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在数字化传播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分析

2023-12-10宋星宇苏州科技大学

艺术品鉴 2023年30期
关键词:可视化媒介信息

宋星宇(苏州科技大学)

本文以文化传播和信息可视化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信息可视化设计要素为辅,探索信息可视化设计中图形、颜色的设计方法与规律,为传统文化数字化的传播设计提供新的可能性。通过对冗杂、高密度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进行可视化设计,寻找传统文化与数字传播相结合的高效性传播途径。

一、文化传播方式的发展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一种在不同历史、地域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独特体验和表达方式。文化传播是将这些独特性分享和传递给其他人的过程,既反映了文化的内在价值观,又塑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来看,主要分为六个阶段:符号和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以及网络传播时代。从技术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来看,技术变革带动而出的不同媒介形态,往往会带来文化传播途径和展示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人类发展初期,口口相传的口语是文化传播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但是,因为缺乏现实载体和标准的传播体系,古代的文化传播往往通过诗词、歌颂等方式进行。例如,神话传说、民间歌谣、谚语等。但是这种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局限性较大,无法与外界进行交流学习,信息相对闭塞。甚至往往会出现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导致一些以师带徒的技艺失传,出现文化断层、甚至优秀的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也会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早期技术文明的进步带来了文字和印刷术,将口口相传取而代之成为文化传播和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和手段,文字的出现使人类能够记录思想、知识和经验,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也方便了后代的学习和理解。而这一类依旧还是属于少数对多数的单方向传播的热媒介,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极其有限;随着科技革命的推动,早期的热媒介由单一形式的媒介体变为了可充分调动视觉与听觉的广播电视,但是某些地区的特色文化往往会因为地域限制,只在该文化所属产生地的地方广播或者地方电视台上进行有限的小范围传播,受到该地区以外关注的可能性几乎不可能;如今发展出了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新媒介,将之前的媒介从人类单一感官的体验逐渐转变为了可以调动多感官、双向传播的冷媒介——“数字媒体”。

数字技术下的主导媒介可以充分满足当下环境中信息创造者与接受者一体化的传播形式,其多样的传播途径则弥补了单一模式下文化传播的弊端,将图像与信息相融合,成为当下以及未来文化传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数字化传播中的信息可视化可以在冗杂的信息中,满足受众的需求将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重组、优化并以美观的视觉设计体验传递给受众,对于文化传播有着深远的研究与实践意义。

结果显示,亲密关系丧失组和死亡凸显组中的高自尊者的职业期望显著低于对照组的高自尊者,表明死亡凸显和亲密关系丧失会显著降低高自尊者的职业期望,详见表 4、表 5。

二、信息可视化的起源与发展

(一)信息可视化

追本溯源,眼睛是人类身体固有的感官中最重要的感知器官,在获取的知识当中有大约80%都是通过眼睛获得的,因此信息可视化对应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史前时期。早期人类运用自然材料,通过实物、结绳以及锲刻等方式,将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有效的实物可视化记录。例如,古埃及人创建了地理图,用于记录土地的分布和资源的地图;巴比伦则发明了天文图表;而我国目前已知在南宋时期就有详细记录了苏州城的城市布局的《平江图》地图石碑。这些都是早期生动翔实的信息可视化示例。

作为文明古国,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种类多、时间跨度大、地域性强,因此造成了我国一些传统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受众需要理解记忆的信息内容专业度强且脉络繁杂,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化传播带来了阻碍。因此,急需要受众可以快速抓取并理解信息的新型传播形式,而在数字媒介大行其道的今天,搭载数字平台的数字化信息可视化,对于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是极为有利的。

(二)信息可视化的发展

(3)在同一桩端深度处,压桩速度越快,桩-土界面土体位移越大;当压桩速度相同时,桩体贯入深度越深,桩-土界面土体累计位移越大,稳定阶段反弹位移越小.

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讲,与其他科学研究中所运用的信息可视化稍有不同,艺术设计更看重如何结合设计学理论,将可视化设计中的信息更加客观、美观地表现出来,将数据、信息和概念以创造性的方式呈现并以传达感情、观点和故事为重心。艺术来源于生活,设计与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使得设计学承载起了一份对于民族文化的责任与义务。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跨学科之外的心理学和统计学以及传播学理论方法之外,设计学中对于视觉呈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更是信息可视化中的重中之重。其主要囊括了设计中的图形信息的创意设计、色彩搭配、文字设计以及版式等视觉设计理论。其设计理论的实际应用上除了对于研究上所得出的新结论之外,社会整体的背景、经济都是影响当下信息可视化设计风格的重要因素。

三、传统文化数字传播中的信息可视化

到14 世纪中叶,艺术家和科学家开始使用图形来呈现数据。著名的数学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曾制作过一些早期的信息可视化图表,如《风向和流动》。这些图表尽管简单,但为后来的信息可视化方法打下了基础。

PBL教学前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差异具有显著性(t=-11.549,P<0.05),说明从整体上来看,实施PBL教学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从16 世纪开始,可视化的发展逐渐进入到一个科学的阶段。从16 世纪第一张交通图的诞生,到17 世纪可视化在物理测量的领域应用,以及18 世纪末苏格兰工程师威廉·普莱费尔为了满足于分析日益复杂的经济、政治、历史等领域的信息发明的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图形符号。到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工程师查尔斯·约瑟夫·米纳德出版了信息可视化发展史上著名的《拿破仑行军信息图》。后伴随着20 世纪40 年代第一台数字计算机“ENIAC

猜你喜欢

可视化媒介信息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订阅信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