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

2023-12-10李明雨

阅江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数字素养智慧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

摘  要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场由多种技术融合形成的深刻、持久的技术生态革命,撬动教育系统教、学、管、考、评变革,不断塑造教育新形态。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应对全球数字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全新挑战,还要加快建设面向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数据要素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创新、变革和体系重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应从育人范式、数字素养、组织惯例、监测评价等方面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顺利转型落地:构建数字化育人范式,培养数字时代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增强应用型本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推动力;积极推动组织惯例重塑,形成数字治理体系和机制;建立教育数字化转型监测评价体系,保障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规划能够持续推进并真正落地。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应用型本科院校  组织惯例  数字素养  教育新基建  数字经济  智慧教育

作者简介 :  李明雨,军事学博士,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 :  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研究”(2022SK105)

一、引  言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建设数字中国、落实教育强国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影响。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在5G技术环境下,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层面深度融合,推动高校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理念、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度调整,实现全要素、全业务、全流程、全领域的系统性改进和革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教育需求驱动教育模式与业态创新,保证教育优质公平,支持终生学习,培养适应未来数字化社会的公民和满足信息科技时代要求的人才,形成良好的教育新生态。

2022年1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启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同年3月,作为教育部数字化转型试点区,上海市印发《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广泛应用;8月,提出将长宁区、宝山區、徐汇区建成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023年2月,孙春兰副总理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活动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以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治理,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开幕》,《人民日报》,2023年2月14日。  2023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明确要求“深入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造高等教育教学新形态”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303/t20230329_1053339.html?eqid=c65b7c150001141a000000066426aa9f&eqid=accfe30100000ac80000000464547419。  。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现状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办学目标,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生产、管理、组织的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普通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经济社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对于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国内外高等教育加速数字化变革的同时,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并没有顺应发展趋势,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例如顶层规划和实施路径模糊,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不匹配,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脱节,数字化鸿沟依然存在,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面临威胁,数字技术过载,师生信息素养欠缺,人才的数字化技能和素养不能满足数字经济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学成效和学生成长的评价体系偏保守,符合应用型导向的多元化学生成长评价指标体系尚不成熟,等等。由此,导致教学设计难、课堂监管难、学业评价难、教育管理难等问题。院校、教师和社会必须共同直面现存的问题,全面回顾和分析我国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推进路径,思考教育数字化转型要转变什么、怎样转变、转到什么程度、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在数字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数字化转型以聚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推动数字技术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深度融合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丰富数字教育应用场景,引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观念、方法、形态和组织方面实现系统性变革,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特点开展个性化学习,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现代化,借助数字技术确保人人享有优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

三、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探析

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的亲切关怀下,在加快建设具有工程科技特色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目标的指引下,北京科技大学持续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布局进一步合理、质量进一步提升、评价进一步科学、制度进一步现代化,加强“新工科”建设,加快培养新发展阶段国家急需、人民期望、社会呼唤的卓越工程人才、大国工匠和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杨仁树:《因材施教 应才培养 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  加快数字化平台建设,完善教育教学数字化体系建设。   武贵龙:《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 谱写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应从育人范式、数字素养、组织惯例、监测评价等方面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顺利转型落地。

(一)数字化育人范式构建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人才发展的刚需之一,应发挥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引领性与超越性,以数字化转型促进人才转型,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具备数字化思维技能、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人才,引领社会转型。    祝智庭、赵晓伟、沈书生:《技能本位的学习范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认识论新见解》,《电化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   应用型本科院校依照数字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数字化+”发展新范式,培养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力数字中国建设全面振兴。

1.搭建以课程管理为中心的新型线上教学平台

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学科联盟和校际管理联盟,利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多点成面”地搭建远程教育系统,利用超星学习通等平台打造精品课程,建设覆盖各学科的“智慧课堂”。加大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常态化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活动,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确保优质教育、公平教育,为数字时代的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管理改革提供新的路径。疫情期间,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与数字企业协作,建设在线教学平台和智慧教室,开设500余门线上培训课程,营造更具未来感、沉浸感和临场感的数字化学习体验场景,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2.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形态与结构

改变传统的标准化培养模式,建立数字技术驱动学习模式,创生更加个性化、能够更好地促进按需学习、自主学习的氛围与环境,优化学习体验,为所有学习者提供终身的、可定制的学习空间。   陈云龙、翟晓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构想与策略》,《中国电化教育》,2022年第12期。  这种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的学习空间可以汇聚全国优质数字课程资源,按照现代学习理论和学科知识的结构化特征建立知识图谱系统,运用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技术和AI多模式识别技术优化在线教学模式、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习者积极开展自主探索。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可以实时采集、分析和反馈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数据,在确保学生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形成学习者的学习画像,精准发现问题,为每位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可视化诊断、个性化分析及预警报告,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反馈方案。反馈方案在学生有所改进、开展下一阶段学习的过程中持续优化,由此可以实现规模化教育与按需培养的有机结合。

3.创设沉浸式的新型课堂教学环境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建立智慧教室、虚拟教研室、“四新”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融合媒体中心等,在虚拟空间营造实践教学需要的情境,为师生提供高度沉浸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针对新农科专业课程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重构数字课程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实地观摩+仿真操作+模拟复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丰富数字教学资源,将多媒体教学、实景观摩教学、虚拟仿真操作教学、智慧农业模拟教学等融于一体,进一步完善新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王园、刘娜、齐景伟:《“猪生产学”课程四维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23年第2期。

数字化办学颠覆了传统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應深入探究数字时代学生的成长规律,探索数字时代人才培养新范式。通过网络扁平结构重新塑 造课程体系,对教学方式进行重构与再造,完成知识体系的重塑,形成开放、灵活、多元、动态的课程体系。创新“数字化+”教学 模式,积极探索数字化教学应用场景,引领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加快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重塑高等教育形态,建立“社会需求—知识能力—课程体系”的成果导向型映射模型,这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共识和行动。

(二)数字素养能力提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举措,扎实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2年11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要求完善教育信息化培训和评价体系,提升教师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数字思维,提升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数字认知,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资源的能力。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于2019年发布了数字化战略,强调数字素养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数字素养能力是在数字环境下运用学习资源参与社会协作的数字化意识、能力和责任的集合,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推动力。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不断推进师生数字素养的转型升级,面向新时代教育发展,培养数字化认知、提高数字技术与知识技能、开展数字化应用活动、增强数字社会责任、增进专业素养,支撑师生更高层次生命成长。教师要利用智慧教室、智慧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资源、智慧分析评价工具等智能技术优化、改进和重构教育教学。

1. 提高数字化认知是基础

数字技术正在引发国际数字经济竞争,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高校教师要充分理解数字化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充分认识受数字化技术影响的教育教学新理论、新模式、新方法。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出台支持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配套政策,营造数字化学习氛围,创新激励措施,倡导数字化发展战略的价值主张,促进师生数字化认知的形成与提升,   肖广德、王者鹤:《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领域、内容结构及实践路径》,《中国高教研究》, 2022年第11期。  使他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数字能力。教师要革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内容和范式,勇于面对教育数字化实践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主动学习和使用数字技术资源,发展数字化应用能力,使学习空间设计、学习资源设计、活动体验设计、通用学习设计等更有创造性。   魏非、祝智庭:《面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方略》,《中国教育学刊》,2022年第9期。  学校确保为教师提供灵活的、有区别的、基于需求的专业学习指导和数字能力培训,增强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中使用数字技术的信心和能力,尽快适应数字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学校发展和管理治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张玉柳、罗江华:《爱尔兰基础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基于〈学校数字战略2027〉的解读》,《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3期。

2. 掌握数字技术与知识技能是关键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层应掌握数字化领导力、数据治理能力、数字决策能力等管理和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应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使用数字化设备、软件、平台,利用互联网追踪获取教学资源,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可以独立生产教师所不能生产的“暗知识”。教师应通过确定问题、形成假设、收集数据、检验数据质量、分析数据、解释数据、评估成效和实施改进等环节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并开展教学决策。学生应熟练掌握数字技术,改进认知方式,及时获取、加工、表达、更新知识,增强信息意识,培养数字思维,提高数字安全素养,开展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进行知识创生,从而超越群体已有的认知,拓展群体认知边界,引发自身基础认知变革。   余胜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2023年第2期。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充分利用國家智慧教育平台开展教师在线研修活动,教师根据自身教育教学实际开展针对性的学习研修,有助于实现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   刘增辉:《以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 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在线学习》,2023年第3期。

3. 开展数字化教学应用活动是途径

教师积极开展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创新实践,通过数字技术设计现实场景与虚拟空间相融合的混合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活动和教育环节,提高教学效率。运用数据采集工具实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选择分析模型开展学习情况数据分析,实现学业数据可视化,为学生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在线学习体验。探索融合式教学与智慧教学新形态,改进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流程,开展个性化学习指导,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交流主动性。指导学生使用数字技术和资源开展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数字社会责任感。

4. 践行数字社会责任是担当

高校教师应遵守与数字化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维护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合理使用数字产品和服务,遵守网络空间的秩序。在数字化活动中,高校教师应具备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的意识、维护数据安全的能力,守好教育数据安全的底线,具备承担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风险的觉悟。以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为例,该学院积极配合天津市宝坻区的《智慧宝坻建设总体规划》,参与建设数字化全景智慧宝坻应用项目,开发了一批智慧城乡APP,协助升级一批数字化智能硬件,推动数字化理念深入人心。

5. 具备专业发展素养是目的

专业发展素养就是利用数字技术资源开展专业技术知识、教学管理知识的研修,开展数字化教学问题研究与创新,并对个人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反思与改进,促进专业发展。

在教师层面,专业发展素养要实现数字技术与教师常态化教学的深度融合。第一,提高课程开发能力。教师要深刻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给课程形态带来的变革,利用数字技术突破传统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意识、态度和行动能力,使课程形态向混合型、开放性、个体式、结构化、网络状的方向转变,为学生提供更适配的个性化教学资源、学习工具和技术服务。数字技术减少了教师的重复性劳动,为开展创造性、个性化的教学实践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减轻了职业倦怠,能够更好地推动教师融入数字化社会,使他们创造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余胜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2023年第2期。  第二,提高课程教学能力。课程教学能力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保障,数字化时代的个性化教学需要教师以“学”为中心提高课程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挖掘隐藏的教育教学规律,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认知风格、个性化需求偏好,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生层面,重视数字化转型。学生应当积极培养对复杂任务的综合判断、分析和决策能力,锻炼自主、独立、理解、建构知识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数字化意识、数字化学习能力、信息安全意识和数字社会责任得到提高,借助数字技术获得分布式认知。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科学、高效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实体空间学习与网络空间学习无缝衔接,随时随地开展高度情境化的学习,提高综合素养。上海市教委将师生数字素养能力培训融入教学实践,推出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行动方案,形成了基于“有意义学习”模型的浦东研训模式,不断完善“区-校-企”合作创新的信息素养培训资源建设机制。

(三)数字化组织惯例重塑

1.问题分析

组织惯例是由多个行为体执行并重复的可识别、相互依赖的行为模式,它是维持组织稳定的主要因素,使组织行为更加可预测、连贯和高效。组织惯例使组织更加灵活、富有创新性,在组织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若不考虑环境因素和执行因素,组织惯例可能造成组织僵化等实际问题,降低组织竞争力,严重阻碍其变革。   陈婧:《中国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组织惯例重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20-23页。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采用传统的科层制。科层制管理体系等级结构鲜明、责任分工明确、事务管理严格,并不适合数字化转型背景,无法发挥原有的作用。院校管理层存在深厚复杂的关系网络,科层制使院校管理权过于集中,普通员工只负责执行末端任务,成为“无实权的管理者”;部门之间分工过于细化,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部分院校过于重视教学常规管理,注重工作“留痕”,甚至规定了教师听课次数等任务指标,这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背道而驰,容易挫伤工作积极性。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立足自身特色,打破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减少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的惯性,更新学校管理组织,重塑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差异化发展,对组织惯例进行“数字化”重塑。    徐志芳:《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小学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岛大学,2022年,第45-46页。

2.实现路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将推动学校在业务流程、组织形式、管理体制、治理结构等方面开展深度转变,实现全方位、系统化重塑,有可能颠覆高校原有的要素结构,形成高效的教育组织生态系统。   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秘书处:《高等教育数字化的趋势、阶段与变革——〈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节选一》,《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1期。  数字化转型可能会导致组织发生隐性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能及时把握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机会,便会在人才培养竞争中面临巨大劣势。因此,组织惯例重塑变得愈发重要。

首先,提升组织成员认知。提升组织成员认知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任务。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最大障碍就是高校组织成员的固有认知,必须进行一场力度大、范围广的思维观念惯例重塑。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遵循以管理流程为中心的线性范式,院校各部门存在隔阂,形成众多数据孤岛,不能对所掌管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无法适应以数据为中心的扁平化范式。惯性重塑需要院校管理层具有足够的靈活性和创新性,正确应对管理环境变化,因此,院校管理层应加强对技术赋能教育创新的认识与理解,积极支持数字技术变革,跟踪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方向。组织惯例重塑不是一蹴而就的变革,而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院校管理层要明确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方向,分析学院现有水平与发展目标的差距,剖析原因,找准阻碍因素,思考如何利用技术赋能育人模式创新,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

其次,重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重构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抓手。跨业务领域交汇是不同业务职能之间增进了解的交流行为,能够使院校组织实现彼此关联的惯例重构。跨业务领域交汇可以使组织成员从合作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业务流程,从而增加组织成员对自身惯例的理解,提高构建和实施潜在可行方案的能力。不同惯例之间的知识交流让组织成员接触到其他业务领域的不同想法,从而增加组织成员提出与以往不同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在数字化技术推动的高校组织变革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通过业务领域交汇来实现有关联的业务流程惯例重塑,重新定位教育的关键活动及其顺序,创新工作方式,开拓新的职能,深入流程场景,催生新的业务形态与流程。通过深入剖析原有业务流程、适用对象、作用效果、使用资源、所用技术,可以查找业务职能的薄弱环节、低效领域,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设备对薄弱环节进行升级改造,在全流程真正实现优化、简洁的数据无缝流转,进一步提高高校组织绩效。

最后,重塑组织结构。组织结构重塑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内容。数字化促进教育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组织结构重塑,创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化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组织结构新形态,激活组织的内生力量。若无组织结构重塑,数字化技术极有可能沦为低效的数字化流程。高校要深入研究相互关联的组织惯例及其动态变化,借助数据赋能实现更深刻甚至颠覆性的组织结构重塑。第一,打造扁平化、网络化、模块化、社会化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组织结构。加强组织成员的横向联系,优化教育体制职能运行体系,提高各部门的自主权。优化教、学、管、考、评等多项业务流程,从原来的串联结构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并联关系,使得来自不同部门的组织成员在多个项目或任务中协作交流,形成多元的联结关系,为进一步协调关联惯例提供知识基础。这样,有助于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加深部门之间的协调。   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秘书处:《高等教育数字化变革与挑战——〈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节选五》,《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1期。  第二,改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决策模式。正确定位校长、管理团队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职责,提高院校管理层的数字化领导能力、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数字化服务能力。第三,面向未来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运行体系。重建课时、学日、学期、学年等时间结构,逐步打破院系和专业的边界,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更有弹性的课程安排,建立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生态,   余胜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2023年第2期。  形成更加开放、灵活、多元、动态的办学体系。

3.相关成果

2016年,教育部提出要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面向社会需求的、面向各行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目前,全国200多所普通高校正在试点。湖北文理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放管服”改革精神,深化学院科研体制改革,出台了财政性经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院科研经费绩效支出、成果奖励政策等工作服务机制,破解了长期困扰学院的经费使用难题,消除了政策风险和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学院加强内部整合,协调各部门职能,整合各部门结构,使得部门之间既分工明确,又互相牵连,例如负责党团事务的干部要参与院校的教学工作。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紧扣京津冀协同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采取“引企入校”“教学工厂”“产业学院”等多种形式与先进制造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企业参与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实习的课时占学科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超过35%,形成了新的业务形态、教育方式、服务领域,满足了人才成长发展的多元化要求,满足了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洛阳理工学院深化产教融合,依托优势学科专业,近三年培养职业技能人才10万余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为沿线国家开展建材行业教育培训。   陈锋:《迈向深度转型,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河南教育(高教)》,2019年第6期。

(四)数字化转型监测评价

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吴永和、许秋璇、王珠珠:《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3期。  。传统的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课程成绩、毕业率等基于学习效果的静态监测指标,教学质量评估依靠教师感觉、直觉,主观性较强,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建构全过程、全要素、去中心化、去应试化、可追溯的智能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具有指导意义的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完善以学业水平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   黄荣怀:《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人民教育》,2022年第3期。  形成基于评估的绩效反馈与建设改进机制,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评价方式变革。

1.建立智能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依托大数据和画像技术,建立师生终身学习成长电子档案,着力构建多维度的综合性、智能化评价体系。教育评价贯穿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注重真实环境中实践能力的发展,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能力倾向、情绪特征等非认知指标的测量和评价,科学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在教育组织方面,针对院校开展管理服务、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全方位评价。北京工商大学围绕知识、技能、能力、素养4个方面设置11类一级评价指标、313个指标观测点,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通过课堂教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6个维度评价教师综合素质;通过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课程考核、课程管理等8个维度评价课程建设情况。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价框架可以检验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有效性、适切性和可复制性。

2.形成基于监测评估的绩效反馈与改进机制

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差距和需要改进的领域,结合具体的应用情境分析原因,完善改进方案,调整后续计划和实施流程,帮助政策制定者规划应采取的措施,提高绩效评估结果的反馈效果与改进作用。   余胜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3期。  对学生学习进程、学习情绪和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持续监测,分析数据,形成学生学业达成度报告,向学生提供智能诊断、资源推送和学习规划,提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警和干预,为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帮助。教师通过沟通,疏导情绪,激励学习者,帮助其健康成长,同时指导学习者发现个人兴趣和特长,将教学评价的“指挥棒”转化为助力成长的“强引擎”。实时的反馈结果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改进教学内容、优化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差异化的“教”和个性化的“学”,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规划目标并达至最美好的发展状态。

3. 创新数据赋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数字化评价方式

运用基于大数据支撑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周期的学生学习成长数据,采用更加多元的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新方法,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评价方式变革。一是改进结果评价。改变单纯关注分数的评价,转向注重学生情感、应用能力、社交沟通等方面长周期、跨场域、多维度评价,多用几把“尺子”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实现对学生非认知因素的无痕、伴随式评价,提高结果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二是强化过程评价。改变传统的总结性评价方式,转向过程性评价。全流程、全要素、伴随式、低介入地实时采集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数据,及时分析反馈,适时给予干预和指导,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全过程、立体、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支持教与学的持续改进和创新。三是探索增值评价。增值评价不仅关注教育过程的知识内容和学习结果,还关注德、体、美、劳等方面,运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师生教学过程、行为、思维和情感,开展更加真实、公平的评价。四是健全综合评价。院校、企业、学生、家长、第三方评价机构多方参与,实施基于教学“痕迹”的日常评价、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提升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规范性。   祝士明、张慕文:《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动因、价值与路径》,《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年第9期。  上海市尝试采集学生的体育数据,利用大数据支撑学生个体过程性成长评价,建立动态数字画像,直观呈现学生的发展轨迹、优势与劣势,弥补教学评价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吴永和、许秋璇、王珠珠:《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3期。

四、结  语

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學中的简单应用,而是整个教育生态的创新性变革,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理念、新发展和新挑战,直达学习的本质,解放人类的心智,提高人的社会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身处教育数字化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不能违背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规律;不能过度抬高数字化技术的地位、唯技术是瞻,丧失个人判断力;不能将数字化工具与传统教学方式简单叠加,甚至生硬地替代真实教具;不能利用个性化推荐技术向学生频繁推送学习资料,漠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树立数字化意识,培养师生数字素养胜任力,形成数字治理体系和机制,实现教学方式的改革,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构建智慧教育发展生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满足数字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实现数字经济与教育数字化的协同高效发展。

〔责任编辑:沈  丹〕

猜你喜欢

数字素养智慧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
提升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必要性与策略分析
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转型趋势研究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数字素养路径下青少年数字素养与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