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清题目,清晰表达
2023-12-10张红英
张红英
【原題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旅游活动异常火爆,各地纷纷开启“人从众”旅游模式。人们一面吐槽抢不着票、订不了房、排不完队、见不到景;一面又毅然出门,跟随汹涌人潮,感受人间烟火。
你如何看待“人从众”的出游现象?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津】
该作文题由材料、任务和要求组成。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材料背景,点出“人从众”出游现象;第二句话具体呈现“人从众”旅游模式中出现的一面吐槽、一面出游的矛盾现象,为写作思考提供触发点。
再看要求:“你如何看待‘人从众的出游现象?”由“如何看待”可以看出得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根源,体现作文的深刻性,形成围绕“人从众”出游展开思考的思辨型论述类作文。明确指明“你”的看法,作文时要体现个人的看法、观点和思考,而非一味地引用他人观点。展开论述的对象必须是“‘人从众的出游现象”,其中是“人从众”而非“从众”,是“出游现象”而非别的现象,大家可赞同,可反对,但不管采用何种观点,论述的要点要紧扣“人从众”和“出游现象”两个要素,不可偏废。
这个作文题与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契合。读懂了材料、任务和要求,就可以确定立意了。
1. 可以肯定“人从众”出游。如:跟随他人,可以节省时间与精力,能让心神安宁下来;拥挤本是烟火常态,人潮之中要善于发现生活的“小确幸”;消费意愿趋同,同行者众,何妨奔赴同一片风景;景佳多因心情,情怡皆因景佳。写法上,一般是先亮出观点,再阐述其价值和意义,最后深化主题:不只是旅游,人生中其他的方面亦如此,顺从民意。
2. 可以从反面否定“人从众”出游。如:从众心理盲目出游,规划不足,游玩体验难免不佳;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往往是独特的,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随大流看到的只是别人的“风景”,旅游成为一场苦旅。写法一般是亮明观点,分析原因、影响和危害,最后提出解决的办法。
3. 还可以在“人从众”出游现象的基础上,对“如何出游”展开思考,可以就某些方面加以优化调整,使之成为更好的出游方式。如充分规划,奔赴不同的目标,发现不同的意义。降低预期,珍惜相聚的时间,发现生活点滴幸福。也可以“反向旅游”:在别人上班的时候,你去旅游;在别人旅游的时候,你安心上班。
【佳作展示】
佳作1
忆围炉煮茶,望火树银花
◎沈费来
“五一”假期,人们纷纷背上行囊,去体验“诗与远方”。当“抢票”一度成为热词时,“人从众”旅游现象更是频频登上热搜。丰子恺先生曾这样比喻从众现象:如一群羊跟着头羊奔赴屠宰场。而于我,倒有些不同的见解,如今,人们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去奔跑跃起,其实无关风景,无关名胜古迹,更多是断联太久后交际的苏醒,是大千世界人与人联系的恢复。
汹涌的人潮,只要承载欢笑就好。生活,既要有一人围炉煮茶时享受孤独的态度,也要有人群中望火树银花时感知世界的热情。“人从众”不见得是件好事,而有时亦不显得那么坏。
若谈“五一”假期“人从众”的旅游现象,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想,这大概是人们出游的意义。哪怕吐槽着“抢不着票”“订不了房”,仍然义无反顾地携着全家老少,踏上了去远方的旅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一次的“人从众”出游是来源于“报复性消费”。人们的孤独、空虚无处排遣,平日又被生活压弯了腰,终于找到直起身子喘气的契机。“人从众”出游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压抑与无所适从。渴望联系、渴望联结成为潜藏在扎堆背后更深层的诉求。
故而这一次的出游,无关风月,人们要见的便是人潮,要找的便是人潮,想求的便是那种“人从众”的感觉。
那么回过头来,在消解了强烈的空虚感之后,在终于见过火树银花之后,你是否被热闹冲昏了头脑?你是否还能享受孤独?你是否仍有不“从众”的决心?哪怕有时“从众”便是“从心”,但很多时候,关乎生活中的选择,“从众”便不同于“从心”。
我很喜欢木心老师落墨的那句话:“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往往需要一个静谧的空间,允许你好好思考未来的方向。这时,人多的路好走,人少的路不拥堵。“从众”便是盲目,思考才是“从心”。
“从心”,不“从众”。他们就是如此:林巧稚一生坚守在妇科医生的岗位上,无畏战火硝烟;鲁迅弃医从文,一心救国;谭嗣同愿头断血流,为唤醒麻木的国民就义。他们在思考后选择自己的路——林巧稚本可以在国外安逸生活,鲁迅或许能成一代名医,谭嗣同完全有机会逃往海外,但他们没有“从众”,而是坚定决绝地“从心”,走自己的路,终绘就报效祖国的人生之图。
“从众”固然保险,却也将错过长安古意、“焚香独自理瑶琴”的幽趣。故而我想,生命中既要有不“从众”的定力,亦要有感知众生的态度,取决于“从众”是否“从心”。
【点评】 本文审题准确,材料把握精准,对“人从众”出游现象进行了思辨性的论述,既肯定“人从众”式旅游,又论及不“从众”而能“从心”的妙处。开篇首先从材料入手,挖掘“人从众”出游的本质:寻找与世界的联结。接着联系材料、引用名言、观照现状,分析阐释分论点:“人从众”出游的价值和意义。然后,由肯定转入“从众”的另一面“盲从”,而应该学会思考,“从心”。接着由木心的话引入,以林巧稚、鲁迅、谭嗣同等名人“‘从心,不‘从众”来论证。最后,言简意赅,总结升华:“既要有不‘从众的定力,亦要有感知众生的态度。”
全文思路清晰,观点鲜明,既有肯定,又有否定;论据丰富充实,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将理性分析和感性现象很好地结合起来。所引用的名言既对观点有很好的理论支撑,又使文章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语言典雅,意蕴深厚。
佳作2
寧舍逐流之心 静观大千美景
◎孙羽然
现实重重压力之下,出现一个旅行的机会,无数人心中难免摩拳擦掌,去奔赴久违的“诗和远方”。“五一”小长假无疑成为眼下实现梦想的“最佳契机”。然而,在各平台流行的“网红打卡点”背后,却呈现出与宣传美景大相径庭的一面:人山人海,拥挤非凡,只见人头,不见美景。这难免引人深省,“感受人间烟火”走到极端,是否意味着当代人的虚荣与对旅游真正意义的曲解?
作家毕飞宇曾说,我们能说水中的浮萍是漂泊的,但不能说鸭子和鱼在漂泊。因为浮萍的运动仅基于对水流趋势的无条件依赖,而鱼的游动则是自发性的、有方向、有目的的运动。反观“五一”长假“人从众”旅游现象,究其根本原因,无非是商家卖力营销的汹涌浪潮。游客游玩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美景本身是否有观赏价值,而是在“打卡”“踩点”中获得满足感。由此观之,这种随大势而来、从大势而往的游客,又与池中随波逐流的浮萍何异?“人从众”旅游现象的背后,是独立思维的缺失,是对旅行真谛的曲解。
尽管这种盲目逐流已然成为大势所趋,但并未完全掩盖人们发现美的眼睛。与奔赴山海截然相反的,小坐家院里围炉煮茶同样受到一部分人的喜爱。他们认为,与其挤破头去排队累得大汗淋漓、筋疲力尽,不如独守一方,留在家乡闲看漫天云卷云舒。这同样是一场精神的旅行。“得一隅,静观雨”是他们放松身心的最佳方式。与世无争,悠然寻山,或许会比“人从众”的地方能看见更多大千美景。
当然,存在问题并不表示需要对奔赴远方进行全盘否定。想去远方见证更广阔的世界、增长见识这一点无可厚非,关键在于人们对世界与美的理解是否全面。攀登雪山,观壮阔日落,这是一种美;公园漫步,观百花齐绽,这也是一种美;摩登高楼平地起是美,小桥流水人家同样是一种美。美并不仅存在于千里之外的远方,它同样存在于身边的静谧里。目的地的选择也从不关乎其是否为众势所趋,抑或是否离己万里,而在于是否符合本心的追求。是人独立、理性的选择赋予旅程坚定美好的意义。也正因如此,世界才变得多样与真实,值得大家去奔赴与欣赏。
别让“人从众”旅游的一味逐流遮蔽沿途的风景。不如放慢脚步,看看身边的美好。在这熙熙攘攘里,舍我逐流之心,静观大千美景。
【点评】 文章从评析材料出发,质疑“‘人从众旅游”的意义,从而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是独立思维的缺失,对旅行真谛的曲解。接着提出“旅行”的真正意义:与世无争,悠然寻山,或许会比“人从众”的地方看见更多大千美景。然后又指出对“‘人从众旅游”并不能全盘否定,应肯定其有价值的一面,概括论述。最后再次明确观点,回扣标题,简洁明了,意蕴深刻。
全篇行文流畅,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论证严谨,有一定的思辨性。文章的语言颇具特色:凝练有力,节奏感强;巧用修辞,排比、对仗的句子较多;善于引用名人名言,富有哲理。句式长短、整散结合,错落有致,灵动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