此,时政新闻摄像记者对于摄像时长的选择要慎而又慎,不能大事件用短镜头,小事件反而占据大篇幅。
最后,时政新闻摄像记者需要做到用最短的时间记录最重要的内容。由于时政新闻多数是即时新闻,摄像不可能重复进行,这就对时政新闻摄像记者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时政新闻摄像过程中,任何一个疏漏都有可能造成时政新闻报道出现偏差,这对于时政新闻的公信力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时政新闻摄像记者在时政新闻摄像过程中,要精准地捕捉镜头。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时政新闻的特殊性,在新媒体背景下,时政新闻摄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伴随着巨大的机遇。时政新闻摄像在提升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为观众带来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和表达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广大时政摄影工作者不断挑战自己、勇攀高峰,提升时政新闻的可读性,提高观众的观看感受,大力宣传国家正面形象,增强国家公信力、凝聚力,在新媒体发展势头高歌猛进的情况下,助力传统媒体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