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琴曲《凤凰于飞》中的民族风格

2023-12-10于沁菲

大众文艺 2023年22期
关键词:扬琴布依族乐段

于沁菲

(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山东青岛 266000)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优秀音乐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作曲家深厚的创作功底以及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文化素材,《凤凰于飞》便是充分展现民族风貌的佳作。

(一)作者简介

桂习礼先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一位将自己毕生心血倾注在扬琴发展道路上的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在扬琴创作、改革等方面获得了多个奖项。桂习礼先生创作了众多优秀的曲目,在教材编写、作品创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无论是具有传统音乐风格的《昭君怨》、根据歌曲改编的《映山红》,还是富含不同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故事性。呈现土家歌舞样貌的《土家摆手舞曲》、具备新疆地区音乐特色的《喜讯》、以布依族民间音乐为创作基础的《凤凰于飞》,以及具备河南戏曲音乐素材的《流水欢歌》[1]等等诸多佳作均呈现出桂习礼先生十分注重体现各民族民歌及舞蹈文化的底蕴。此外,他在扬琴改革及教育事业方面也有重要功绩:1968年,“转盘转调扬琴”的研制突破了此前扬琴音域较窄的局限;为了提高学生演奏水平及基本功,他还成功发明了新型练功槌;后来还研制或改进了含有半音便于演奏的501、402等诸多型号的扬琴。桂习礼先生编创的乐曲民族风情浓郁、技法运用新颖,促进了扬琴艺术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传播。

(二)作品背景及简介

扬琴明末传入中国至1949年之前,其主要以伴奏乐器的角色出现,整体发展也十分缓慢,而1949年之后随着国家对民间音乐的大力搜集与整合,包括扬琴在内的民族乐器在曲目创作、形制改良等方面取得了迅速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扬琴作品创作的成熟期[2],无论是题材类别、表演形式,还是内容和技法运用都具有多样且丰富的特点,其改革和教育体系也迅速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桂习礼老师创作出了描绘少数民族生活画卷且具有布依族音乐风格特征的扬琴曲《凤凰于飞》,此曲采用民族五声调式,呈现了布依族的婚嫁场面和对新人未来的美好愿景。

二、作品的民族特色

民族民间音乐在20世纪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器乐独奏、重奏、协奏曲的创作中,西南地区的民族音乐为《凤凰于飞》提供了丰富的音乐要素,此曲在命名、取材以及技法运用方面均体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

(一)取材的民族性

此曲曲名概括了音乐的主题,其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其中。《诗经·大雅·卷阿》是歌颂周天子功德的诗篇,其中所载:“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爱止。蔼蔼王多吉士……媚于天子。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媚于庶人。凤凰鸣矣,于彼高岗……雍雍喈喈”[3],此三章借凤凰与群鸟表达了贤臣尽心追随周王左右和君臣爱民的美好盛况与和谐气氛。凤凰本就是一种华贵、吉祥的象征,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便被赋予了夫妻美满和睦、生活和美的寓意。[4]

布依族人民生活在四川、云南等省份,但主要居住在贵州,他们能歌善舞,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民歌具有独唱、齐唱等多种演唱方式,据其形态不同可分为实用功能民歌和仪式功能民歌,主要有酒歌、浪哨歌、山歌等等,其曲调有大调和小调之分,又因他们生活区域的不同,调式、旋律、节奏等也会有所不同。[5]《凤凰于飞》中第一主题所吸收的《伴嫁歌》属于小调,[6]这是此曲重要的创作素材,具有抒情性较强和明亮的特点。《伴嫁歌》属礼俗歌曲,源于哭嫁,表达离别亲人、朋友的不舍情感,伴嫁舞为姑娘出嫁时跳的舞蹈,场面有悲有喜,二者同为布依族的习俗。作者充分将布依族民歌风格和舞蹈特色运用于《凤凰于飞》,将富有民族特色的扬琴技法与《伴嫁歌》结合来表达乐曲,其中也不乏对西方作曲技法的吸收。此曲既体现了新婚佳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也描绘了布依族姑娘出嫁时的热闹场景。

(二)音乐本体的民族性

乐曲的民族性主要在曲式结构、主题旋律、技法、织体等方面体现。从调式上看,布依族民歌与扬琴曲《凤凰于飞》极其相似,前者虽存在因区域不同调式存在差异的情况,但基本上为徵、商、羽调式的运用;后者调式布局依次为E羽-A羽-A徵-E羽,二者均为民族五声调式。《凤凰于飞》的音乐以婚嫁的程序展开,吸收了伴嫁歌、舞的音乐要素,散板、慢板、中板、快板、散板五个部分的构成符合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原则,以下将对该曲目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以探究其中的民族特色。

1.散板:花香鸟语,喜气洋洋

此部分为4/4拍,E羽调式,六小节的长度描绘了一幅在平静的山林里喜悦的气氛逐渐在村庄散漫开来的画面。其中鼓声和鸟鸣的模仿十分具有创新意义。

作曲家用低音区6和3的交替演奏、音符时值逐渐缩短以及力度的变化来模仿厚重的民族性鼓声由远及近的效果(见谱例1[7])。四分音符由“pp”开始做渐强,时值变化部分用均匀的力度演绎,最后以轮音推向高潮。

谱例1

反竹的技法与倚音的运用也是本曲的特色,演奏时要轻快灵动。正竹与反竹的交替演奏既体现了音色的鲜明对比,也模仿了山间鸟儿们一呼一应的鸣叫所带来的欢乐气氛(见谱例2),对自然界中音响的模仿是作者表达民族风格的特殊方式。

谱例2

2.慢板:离别出嫁,美丽柔情

此部分出现主题旋律,整体为4/4拍,A羽调式,以三个小乐段[8]表达了布依族姑娘因出嫁而产生的对亲人不舍、细腻及自身激动的情绪相互交织的情感,尽显柔情。

第一乐段为8-19小节(见谱例3),共三个乐句(见标注),小节间有明显的呼吸感,具有歌唱性,在此主要运用了轮音的技法,音域不超过八度,旋律柔和、多为跳进。反观布依族民歌,其常用于祝酒等场合的大调沉稳,音域会宽到八度,用于情歌的小调则较窄,多为五度以内,可见此段旋律对布依族民族风格的鲜明体现。另外,“布依族人民在演唱民歌时通常在乐句中做音量的处理,音符也具有‘装饰性润腔’,常使用波音和倚音”[9],从以下乐曲旋律中同样可知作者做了细致的强弱安排且每句句尾均有渐弱,也多次运用了上述两种装饰音(见标注),模仿了布依族的衬腔。由上可知,乐曲在旋律进行、音符处理等方面与布依族民歌的特征相同,充分展现了其民族音乐特色。

谱例3

第二乐段为20-31小节(见谱例4),旋律轻巧,其主题材料为第一乐段的高八度变奏。其中20-27小节采用了主调音乐织体,左手反竹演奏的旋律为主角,右手声部演奏的分解和弦用以支撑和丰富高声部曲调的色彩。28-31小节体现了布依族小调有时扩展到八度的特点,此处利用持续轮音奏出旋律,感情质朴且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山歌特色。

谱例4

第三乐段为32-36小节(见谱例5),情绪较之前两段激动,是整个慢板的高潮部分。高声部的旋律是对第一乐段第三乐句的变奏,由左手奏出;低声部为右手演奏分解和弦,六连音应注意音头的突出。

谱例5

3.中板:送亲伞下,轻歌曼舞

此部分为A徵调式、复乐段,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发展,速度较慢板稍快。节拍一改之前悠扬的4/4拍,转为富有动感的3/8拍。高声部反竹的技法使音色清脆,低声部用正竹演奏加以衬托(见谱例6),这也使得少数民族轻快的舞曲风格尽显其中,体现了姑娘轻盈的舞步与按捺不住的欢乐。

谱例6

4.快板:歌舞庆贺,热烈欢腾

此部分为A徵调式,2/4拍,是整首乐曲的高潮,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民以歌舞的形式对婚礼庆祝的热情情绪,在此主要通过多样的节奏与技法应用体现民族风格。

谱例7

其次,扬琴技法与音符、节奏的紧密结合是作者体现民族特色的重要方式。逐渐作半音上行的颤音与三连音的结合(见谱例8)既突出了八度双音带来的张力,也进一步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

谱例8

同小节内跳音与前十六后八节奏型的组合,及其与带有装饰音的八分音符连用造成了俏皮与紧凑感(见谱例9),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强弱对比。

谱例9

5.尾声:夜阑客归,情深意长

尾声回到E羽调式,与引子相呼应,回归主题、韵味无穷,旋律平静优美且尽显情感细腻与温情。运用的3/4、4/4与1/4拍为布依族民歌常用的节拍,最后高声部6的轮音塑造出弱而流畅的音乐线条,低声部做渐弱渐慢以模仿鼓声的悠然远去,这与引子的鼓声相应和,使乐曲韵味十足,刻画了一幅夜晚客人离开,一切回归安逸与平静的场面。

谱例10

三、结语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含着各民族自身独特的音乐风格,也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随着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的重视,时至今日,表现新疆维吾尔族风情的《丝路掠影》、呈现戏曲音乐特点的《林冲夜奔》以及具备藏族格调的《拉萨行》等等众多体现民族色彩的扬琴作品被创作出来。《凤凰于飞》作为其中之一,描绘了一幅布依族人民美好生活的画卷,五个部分各具特色、主题鲜明。此曲之所以具有突出的民族风格与以下几点密切相关:第一,音乐素材来自作曲家的深入调查与研究;第二,曲目名称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第三,整曲运用了布依族民歌的常用调式、节奏特征和旋律特征,以及中国传统乐曲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布局。

当代扬琴作品题材丰富、体裁多样。为使扬琴艺术甚至是民族音乐更好的弘扬,多方应各尽所能,例如:作曲家要保留传统因素和民族风格特色,并在理念上走创新之道,做到存本注新;演奏者要从理性和感性角度增加自身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分析作品、把握情感表达与提升专业技能;听众要提早了解曲目相关的文化及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等。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方能在世界的舞台上更加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扬琴布依族乐段
关于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论述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布依族古村落平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