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SS统计分析的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四方”评价实践与探索*
2023-12-10罗涛涛
罗涛涛 沈 越 龙 婷
(湖北商贸学院 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处,湖北武汉 430205)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主导者。如何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构建更加健全的教师发展体系和管理评价制度,是值得高校研究的课题。
一、教师教学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一)评价主体的缺失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在2019年之前,对教师教学评价,主要是在每学期末,班级中的部分学生(参与率低于50%)对任课教师进行总体评价,每月进行一次。根据学生评教结果确定教师评教等级的“271”,即评选出20%的优秀等级,70%的合格等级,10%的不合格等级。这种评教方式,存在明显的评价主体缺失,一是学生参与率不高,覆盖面不全,难以对课程和班级进行全面覆盖;二是缺少第三方教学督导的评价,难以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专业评价指导;三是缺少学院领导和同行的评价,难以对教师实际教学的贴切了解。
(二)评价结果的失真
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乌比冈湖效应(Lake Wobegon Effect)[1],意思是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也就是自我拉抬偏差(self-enhancing bias)。从2019年之前学校的评教结果来看,学生方的评教分数每学期均值在97分以上,存在明显的“乌比冈湖效应”,即对教师的评价打分高过实际水平[1]。长此以往,容易使教师形成认知偏差,不利于教师自我成长,难以做到自省和提升。
(三)评价指标的陈旧
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指标还未能根据最新文件中的评价要求进行调整。对于师德师风的内涵表述也比较陈旧,且未单独列指标。另外指标间的相互重合与矛盾,以及指标内涵的表述模糊化,容易使学生在评价时产生困难,因此做出“差不多”的评价打分,如针对教师的工作职责,表述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对学生而言是模糊化概念,但若转变为“按时或提前达到课堂,没有迟到早退现象,未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工作”比较具象化的描述,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评价。
二、优化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根据其理论原理,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也应该由各方利益相关者组成,如教师本人、授课对象、学院领导、同事同行、督导专家等。每一类评价主体评价的重点不同,视角不同,其评价的指标也不尽相同[2]。
(二)发展性评价理论
该理论“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2]。强调评价对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长期表现,聚焦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教师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持续性的教学反思活动,不断地改进与提升,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三、实施“四方”评价的意义与内涵
(一)实施的意义
1.突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地位。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重中之重,是检查、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教师职称晋升、评优评先、项目申报等提供依据。
2.强化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坚持课程教学评价与教学整体工作实绩相结合,既关注教师课程教学质量,也对课程教学以外的教育教学环节赋予考核权重。坚持学生评价与督导评价、教师同行评价、学院领导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施策原则,针对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特点,分类设计,增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校级考核与学院考核相结合,鼓励在尊重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自行制订和执行院级考核指标体系。
3.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地位。提高学生评价结果在教师考核过程中的占比,从各项指标中,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长。
(二)内涵与权重
根据评价目的多样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涉及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信息化手段、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从评价主体分为教师和学生类,从课程类别又分理论课、实验课、体育课、艺术课、外语课五类,分别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并赋分。评价综合成绩各项占比采取以学生为主的“5311”评价方式,其中学生评价占50%、督导评价占30%、同行评价占10%、领导评价占10%,实行全体教师,全部课程“两个覆盖”。学生评教的指标,同步进行调整,将师德师风指标单独列,实行一票否决制。
四、“四方”评价的实施与分析
(一)“四方”评价的完成情况
从“一方”按月评价到“四方”按学期评价,通过对近四学期实施的“四方”评价数据进行整理发现,部分评教存在“四方”不全的情况,经剔除不完整数据,近四学期参与“四方”评教的被评教师累计1555人次,学生参与率提高到95%。
(二)“四方”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1.均值与差值分析
经统计,近四学期“四方”评教结果中,学生评分相对最高,均值在90分以上。督导评分均值连续4学期在87分左右,标准差逐年递增,对教师的评价差异拉开些差距。同行评价最高分有满分,是“四方”评教中差异最大的一方。(见文末表1)
表1 近四学期“四方”评教结果分析
2.从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维度分析
为了了解评教的“四方”是否对不同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评价存在差异,经使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四个学期的评教结果中,不同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对于学生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督导、同行、领导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下图仅展示近两学期的分析结果。
图1 2022春季学期不同专业技术职称“四方”评教方差分析
图2 2022秋季学期不同专业技术职称“四方”评教方差分析
(三)“四方”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利用Kendall相关分析去研究学生、督导、同行、领导之间的相关关系,经统计结果显示:2021年春季学期评教综合得分与“四方”之间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456,0.535,0.466,0.565,意味着相互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其中,学生与督导、领导两方之间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156,,0.139,意味着两两之间正相关。同时,学生与同行之间并不会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接近于0,说明学生与同行之间并没有相关关系。
2021年秋季学期评教综合得分与“四方”之间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448,0.471,0.422,0.432,有着正相关。其中,学生与督导之间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是0.114,意味着两方之间有着正相关。同时,学生与同行、领导之间并不会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接近于0,两两间没有关系。
2022年春季学期评教综合得分与“四方”之间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316、0.510、0.494、0.504,有着正相关关系。其中,学生与督导、同行、领导之间均不会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022、-0.017、-0.024,全部均接近于0,并且p值全部均大于0.05,意味着均没有相关关系。
2022年秋季学期评教综合得分与“四方”之间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407、0.556、0.364、0.463,有着正相关。其中,学生与督导、领导之间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096、0.091,全部均大于0,意味着学生与督导、领导之间有着正相关。同时,学生与同行之间并不会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接近于0,说明学生与同行之间并没有相关关系。
五、“四方”评价的实施结论与反思
(一)主要结论
从四学期的评教结果统计分析来看,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与督导、领导三方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对于课堂教学优良的标准认识基本保持一致,说明“四方”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尤其是相关性较高的学生和督导评价分别占比50%和30%,对于掌握教师实际课堂教学质量有较好的支撑。
2.督导评分比较稳定、真实,且逐年对教师的评价差异拉开差距,充分体现教学督导在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3.不同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对于学生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对于督导、同行、领导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任课教师的职称,会影响督导、同行、领导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如助教和副教授,督导、同行、领导方对其教学要求不一样,助教是站稳讲台,而副教授是需要上好精彩一课。
(二)反思
1.增强“四方”评价有效性和科学性。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学院同行和领导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更关注的是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他们的评价目的是指导教师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融入最新前沿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提高课堂教育授课质量,确保学生学习目标达标,让学生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收获学习的成果[1]。因此,客观公正地予以评价,是迫切地需要,需要让参与评价的各方都认识到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参考相关要求进行科学评价。
2.保障同行和领导评价的民主性和客观性。教学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借鉴国外高校大学教师教学同行评议的程序,健全以教师发展中心为依托的教学评价组织,遴选专业化评价人员,提高评价者素质,减少评价偏差,保障同行评议和领导评价有效开展[3]。同时为保障同行和领导的评价是基于教师实际课堂教学过程开展的评价,需要将评价过程放在教学周内进行,按学期进行汇总,而不是将评价过程放在每学期末,避免部分评价无法开展。
3.持续改进评价方式与权重。“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是现代大学治理的必由之路。让每一位授课教师都参与到教学评价工作中来,落实主体责任意识,彰显教师教学的主体地位,提高其认同和接纳评价结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做好评价方式和权重的与时俱进,多方共同开展对教师考核工作。
4.更新评价体系与具体指标。不同时期的学生、教师、课程都有其特殊性和时代性,学校的发展也在与时俱进,因此整体评价体系也需要持续更新完善,针对最新的课程类型分类管理做好课堂评价,让评价的指标体系更加贴近实际教学过程,同时针对具体指标点的内涵进行持续完善,让评价指标更加具象化、可操作化,才能够让最后的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