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的实践样态*
2023-12-10王晓丽
王晓丽
(河西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2021年12月23日,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语委联合印发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1]。
研究选取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平山湖蒙古族乡,肃南县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马蹄藏族乡,康乐镇的常住少数民族群众作为研究对象。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南部,总人口3.55万人,由裕固、藏、蒙、汉、回等9个民族组成。甘州区平山湖蒙古族乡地处合黎山北麓,是走廊平原与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也是甘州区唯一的少数民族牧业乡和蒙古族侨民居住乡。散杂居着蒙古、土族、裕固族、汉族4个民族共329户860人。调查对象属于生活少数民族地区的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少数民族人口。调查内容涉及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国家语言文字能力,使用、学习状况。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如文末表1。
表1 调研对象具体情况统计
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的主体差异
(一)掌握程度差异
甘肃省张掖市少数民族地区处于多民族杂居地区,自古以来,各民族进行交流、融合时,语言文字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使用《张掖市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度调查问卷》和《国家通用语能力量表》全面系统的调研了该地区少数民族群众语言使用的实际状况。甘肃省张掖市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语言使用总体状况表现为:汉语方言听说能力>国家通用语言听说能力>本民族语言听说能力>英语听说能力”;普通话听的能力水平>普通话说的能力水平;汉字识读能力>汉字书写能力。研究发现,虽然不同民族、学历、职业、年龄、领域的调查对象在对普通话、规范汉字的使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在国家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不断加强推普力度,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呈现了不断提高地态势,少数民族群众学习、使用国家语言文字具有全民性特点[2]。
(二)学习动机差异
如表2所示,调研对象选择的普通话学习目的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适应时代社会发展>满足工作需要>满足交际需求>学习文化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学校(单位)要求)>个人兴趣爱好=大家学所以跟着学)=增加个人收入。其中最主要的三个学习动因是“适应时代社会发展”“满足工作需要”和“满足交际需求”。整体观察,学习目的多样化,内在动因、外在动因所占比重均衡。语言学习者的积极情感能够促进其语言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少数民族群众意识到为更好地满足工作需要,适应时代社会发展,满足交际需求,开始主动学习国家通用语。
表2 普通话学习的动机(多选)
(三)学习态度差异
表3数据结果显示:调研对象今后需要学习的语言依次是:国家通用语→民族语→英语→其他英语;被调查对象认为其子女今后需要学习的语言依次是:国家通用语→民族语→英语→其他英语。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对后代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期望明显要高于对自我期望。期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范围的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文化教育领域>官方工作>大众传媒>公共服务>公众交际=日常交际。其中全部被调都选择了“文化教育领域”,学校等文化教育领域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主要场所已经被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所认可;在“官方工作”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已是必然趋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期望能够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广泛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表3 需要学习的语言排序综合得分
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的路径选择
民族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要途径有:学校教育,社会交往,大众传媒,家庭环境,培训班学习。学习方式的选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居住地、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社会因素的影响;研究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途径与五个社会因素(城乡、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交叉差异显著性统计分析,来了解其相互之间的显著性差异与相关性程度。
如表4数据所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途径与年龄(P=0.000<0.05)、职业因素(P=0.004<0.05)、受教育程度(P=0.003<0.05)差异显著,与居住地、性别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各因素关系强度方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途径与年龄(V=0.161)、职业因素(V=0.109)、受教育程度(V=0.115)存在一定关系,显然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途径的相关性较强。
表4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途径与社会因素交叉差异显著性统计
表5 不同场景中普通话的使用情况(%)
(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的优势体现为:系统的培养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字观念;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在发挥教师个人示范效力的同时,还要采用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组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此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锻炼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因此,要与学校的各项教学实践、教育活动相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学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战场的作用,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核心力量。
(二)社会交往
在少数民族群众较多的场合,普通话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随着交际场合越来越正规,选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被调查者越来越多;有双语能力的人,会自我调整主动选择用对方使用的语言,以适应交际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交际场合越正规对语言水平的要求越高,人们会自觉用普通话交流,普通话的使用频率也相应上升。社会交往已成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常交际、处理行政事务、工作劳动、上学、婚丧嫁娶等都需要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因此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是不仅提升个人人力资本的现实需求,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见文末表)
(三)家庭环境
家庭是语言学习者最早的语言学习场所。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上小学前的语言习得情况调研我们发现:在儿童时期,大部分民族学生处于在双语环境中;普通话的习得情况不理想,大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的是民族语和汉语方言,
在家庭的语言学习中,要注意正确处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的问题。家庭环境不仅能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也可以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实践环境。家庭双语环境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完善和补充。践行家校联动机制,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们自己学好普通话的同时,“小手拉大手”回家后帮助自己的家长、亲戚、朋友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此同时,父母和家长也要鼓励、督促孩子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3]。
(四)培训学习
语言文字培训可以采用将面授与远程教学相结合的中短期授课的形式:如夜校、语言学习App、线上教学等。劳动技能培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方式是少数民族群众广泛认同的较为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相关单位和部门在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时应实时融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少数民族群众技能学习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有机结合。
(五)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已然成为语言学习和使用的重要途径。传统媒体主要是广播、电视、报纸等;新媒体有移动端、网络、数字平台等。由于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接触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媒体,媒体接触过程中的间接接受能够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利用大众传媒学习国家语言文字,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更具针对性、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