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档案融入思政课多元主体协同建设模式探讨

2023-12-10郑世通于瑜

档案管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档案价值协同育人史料

郑世通 于瑜

摘 要:红色档案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如何通过多元主体协作将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个备受学术界关注的话题。研究基于协同论视角,聚焦高校思政课这一特殊教学场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梳理了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多元主体协同的序参量、伺服量和自组织框架,提出了构建从搭建顶层设计、聚焦教学场域到凝聚多元主体的架构模式,为各主体凝聚共识,打造政府、高校、档案部门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红色档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档案价值;史料;协同育人

Abstract: As a precious historical Cul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red Archives have rich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and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how to integrate red Archiv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rough multi subject collaboration has been atopic of great academic atten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y theory, focusing on the special teaching field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earch combed out the order parameters, servoquantities and self-organization framework of red files into the multi subject collab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evels, and proposed a Architectural patternfrom building a top-level design, focusing on the teaching field to gathering multiple subjects, so as to build consensusfor all subjects and build a govern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multi-agen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in the Archives department provides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Keywords: Red archive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rchives values; Historical materials; CollaborativeEducat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建立“四史”教育专题档案库,传承红色基因,积极推进档案跨区域跨部门查阅利用,充分发挥档案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也指出,各地各校要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加强研究和资源开发,协同完成好实践教学任务。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因其在发挥红色档案资源创新性服务和创造性转化,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与模式的转型与升级方面独特优势,受到学术界的关注。[2]协同理论作为一种关于组织和合作的理论框架,为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这一个涉及多元主体复杂的开放系统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基于此,研究以协同学视角,通过打通政府部门、红色档案部门、高校的横向教育脉络,探讨如何构建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以期进一步帮助相关各方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协同合作的机会和挑战,推动构建起更高质量的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多主体协作机制,提升整体教育成效。

1 红色档案融入思政课多元主体协同的理论阐释

1.1 协同理论的内涵。协同理论作为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德国的系统科学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在相互作用下,产生自组织现象的机制和规律。“协同”是协同理论中的基本范畴,是指当一个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之间发生了某种协同作用,系统就会呈现出自组织状态,促使整体系统表现出特定的结构或者功能。[3]其基本概念包括快变量、慢变量和序参量。序参量是最基本的核心概念,是指系统中的要素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自组织有序结构的相关参数,序参量和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序参量产生于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又反作用于支配子系统的行为。快变量和慢变量分别是指系统的状态变量和控制参量,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它们各自都不能独立存在。

1.2 紅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多元主体协同的内涵。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是一个涉及多元主体复杂的开放系统。每个子系统之间都承担着相应的职责,发挥着自身特定的功能,同时在档案资源日益推动创新服务社会、红色文化育人现实需求和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外部推动下,这种内部参量的变化,都或多或少引起子系统的运动变化。第一,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序参量。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主要涉及政府部门为主体的管理系统、档案部门为主体的支持系统、高等院校为主体的教育系统以及其他各类机构组成的辅助系统等。第二,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伺服量。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各序参量通过协同作用于思政课这一育人载体渠道,使得思政课教育理念转变,教育内容更新,教学载体多样,推动思政课育人向纵深发展。最后,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自组织。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输入的条件下,系统会通过大量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结构。如档案部门与高校形成的教学研究共同体,红色档案专家学者、思政课教师、大学生交互形成的学习共同体等。

2 红色档案融入思政课多元主体协同的现实困境

2.1 顶层设计薄弱,难以优势互补。近年来,因其红色档案与思政课教学二者在内容、目标和价值等方面的有机联系,得到各方面的积极关注。然而,在当前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系统构建过程中,因其顶层设计相对薄弱,序参量责权不明,难以实现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虽然《“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和《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都从政策层面强调了推动红色资源协同育人的相关要求,但在具体实施中尚未建立协调各类主体的具体政策法规以及组织领导机构,导致协同工作停留在自发层面,缺乏指导性和系统性。使得红色档案难以有效应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导致对红色档案利用的双重困境:一是人才资源难以双向流动,红色档案作为特殊的史料记载,其自身的整理、保管、使用都有特定的机构单位和专业性,导致作为非专业人员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对红色档案产生了一种可望而不可求尴尬处境;二是红色资源难以创新转化,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并不是简单的直接引用,而是推动红色档案库到红色思想库的创新转化,这都需要从顶层设计方面,明确各子系统自身责权,实现各种资源的有序化配置。

2.2 简单机械融入,难以相得益彰。协同理论伺服原理认为慢变量在系统中起主导作用,是系统演化的方向、途径和目的,即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子系统行为。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的结果,是多元主体推动红色档案资源重组创新,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伺服量有效衔接的过程,而非内容的简单叠加。但在将红色档案融入教学实际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机械地“拿来主义”,难以激发育人成效。教学理念方面,缺乏融入效用的认识,以孤立的静止的眼光看待红色档案内容,缺少对红色档案的“再解码”和“再阐释”的过程。教学内容方面,机械地将红色档案内容“搬运”至课堂,导致红色档案融入思政课内容契合度欠佳,红色档案与思政课“两张皮”现象。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仍以课堂讲授、照本宣科为主,学生缺乏参与的体验式和沉入式学习,无法实现对红色档案的具体感知和深层次认知,导致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3 运行机制紊乱,难以协同增效。协同理论认为自组织是指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其内部子系统之间能够按照某种规则自动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具有内在性和自生性特点。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多元主体协同的自组织是指在思政课教学中,多个主体(如教师、学生、档案管理者等)之间通过协同合作,自发地组织起来,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系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其合作机制缺乏、需求差异多样、角色定位混乱、资源统筹不足等原因,造成已有的自组织往往呈现出随机性、局部性、不稳定性、弱关联性等特点,使得协同增效育人能力弱化。一是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自组织往往需要借助信息共享、任务分工和决策执行实现自身的有效运转,然而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沟通渠道,可能导致意见不一、决策滞后和任务重叠等问题,进而造成合作的无序和自组织效应的降低。二是难以形成稳定的合作网络,多元主体的参与意味着不同的需求和利益的存在,教师可能注重知识传授,学生可能更关注体验感知,而红色档案管理者可能更关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宣传。这种不平衡又极易诱发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混乱,使得自组织难以聚焦到学生主体。

3 红色档案融入思政课多元主体协作的优化路径

3.1 破解机制壁垒,搭建协同增效的顶层设计。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职责,与红色档案开发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这为高校与红色档案管理部门在协同育人方面建立支持体系提供了现实可能。政府部门、档案部門、高等院校应强化“序参量”,明确各自责权定位。第一,强化宏观引导,健全多元协作的红色档案融入思政课政策法规体系。优化顶层设计,应坚持政府统筹,制定相关政策文件,鼓励高校和红色档案馆等相关机构在教育资源整合、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开展合作,明确支持和推动红色档案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目标和要求,规定各方的权责和合作机制,为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和引导。第二,明晰责权分工,优化多元协作的红色档案融入思政课协同配置体系。档案管理部门和高校教育部门应建立共同参与的常态化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各方自身优势。以高校教育系统为主导,建立互访互学机制,推进队伍专业化、联动化体系建设,如聘请校外红色档案专家学者参与校内思政课教师备课和授课,充实思政课教师师资库,也可以派遣高校思政课教师、学生到档案馆进行红色档案研究学习等。通过互访互学,不仅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师、学生对红色档案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能够让档案馆工作人员了解教育现场的需求和挑战,提升彼此的教育合作意识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以档案管理部门为支撑,聚焦知识整合,优化资源共享,创新转化形式,推动红色档案“档案库”到思政课“思想库”的资源建设,通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和背后的思想精髓,将红色资源档案库中的历史、文化、思想等知识整合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如建立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中心或相关课题项目,集中各方力量挖掘红色档案资源,从融入什么,如何融入等全链条打通,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撑。

3.2 优化教学要素,形成互融互通的教学场域。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应该把“守正”与“创新”辩证结合起来,必须把握二者的内在优势,避免仅仅将红色档案资源机械化“搬上”课堂的简单做法,要遵循思政课教学规律、大学生认知规律和红色档案自身价值特点,对融入进行“再编码”“再包装”,提高协同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第一,以理服人,转变教学理念。思政课要做到以理服人,但“道理”并不是抽象存在的,而是寓于具体的事物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了解认知,认识和把握其中之“理”,乃至将事物之“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刻挖掘红色档案资源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义,把教材内容同有关红色档案资源有机糅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凝练红色故事背后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实践实例讲清楚“能”“行”“好”的内在逻辑,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必然,进而澄清问题,明辨是非,在解惑释疑中促成长。第二,量体裁衣,解码教学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现有教材体系,摸清其框架与筋骨,同时,要从整体上掌握红色档案资源的表现形态、独特价值、作用机制等。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取舍,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将红色档案资源内容“转译”,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浑然一体,使其更具表现力与渲染力,从而使大学生感同身受,形成精神感召。最后,入心入脑,创新教学方法。红色档案作为历史的记录,具有历史久远性、意识形态性等特点,决定了绝非平铺直叙就能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激活学生主体能动性。红色档案“研”出来。红色档案在凭证价值方面的“先天优势”,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时政热点、教学疑惑点,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从红色档案中找寻答案,实现教学的艺术表达转变为学术的真理探究,从表象的关注深化为真理性的认知。红色档案“讲”出来。菲利普·津巴多的研究发现,演讲、聆听和阅读三种教学卷入方式对态度改变的影响中,演讲对个人态度的改变作用最大。[4]高校思政课教师应鼓励大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善用叙事手段,把红色档案故事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时代价值讲出来,使得在情节上更生动、层次更丰富的叙事中实现红色档案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红色档案“演”出来。一个人积极地建构和即兴扮演某个角色比被动地接受说服性沟通更能有效地改变态度。[5]利用角色扮演创设革命场景,让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充分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思想、观念等。将红色档案资源与思政课育人的联结激发出来,将其隐藏在意识深处的认同表征出来,从而刺激更多群体的个体完成认同归属。

3.3 打破教学边界,凝聚多元主体教学共同体。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多元主体协同的自组织现象通常发生在档案部门、高等院校组织层面的协作以及档案资源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个体层面彼此的交互。多元主体应基于红色育人的共同意识和认知,打破教学边界,聚焦高校思政课这一育人场域,推动彼此的互动和合作,创造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学习环境。第一,强化多元主体协同的保障机制。搭建合作机制和平台:以政府主导为引领,檔案部门与高等院校双方可以通过会商共同制定合作计划和目标,建立联席会议、工作组等协作平台,推动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整合资源和提供支撑:设立专门的工作组或机构,负责红色档案的整合、数字化和开放共享,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支持。例如档案部门应提供相关的红色档案资源,包括文件、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以支持高校教师在思政课中的教学活动。同时,高等院校也需要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和资源建设,以便顺利推进红色档案的应用和研究工作。培养协同意识和能力: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增强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意识和协作能力,鼓励跨学科的合作和共同研究。例如建立高校教师与档案资源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协作体,探讨红色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共同策划相关的教学活动,并通过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分享,促进彼此的学术进步和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第二,突出多元主体协同的共同意识。一方面各主体应凝聚共识,明确多元主体协同的自身角色,聚焦学生成长构建教学共同体。教学共同体中,档案管理者、高校思政课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形成协同教学力量,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参与、提供工具和支持,激发学生自主建构出对知识的独特理解,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强调每个学习者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以及他们能够为学习共同体带来的价值和贡献。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合作,同时也重视学生、教师及档案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和共同探索,在沟通交流质疑的过程中形成对问题更恰当、更深入、更丰富、更灵活地理解。这种共同体的建立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内,还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和革命纪念馆等多种学习场景和资源。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加强各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形成稳定的合作网络,推动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开展和持续发展。

4 结语

红色档案见证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凝聚了党百年奋斗历程中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研究基于协同论视角,聚焦高校思政课这一特殊教学场域,分析了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的实然状态与应然整合方向,对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鲜活性、生动性和实效性,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一是从理论层面梳理了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多元主体协同的序参量、伺服量和自组织框架,为推进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参考;二是从实践层面分析了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多元主体协同的现实困境,构建出从搭建顶层设计、聚焦教学场域到凝聚多元主体的架构模式,为各主体凝聚共识,打造政府、高校、档案部门多主体协同育人的组合拳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人民出版社,2022.

[2]郑玲玲.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档案主体协同策略[J].档案管理,2023,(02):12-14.

[3]丁文剑,王建新,何淑贞.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23):64-68.

[4]菲利普·津巴多等 美.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5]I.L.JANIS,B.T.KING.The influence of role playingon opinion change[J].J Abnorm Psychol,1954,49(02):211 -218.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郑世通,博士研究生,助教;2.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于瑜,学士,教授 来稿日期:2023-06-20)

猜你喜欢

档案价值协同育人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论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
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档案价值及其开发利用探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