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画相生 以画促学

2023-12-10杨芳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小学

教育 2023年33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语文

杨芳 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小学

“新课标”设置了“跨学科教学”的学习任务群。在此跨学科教学的视域下,笔者尝试以学科融合为导向,将古诗词教学与美术学科进行融合,通过“简画”“谬画”“猜画”等形式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破诗词学习的重难点,让古诗词之美在学生心中扎根,进一步丰盈学生的文学世界。

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专门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的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可知,通过多样的跨学科教学实现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是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在此跨学科教学的视域下,笔者尝试将语文与美术进行学科融合,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跨学科的教学实践。

我国古代的诗、画两种艺术具有相通性,古代诗人、词人也多有画家这重身份。如唐代大文学家王维,既是名贯千古的大诗人,又是开创中国山水画一代画风的著名画家。古诗词言简意赅,意境深远,而我国传统的水墨画讲究气韵生动、笔墨神韵、骨法用笔等。诗、画都是古代文人创作的艺术形式,两者是有交叉的,“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像古诗就有题画诗,就是专门为画而作的诗。苏轼对于王维所画《蓝田烟雨图》更是有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反映了苏轼对中国诗画艺术相通性的重要认识。

在上述跨学科教学和诗画融通的传统之下,笔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尝试了以画促学、诗画相生的教学实践,切实提高了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为学生呈现了互动、交流、拓展的古诗词课堂,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升,现将有效策略提炼如下。

教学策略

“简画”促感知,还原彼时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板书是课文关键内容和写法的提炼,一堂好课离不开精妙的板书设计。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思考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悠远,对小学生而言较为抽象晦涩,他们很难仅仅通过诗词语言构建诗词所要展现的画面。在教学时,若逐字逐句地翻译,仅用语言解锁语言,便会缺乏画面感。在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在黑板上勾画一幅简笔画。相较传统以文字为主的板书和多媒体课件里的图片,语文教师挥笔一画,随着与学生一起读诗、品诗,诗情也慢慢被勾勒成画意。这样生成性、动态创作的板画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感悟,形成独特的诗词学习经历。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杜牧《清明》一诗,描述了诗人杜牧于清明春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抛下自学任务“默读古诗,边读边圈画古诗中描绘的景物,并想象画面”。在之后的交流、反馈环节,教师便可与学生一起还原诗歌画面。学生说“雨纷纷”,教师就画出淅淅沥沥的细雨;学生说“欲断魂的行人”,教师就勾勒出行人;学生说“牧童”,教师就画出一个牵着牛的牧童。当学生将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全部说完,一幅完整的画作便呈现在黑板上。当然,并非所有语文教师都有美术教师简笔画的功底,若为画工、画时考虑,也可将“行人、牧童”等提前制作成磁吸板画贴,届时往黑板上一贴,省时省力,也无妨于这幅江南春景的清丽与淡淡的哀伤。学生在回味《清明》时,脑中必然闪现这细雨如丝、行人稀少、牧童放牛、远处村庄的画境……

在黑板上以简笔画还原古诗词中的景物,不仅是对诗词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的一种教学方式,有时也可用作“品读细节、把握事物特点”的教学手段。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贺知章的《咏柳》一诗时,前两联诗便可展开如下教学片段。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主要景物就是——

生:一株柳树。

师:(板画柳树的树干)这树干上有——

生:柳枝。

师:柳枝多还是少?

生:多,因为“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说明柳枝很多。

师:你能联系诗句思考,很会动脑筋。(板画多根柳枝)那这柳枝上需要有柳叶吗?

生:有柳叶。“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就是形容柳叶的。

师:没错,碧玉般的柳叶点缀在柳枝上,多美啊!(板画柳叶)

在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板画的过程中,学生在不断思考事物在“数量、颜色、形状”等方面的特点,以更好地完成板画。在这过程中,学生也深入字里行间,品味语言之美,品味柳树与春天的美。

除了师生一起设计边品读诗歌边完成黑板上的简笔画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简笔画的学习单,以任务驱动促进学生“画出诗意”。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诗时,先引导学生找出诗人望的是“湖光”“秋月”“潭面”“青螺”这四种景物,再读懂诗人是“由近及远”地望。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就可以完成“根据诗意画一幅简画,将洞庭湖的景色画出来”的学习任务。课堂上无须浪费太多时间,学生几笔就画出了或圆或弯的一轮秋月,几道弯弯曲曲的水波则代表着洞庭湖,湖中有一君山。虽然简单,却图文结合,将诗意用简画的形式表达清楚。其后,可以实时投影,展示学生的简画作品,并邀请学生介绍,以这样的形式达成“大致说出诗句的意思”这一教学目标,为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思维提升提供支架。

总之,以“简画”方式展现诗词图景的方式实际效果相当不错。学生大多对绘画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且有一定的简笔绘画能力。这种方式既增加了学生古诗词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促进了学生对诗词表达画面和意境的认知和理解,从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诗词绘画探究中,“看”懂古诗词。

“谬”画促理解,提升思维品质 小学古诗词大多篇幅短小,寥寥几十字。但由于古今语言、文化的隔阂,小学生在理解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困难。那么,如何突破难点,促进理解呢?“借助注释、借助字典、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等都是能帮助学生理解难懂字词的学习方法。在这些常用的方法之外,“借助插图”有时也是解锁字词的神奇钥匙,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日积月累”积累的是胡令能《稚子垂钓》一诗,学生一看插图便大体知道了“稚子”的意思,这是相对简单的“以画促学”。在较为复杂的语义理解中,教师可以尝试在画意中故设谬误,引导学生潜心读诗纠正,达成诗画相生、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杜甫的《绝句》一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联语言浅近直白,诗意似乎一望而知,容易提不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这时,教师可以绘制“故设谬误”的简笔画,搭建出新鲜的教学情境。如第二联的“一行白鹭上青天”,怎么画出“一行”呢?看似简单,老师也沿用大家的习惯认知的“一行”,把白鹭化成横向的一条线。但再读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个“上”字是关键。善于思考的孩子反应过来了,来黑板上纠正,“飞上青天”的一行白鹭是斜斜的、向上的。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美术经验,远小近大。经过这样的修正,学生对诗句中看似不起眼、不值得推敲的词肃然起敬,真正懂得了语言是有前后关系的,读诗读文要懂得瞻前顾后、前后联系。从此,“一行白鹭上青天”不再普通,变为画面上一处勃勃向上的动态春景,变为学生脑海里的一场有趣的思辨与创造。如二上第一单元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墙角凌寒绽放的红梅,联系生活经验,学生并没觉得红梅有何不妥。但梅花的颜色也变成了解读后两联诗的关键突破口,于是,学生细细读诗、思考,提出“梅,应是白梅”的说法,自己读懂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梅”与“雪”的这一段相似却终究不同的比较中,梅花终于被学生赋予了应有的颜色,而那由“红”到“白”的颜色变化,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寒风凛冽中的梅花“不畏霜雪,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

古诗词中值得玩味的诗句很多,因此,“谬画”适合运用场景很多,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是白色的太阳还是红色的太阳?《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诗人身在屋内、山中还是船上?关注这些值得思考和推敲的问题,不断的纠错中,学生的思维定式受到考验,思维被锻造得更为广阔和深刻。当然,以“谬画”为引子,也可以引领学生尝试进行古诗词的改编,在展示部分符合当时情境的“谬画”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对古诗词的部分字词进行修改,从而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领悟和运用能力。

猜画促运用,注重诗意融通 “新课标”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中指出小学第一学段应“诵读短小的古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学段则要求“诵读短小的古诗,分类整理、交流,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等”,第三学段添加了“尝试运用到日常读写活动中,增强表达效果”的要求。因此,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充分诵读,通过多种方式理解、积累之外,还要由输入到输出,建立适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运用。

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108 首诗词。而新课标“附录1”一节中,有1~6 年级的优秀诗文推荐背诵篇目75 篇,有些与教材中是不重复的。那么多的古诗词,有些同学学过就忘记了,有的同学虽仍能背诵,却无法学以致用。这表现了学生的古诗词语言运用能力仍需加强,除了在教学时“注重构建古诗词运用情境”“有效勾连生活”之外,还可以设计“古诗词作画”“看画猜诗词”的语文实践活动。前期,组织学生依据小学学过的、常用古诗词完成绘画作品。接着收集各位同学的画作,并从中挑选质量较高的作品,进行随机编号,然后编辑好每个编号所对应的诗句,最后进入后期的“看图猜诗词”环节。

“猜画”时,学生看到画面上“紧闭的门、高高的围墙,伸出墙外盛放的梅花”,在脑海中搜索自己的诗词储备,往往能提取到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看到“烛光摇曳之下,老妪手拿针线,缝补衣服”的画面,往往能提取到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名句;看到了“桃花盛放、野鸭戏水”的画面,往往能提取到苏轼《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看到“停靠的马车、如火的枫叶”,往往能提取到杜牧《山行》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经过这样的画诗、猜画活动,学生学过的诗词得到了有效运用,以诗入画、以画猜诗,每个学生都兴致盎然,认真地参与、努力地思考。尤其面对同类主题、容易混淆的诗词时,学生更是做到了在类化中仔细观察、细致思考、区分辨认。如同样是李白望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是幼时看月的天真想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中年望月的思想感怀。学生可以抓住画面中人物的穿戴、表情等细节,体认诗境。

除了看画猜诗词的原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猜诗词中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等画面背后的东西,或“想象说话”,或“完成小练笔”,促进学生对人物处境与心境的了解。如进行《赠汪伦》一课时,可给出如下问题:“面对汪伦的踏歌相送,李白伫立船舷上,与汪伦挥手告别。此时,李白可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呢?请完成李白旁边的泡泡图。”课堂上补充了诗歌的创作背景,汪、李的生平经历后,在充分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学生的表达基础与表达热情都有所积淀。有的学生道出了离别的感伤:“汪兄,保重啊!此次告别,不知何时再见了。”有的学生则道出了对友谊的珍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汪兄,珍重!”有的学生道出了对朋友的感谢:“汪兄,感谢盛情款待与此番相送。再会啦!”还有的学生道出了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此番离去,不知前路如何。汪兄,望你我都各自保重!”诗词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诗词本身,更是在诗意融通中开展这样的探究、交流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以学科融合为导向,将古诗词教学与美术学科进行融合,通过“板画、谬画、猜画”等形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既让学生了解了知识融合的理念,认识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具有交叉性与相融性,又大大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情,形成学生鲜活的学习经历。通过上述策略的生成与实践,古诗词这一小学学习的重难点又多了一种突破的有效方式,也进一步让学生通过形象表现对古诗词的画面之美有了切实的感知,对古诗词的深幽诗意有了更多体悟。从而让古诗词在学生心中播下小小的美好种子,让他们愿意主动走进那波澜浩瀚、瑰丽无比的古诗词世界。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语文
踏青古诗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