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乡土田园诗词在近年国家教育考试命题中的应用

2023-12-10

心潮诗词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乡土劳动

杨 卓

乡土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田园文化是我国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基因密码,也是新时代提振农村精气神的宝贵精神财富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通知》。。他强调,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不能让城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使优秀的乡土田园文化衰落凋零;要把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②胡春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年10月版。。

教育部于2014 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加大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考查的比重。教育部更是把“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重点论述了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语文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其他国家教育考试如成人高考、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中,也纷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乡土田园文化部分加大了考查力度。本文聚焦“乡土田园诗歌”这一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探讨近年来国家教育考试是如何利用在命题中使用乡土田园诗词,来使广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植根中华文化沃土、服务教学、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一、深入品味乡土田园之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要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通知》。乡土田园诗歌能够以古诗词特有的结构、语法、意象为抓手,引导考生以独特、灵活、全面的视角感受农村生态、体悟田园生活。比如2021 年浙江高考选择的清代词人吴伟业的《意难忘·山家》: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衰翁健饭堪夸。把瘿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漫生涯。

这首词上片侧重于写田园景色,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意象丰密,色彩和谐;下片侧重写田园日常诸事,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像“衰翁健饭”“汲水浇瓜”的画面易给考生留下鲜明印象。

又如2020 成人高考中选择了王维的《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首诗富有层次地呈现了波光粼粼的水面、青翠的峰峦、远处山脊和近处田野,设问围绕“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一联,促使考生聚焦并深入体味其表达效果。

二、凸显重视民生、尊重劳动的理念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①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落实上述理念,近年国家教育考试日益注重落实“五育并举”要求,立足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传统,注意弘扬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歌颂劳动的理念。比如2019 年全国Ⅰ卷作文试题就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为作文题目,意在弘扬劳动精神。2020 年的天津卷要求“从审美角度赏析罗长城歌颂劳动者的新诗《脊梁》”。古诗词方面也加强了劳动教育的渗透。比如2019 年全国Ⅲ卷节选了刘禹锡的《插田歌》: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这首诗以花鸟发端,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意趣盎然的插田图,赞颂了农民在大好春光中劳动的姿态。写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七、八两句通过声音表现农民劳动的愉悦心情,贯穿着对劳动者的颂扬和礼赞。又比如,2021 年全国新高考Ⅱ卷考查陆游的《示儿子》: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

该诗絮絮道来,如说家常。既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指出要“熟读周公七月诗”,其背后是儒家“重视农业劳动”和“入世精神”的深层一致性。设问正是聚焦这一哲学命题引导考生进行深入思考,同时考生可以将这首诗和陆游课本内选诗《示儿》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进行类比,达到课内知识迁移的考查效果。与《示儿子》考查意图相近的还有2018 年的天津卷,采用了陶渊明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为考查文本: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作者的咏怀,阐明应该尊崇劳动的道理。陶渊明早年善读六经,而当其退隐后,是否就此放弃儒家情怀,是理解陶诗的关键。在本诗中,诗人不仅亲自参与田间劳作,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这非但不是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恰恰反映了儒家重视劳动、重视民生的思想。也是该试题试图向考生传递的思想性内容。

三、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他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重大成就、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谋划发展,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所考查的辛弃疾《鹊桥仙·赠鹭鸶》就是反映上述和谐生态理念的典型之作: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这首诗以口语对话的形式写来,以“鹭鸶”为赠诗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因为小溪鱼儿渐少,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体现了作者索取有度、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两阕结尾“要物我欣然一处”“听君飞去饱时来”形象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这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所摹绘的美好图景。2020年天津卷选择韦庄关于田园生活的纪事诗也出于此意: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这首诗既撷取了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园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等自然画面,又选取了酿酒、归牧等人文画面。自然与人文相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表现了乡村生活中人与自然容融和谐的氛围。

四、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乡村伦理

考查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时,除了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我们还应该以新时代价值观念审视古代作品。乡土田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中宝贵的伦理品质进行有选择传承弘扬,是国家教育考试采用乡土田园诗词命题时的一个重要原则。比如2022 年新高考Ⅰ卷选择的魏了翁的《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词人本来“苦苦寻觅”而不得的人情至理,却发现在乡土田园中俯拾即是。如“祈麦祈蚕”的美好愿景,“村村箫鼓家家笛”的生活韵味,“翁前子后孙扶掖”的尊老和谐,“商行贾坐农耕织”的安于其业的积极生活态度,最后“日日是人日”强调了上述伦理的可贵与必要性。试题围绕“诗中提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设问,明确要求考生发掘其中的传统伦理精华。2021年北京高考选择了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其一)》的意图与之类似,里面阐述了诗人对“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的文化愿景,“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的商业农业秩序,以及“门生馈薪米”的尊师重道传统。

我国历代诗人的身份多为出仕者,因此他们往往能够以官吏的视角看待乡土,并且不乏在诗中阐述为官的伦理原则。比如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这一点也不乏在近年国家教育考试中出现。比如2017年浙江高考考查的白居易的《采地黄者》: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这首诗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诗人却不动声色地透露着自己的爱憎之情。比如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的对比,都直指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的批判精神与社会责任感。2020 年江苏卷王安石的《送沈康知常州》同样是以官吏的视角娓娓道来:

作客兰陵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由“田畴薄”“市井贫”句可知,常州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表现了诗人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以及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

另外,通过典型意象传递优秀文化价值也是乡土田园诗歌的重要命题思路。比如2020 年全国Ⅲ卷考查的陆游的《苦笋》诗,里面有“我见魏徵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之联,表现作者看待苦笋正如唐太宗看到魏徵一样,不觉其苦,反倒觉得其妩媚可亲,用看似矛盾的属性统一在一个个体身上,使苦笋人格化,更传递了诗人对以魏徵为代表的治世能臣的憧憬向往。这是以“乡土田园”的“根”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当代价值“魂”,引导考生对中华传统乡村文化进行立足当代的汲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五、尝试突破传统诗词的试题载体

2022全国高考的阅读篇目《建水记》是一本关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小城建水的古典生活、建筑、手艺的沉思录,但是恰恰也是著名诗人于坚追问什么是“诗意地栖居”的哲思之作,虽然并非传统的诗词形式,但也紧密围绕乡土田园的诗化旨归。类似的试题还有2021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所采取的教学叙事。

为了培养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我搜集优质语料引导他们开展探究式学习。围绕“乡土情怀”这一主题,我节选了刘亮程《城市牛哞》、谢宗玉《麦田中央的坟》两篇散文的精彩片段,设计三项学习任务:1.两位作者在文中分别用一句话表达了相似的意思,如何理解这些语句的内涵。2.两篇散文都反映了“怀乡”主题,但在具体表现方式上又有所不同。请从语言风格或素材选择的角度评析它们的不同之处。3.诗意并不是诗歌的专利,请结合散文内容,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两位作者如何体现了荷尔德林所说的“诗意地栖居”。

虽然材料内容为散文,但教学落脚点为荷尔德林所说的“诗意地栖居”。同时,教师资格考试还可以突破“考生即学生”的视角,而是要求考生以教师的视角,设置学习活动,引导虚拟情境中的“学生”去分析材料、完成题目要求。比如2016 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语文试题,提到学习课文《归园田居》诗歌后的研讨与练习题目:“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这道试题最终并不是要求考生自己完成这道“研讨与练习”题,而是要求考生作为老师,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完成对这一题目的思考、解答。考生从通常考试中的诗歌的“鉴赏者”身份,一跃变成了一名诗歌的“引导鉴赏者”。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设置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十几个科目,因此还拥有突破“语文”单一学科视角展示乡土田园诗意生活的可能。比如2014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音乐学科试题提到了1950年江文也创作的钢琴组曲《乡土节令诗》。《乡土节令诗》以“音乐”为“诗”,共有十二套曲目,包括《元宵花灯》《端午节赛龙悼屈原》《七夕银河》《踏青》《瓜熟满园圃》《庆丰收》《家家户户做新衣》等,阐述我国各节令的民俗风情,通过钢琴曲准确地展现独特的民族特征,表现了各个季节的自然风景,虽然是“乐曲”,却呈现出一种纯朴明朗、清新淡雅的“诗意”。

乡土田园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系,未来我们应更深入地思索如何以试题为载体表现乡风乡韵、乡井乡味,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和升华,让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使国家教育考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乡土劳动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清季乡土教科书的编撰与审定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