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
2023-12-10郭蓉
郭蓉
主题阐释
有一段风骨,它沉淀于历史,是清茶沏成、浊酒催化指点江山的千古风流;有一段韵味,它凝练于文化,是绿绮琴前、薛涛笺上浅吟低唱的不朽华章;有一种气度,它升华于灵魂,只有经过我们自身的修炼,才能犹如寒冬幽谷中的独梅芳香远溢,长存世间。这就是艺术。它造就了人,也造就了属于人的传奇。
我们在一段段艺术人生中,看到了热爱与追求,更看到了另一种生命绽放的美。
人物传奇
董四教——年近八旬,也要怒放的生命
今年80岁的董四教,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传递绍兴站的第71棒火炬手,她还有个很酷的称号——“摇滚奶奶”。2009年,董奶奶和几名老年大学的同学组建了一支吉他队,因为经常在西湖边的曲院风荷排练,便取名“风荷”吉他队。经过将近10年的磨合、演出,2018年6月,乐队登上了央视《星光大道》的舞台。红色皮裤、黑色墨镜,一首《怒放的生命》,让很多人认识了他们。从那以后,“摇滚奶奶”的风荷乐队声名远扬,很多老年人慕名而来,加入乐队。
从最初5个人,到现在20多人,这支乐队还在不断壮大,而每一名成员都从中收获很多。从64岁开始抱起吉他,董奶奶已经快乐开唱了十几年。音乐抚平了她的伤痛,带给了她重新拥抱快乐的力量。而这份热情也感染、鼓舞着更多人,一起唱出生命的华章。
●解读
只要心态不老,任何年龄都是青春,都可以唱出生命的精彩。就像董奶奶说的那样:“虽然脚步慢了一点,但我们还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管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应该对生活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样活得才有意义。”董奶奶说得很通透,音乐就像解药,治愈了她艰难时刻的伤痛,帮助她走出阴霾;也像催化剂,能催生出很多美好的东西,比如面对苦难时的信心与力量,让人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积极;还像一根纽带,连接起更多热爱音乐的心灵,让大家都能从中找到情感的共鸣。
丁春梅——别放弃你的热爱
近日,山东聊城的一位大娘火了,她以烧火棍为笔,以白石灰为颜料,在墙上创造出各种人物形象,有惟妙惟肖的“孙悟空”、袅袅仙子“嫦娥”……惊艳了众多网友。
今年54岁的丁春梅从小热爱画画,因为买不起纸笔,只能就地取材,她用烧完了的木棍当画笔,在地上、墙上画一些简单的图案。用烧火棍作画不易保存,一场大雨就会将其冲得“面目全非”,也正是如此,画了冲、冲了画,她在不厌其烦的琢磨和练习中,不断提高绘画技能。
如今,村里、镇上不少人来到丁春梅家学习画画,她很开心,也乐意分享。当被问到如何看待网友称她为“被农活耽误的画家”时,丁春梅说自己只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热爱,所以投入,对于画画这件事,我会活到老,画到老”。
●解读
只要热爱,只要耕耘不辍,你就是了不起的那一位。正是因为热爱,丁春梅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才能让自己的天赋得到绽放,让平凡变得不再平凡。
有没有那么一件事,让你热爱,让你坚持,让你的人生因此而更有意义?如果可以,不妨把对生活的热爱注入其中,就有可能收获想象不到的趣味、平静与自在。
刘雯雯——让唢呐登上大雅之堂
她,是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被称为“唢呐才女”;
她,曾受邀赴悉尼歌剧院和墨尔本艺术中心作为谭盾指挥的新年交响音乐会特邀独奏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登上悉尼歌剧院独奏的唢呐演奏家。
她,让“土得掉渣”的民俗乐器——嗩呐一次次登上了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她,就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刘雯雯。
刘雯雯是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小时候登台演奏时,她被嘲笑“你家里是做红白喜事的吗”,这让她备受打击,一度拒绝介绍自己。后来,随着深入学习,她越发觉得唢呐也可以吹得很美。在悉尼演出《百鸟朝凤》,为刘雯雯的舞台生涯打开了一扇大门。她发现,唢呐与西洋管弦乐团合作时毫无障碍,而且深得外国同行和观众喜爱,这让她有了很强的使命感,要向世界讲述唢呐的故事。
刘雯雯现在可以非常自豪地告诉别人,自己是一名唢呐演奏者。“世界音乐,一定不能少了唢呐的声音。我想让唢呐登上更大的舞台,向世界讲述中国唢呐的故事。”
●解读
唢呐是一种没那么流行甚至饱受偏见的乐器。谈到它,人们的第一反应还是大声张扬、吵闹的“土”,而刘雯雯撕破了大众给唢呐贴上的标签,让唢呐的音乐价值充分展现了出来。
台上,刘雯雯穿着优雅大方的礼服,玩爵士,玩摇滚,用一把“跨界”的唢呐吹到“出圈”。这位“90后”唢呐演奏家,在过去与当下、旧与新中,不断地“吹”出自己的声音。
亢金明——眼前是生活,身后是热爱
在安徽合肥有一家小小的卷饼店,过去30年间,老板亢金明一边卖卷饼,一边坚持练习书法。因为字写得好,大家都称他为——卷饼店里的“书法家”。
老亢今年50岁,他的卷饼店开在闹市区一处菜市场门口。在这间不足5平方米的小店里,门上张贴的菜单、价目表、小贴士都是十分清秀的毛笔字,店里摆放着笔墨纸砚,还贴着很多书法作品。如果不是门前热气腾腾的卷饼摊,这里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小书房。
在每天卖饼的间隙,老亢都会拿出纸笔写字。写字的地方就是卷饼摊后面狭窄又低矮的小桌子,只有两个手掌宽,大约一臂长,不仅大一点的纸铺不开,写字时老亢还要一直侧着身子。
对此,老亢表示,环境并不是问题,只要心中有字就能练好。“我写字就等于是休息了,坐在那个地方写写字,就感觉很舒心。”
●解读
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都是艺术家。因为热爱,亢金明忍受了生活的艰苦,在狭小的陋室中翻烂了很多字帖,在这个过程中,在生活与远方之间,老亢找到了平衡。他在卖饼的空隙,专心练字,这种不被外界干扰、专注做事的意志和能力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老亢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坚持热爱。能够做喜欢做的事,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快乐。
汪齐风——从“芭蕾公主”到舞校校长
10岁,她被选拔进入上海市舞蹈学校,从此开启芭蕾生涯。30岁,她因伤退役,创办了中国内地第一所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民办芭蕾舞学校,从此为艺术普及出力30年。她,是老上海人熟悉的“芭蕾公主”,也是公认的第二代“白毛女”——舞蹈家汪齐风。
1993年,三十而立的汪齐风离开芭蕾舞团,成立了舞蹈学校,担任校长至今,“我的初心是做芭蕾普及,让更多人进来学习,然后无障碍地走进剧场。”
汪齐风不想给家长造成经济负担,也不想将舞校变成赚钱工具,舞校收费一直低廉。30年来,舞校致力于芭蕾普及和兴趣爱好培养,也给专业舞蹈学校输送了不少人才。2023年8月26日,在建校30周年的汇报演出上,60岁的汪齐风特别欣慰地说:“我热爱芭蕾,不能跳了就想着多教别人,未来是年轻人的,我希望它(舞校)能通过更现代的管理理念延续下去;我也希望它能坚持初心,坚持公益性、家庭感、专业第一的核心精神。”
●解读
30年间,汪齐风从台上走到台下,从绚烂归于平淡,将对芭蕾舞的一腔热爱从舞台转向讲台。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奖的芭蕾舞演员,她让国际芭蕾舞界关注到中国芭蕾舞,也让中外芭蕾舞交流掀开新的一页。她让芭蕾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她对于理想的坚守,以及她持之以恒传承艺术的纯粹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