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诗”的艺术探析和生产实践(上)

2023-12-10

心潮诗词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诗人

高 昌

一、概念:新闻诗

谈新闻诗之前,我想和读者朋友先分享一首《中华诗词》杂志首任主编刘征先生的作品,题目是《八声甘州·嫦娥工程老总们的眼泪》:

好男儿有泪不轻弹,热血沸心间。莽荒沙满眼,漫天风雪,春在谁边?多少年年月月,灯火夜攻关。三十八万里,梦系魂牵。一箭嫦娥飞去,啊,绕起来了。古梦今圆。扬眉望月处,热泪洒征衫。问此情深深几许,合一滴如海卷飞澜。流不尽,滔滔滚滚,大爱弥天。

这篇作品是2007 年写的。当年的10月24 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奔赴月球。在“嫦娥一号”飞行13 天后,第一次成功近月制动的那一刻,在北京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里的每个人都从座位上站起来欢呼和拥抱。老科学家欧阳自远和孙家栋也紧紧地抱在一起,泪水湿润了两位古稀老人的眼眶。“绕起来了,绕起来了”,当记者采访欧阳自远时,他泪流满面地说了上面8 个字。孙家栋则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地转过身拿出手绢偷偷擦了擦眼泪。……电视画面播出之后,感动了很多观众。诗人刘征根据这一新闻背景,写出这首名作。嫦娥探月工程引人注目,也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诗词题材。诗人们就此作诗很多,而刘征这首诗视角独特,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作者从激动的眼泪入手,展开想象的翅膀,回忆科学攻关的艰辛,古今情愫的迫切,极尽夸张笔力之妙。以悲写喜,此词是个范例。同时,“一箭嫦娥飞去,啊,绕起来了”这样的奇特句式,非常新奇。诗人在熔古铸今、汲古开新方面的探索,也为当代诗词提供了诸多借鉴。

像《八声甘州·嫦娥工程老总们的眼泪》这样的即事感怀、时事入诗的作品,就是本文想着重探讨的新闻诗。

检索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杨小源、莫真宝、肖来青、殷学明、陈燕侠、宁夏江、宁茜翎、胡海义、顾雯丽、蔡绍硕等学者在论文中使用过“新闻诗”的概念,有的侧重当代诗词的写作实践,有的侧重新诗艺术的内容拓展,有的侧重新闻学写作的诗化探索……言虽人殊,而缘则近。诸君多有创见,笔者颇受启迪。我尝试性界定的新闻诗概念,则是简单按照字面的理解直接圈画而来——就是专指借由新近“听到”事件触发而作的即时、即事式的诗词曲作品。

新闻一词,由来久远。唐代李咸用说过:“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这里的“新闻”指的是新消息。宋代苏轼说过:“新闻妙无多,旧学闲可束。”这里的“新闻”指的是新知识。现代新闻学理念中的“新闻”,则泛指“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图片新闻、电视新闻等。”而我在本文论述中所提到的“新闻”一词,采用的词义也很简单,就是指“新消息”。

我心目中的“新闻诗”,就是刚发生的新消息给诗人的心灵带来的新感受。

界定要素有二:一个是即时性;一个是即事性。

触发来源也有二:一是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微信、微博等传媒记录与传播的新近发生的信息;一是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有现场感、有切身情绪反应的人事进展和话题动态。

表达方式上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用诗歌表达自己对新闻事件的感触,比如前述刘征先生这首《八声甘州·嫦娥工程老总们的眼泪》;一种是用诗歌叙述新闻事件,比如下面这首沈旭娜的《鹧鸪天·夜读女孩》:“灯火长衢近岁时,红衣旧帽坐街墀。圆珠笔正沙沙写,爆米花香薄薄吹。呵手冻,借光微。小城雨雪莫相催。容她写到春风起,梦想飞如彩蝶儿。”这首作品后边,特别有一个小注:“2012 年12 月28 日《东方今报》新闻《9 岁女孩寒夜街头卖爆米花借路灯做功课》。”也就是说,这首《鹧鸪天》是一首重写新事件的叙事式的新闻诗。

《鹧鸪天·夜读女孩》基本是把新闻事实用诗意的语言复述一遍,也可以说是把一篇新闻消息“翻译”成了一首诗,其中有时间、地点、人物素描、人物动作、人物感受和旁观者的心理活动。不同于原始报道文字的关键,作者像把米酿成了酒一样,将普通的散文语言变成了诗的语言,其中倾注了满满的深深的同情和赞美,感人至深。诗人最后的美丽笔墨,有点安徒生童话的味道,但是比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更多了许多温暖和希望。

这篇作品曾在2013 年获得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一等奖,我是那一届的终评委之一,对这首词印象十分深刻。

可以说,感触式和叙事式的新闻诗,是近年创作实践中的两类常见种类。新闻诗的内容涉及时政、经济、社会、政法、国际、科教、文体、节俗等各种不同领域,触角广泛,五彩缤纷。其传播速度迅捷,影响面广泛,阅读者众多,创作者也很自然地蔚成风气,颇多可圈可点之作。

新闻诗的生发动机,并不是简单的自发式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而是带有明显主体创作意识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莫真宝先生认为:“新闻诗就是根据(报纸、电视、互联网及移动终端)新闻报道为题材所写的诗,作者并非身临其境,所写题材与作者本人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纯粹是以旁观者身份对所闻所视(非亲耳所闻、非亲眼所见)时事所发的议论和感慨,是一种‘观物’般的写作,而非‘及物及事及人’。如孟晚舟自加拿大回,袁隆平院士逝世,加勒万烈士……倘是他们身边人所写,就不是新闻诗,倘是既不认识他们又没接触具体场景的人所写,显然是根据新闻报道写的,故谓之新闻诗。刘征老也有清楚的表述,他在一首诗注里面说,可惜杜甫那个时代没有电视机,不然,杜甫不知要写出多少新闻诗来。”这一问题上,我和真宝先生的观点是略有不同的。我认为的新闻诗,除了真宝谈论的那部分以“旁观者”身份所触发的内容,还是要加上自己亲历亲见亲自这部分内容。这种观点或许和我自己的记者职业有一些关联:记者采访和目击的信息可以称为新闻作品,那么诗人亲自参与其间的见闻称为新闻诗,也是可以进行合理类推的。我在本文论述的新闻诗,是以白居易提出的“为时”和“为事”为外延标识的。

新闻诗依托于时代风云,缘事而发,同时又“皆感于哀乐”,有着鲜明的个体创作色彩。其中有动态追踪、综合通讯、人物特写、社会报告、时事述评等各种不同的诗歌内容,由于创作者的才力不同、见识不同、关注点不同,写作方法不同,所产生的表达效果也是因人而异。

二、杜诗为例

前些天和诗人刘征先生谈论新闻诗,刘征先生首先提到唐代诗人杜甫的《丽人行》,我颇有共鸣。杜甫的这首《丽人行》,让我这样的一位职业新闻工作者来读,更有一种特别情怀的亲切感。这篇出自诗圣之手的名作,其实可以看作是用现场目击和亲身感受构成的一篇典型的“新闻特写”。诗中说: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㔩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诗中描写的是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三月三日在长安曲江河畔的一组移动镜头。诗人采用摄影化的语言技巧,以华彩的语言描写了主要人物的容貌和服饰,以及他们之间的裙带关系,突出展现了虢国和秦国二位夫人的骄奢淫逸,并重点披露了她们身边随从的飞扬跋扈。而且还有接受随机采访的“路人”的忠告:“杨家权势重,关系多,千万别近前去围观,否则丞相一发怒,后果很严重,你们这些记者好自为之吧!”整首诗不抒情、不议论,也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进行全景象全事件地详细叙述,而只是截取新闻事件的几个特色鲜明的横断面,细腻地描述了客观场面、重点情节、特定气氛和典型人物,既有现场感的新闻时效,又有绵里藏针的思想锐度,自然而然地剖解和表白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情怀,读来有身临其境、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杜诗被称为诗史,和其新闻诗属性是有密切关联的。他的“新闻诗”其实也是可以当作“诗新闻”欣赏和借鉴的。除了《丽人行》这一类比较常见的场面特写和人物特写,杜氏在作品中也可以选取事件的关键过程进行重点再现,还可以对历史坐标中具有特别意义和特定价值的时代节点进行心理独白式样的现场杂记。比如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一首感触式的现场杂记作品。这首诗,是在“剑外忽传收蓟北”这一瞬间的情感爆发和心灵感受,同时又是长期生活积累和社会观察之后的艺术结晶。

《人间词话》言道:“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好的新闻诗绝对不是带着某种功利目的到景点走马观花逛上一圈就能写出来的,更不是坐在家里随便看两眼《新闻联播》,或者坐在书桌前偶尔翻翻日历本就能够随手编出来的。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有感而发,抒发当下真实的情感和见解,力求有的放矢、搔到痒处,作品中要有真正的切肤之痒、之爽、之痛。

下面我们一起细读一下杜甫的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般新闻作品离不开6 个要素,即: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的起因(why)、何事(what)、结果(how)——这6W 构成一篇新闻的基本框架。但是新闻诗则可以突破这些四平八稳的程序,比如杜甫的这首诗只选“剑外忽传收蓟北”中的地点和结果两个要素,就直接进入自己的抒情空间。这也就是说,诗的第一句写新闻由头,剩下七句则全部用来抒发情感。而以情动人、以情取胜,也正是诗和新闻作品的鲜明区别之一。老杜的诗句落笔大胆,布局果断,而又颇为讲究章法的细腻和谨严。

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引子,类似于新闻消息的导语,用简练的词语介绍事件的缘起,导入惊喜主题。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切题,围绕引子阐发客体视角的欢乐情绪。第五句和第六句是阐发,从主体感受描述喜悦的情感波涛。第七句和第八句是收尾,通过畅想来收束全篇。

诗中选取典型场景和代表性的动作,抒情和叙述有机融合,前人评论说:“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得力全在次句……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这首“快”诗写在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天,杜甫时年52 岁。漂泊诗人听到官军的胜利喜讯,挥笔写下这首悲喜交加、喜上眉梢的名作。

三、新闻诗的个性特征

一般而言,新闻作品注重语言平实质朴,少用形容词、副词和评论性语言,新闻诗则充满抒情内容,文字上也追寻更精美的外在修饰。

因为新闻诗面对的社会事件基本都是公众中熟悉度比较高的,要想在同一背景下给读者留下不一样的感觉,诗词中必须加强个性化的追求和努力。比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的“喜欲狂”“即”“穿”“便”“下”等等修饰性的语言,色彩的饱和度就非常高,确实是激情洋溢,文采飞扬。

我们可以对比来看一下张祜写的《喜闻收复河陇》:

诏书频降尽论边,将择英雄相卜贤。

河陇已耕曾殁地,犬羊谁辩却朝天。

高悬日月胡沙外,遥拜旌旗汉垒前。

共感垂衣匡济力,华夷同见太平年。

这首诗中多是大话空话套话,口号满篇,句句议论,没有一点个人化的情感,可说是唐代的老干体。尤其令人感慨的是,杜甫那首诗写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一特定时间的真切感受,是和其他时间的其他事件的感受不一样的,新闻背景和内心感受都是难以替换的。而张祜这首诗则像个通用标签,在其他任何朝代、任何事件中都可以拿出来替换,所以最缺少的也就是珍贵的艺术个性和典型性。把张祜的作品与杜甫的有热气、有体温的作品摆在一起,云泥有别,高下立见。张祜这种好做大言、空洞无物的新闻诗作品,影响颇巨,流风颇为长远。即使是才华横溢的明代高启,也未能免俗。请看他的《喜闻王师下蜀》:

蜀国兵销太白低,将军新拜汉征西。

浮桥已毁通江鹢,进鼓初鸣突水犀。

不假五丁开道远,俄看万甲积山齐。

从今险阻无人恃,夷贡南来尽五溪。

这种作品更换下地点和题目,可以移用到其他任何朝代的应景作品中去。尽管诗人慷慨激昂,意气风发,但是也官气十足,架子很大,反复述说那些陈腐空洞的套话,其中各种程式化的句子颇为华丽壮观,但也可惜其中没有内容,没有生趣,没有自我的切身感受。如雷贯耳的好词好句们,轰轰烈烈而来,把诗篇中间堵得密密的、满满的,透不出一丝丝生气。相比而言,反而不如现代诗人顾毓琇纯然模仿杜甫而写的那首《沙坪坝喜闻日寇投降》更加耐读:

抛却诗囊曾几时,惊人消息耐人思。

八年涕泪愁何在,万里江乡梦亦疑。

犹喜童心闻捷报,敢忘慈训误归期。

明朝巴蜀楼船下,长跪萱闱诉别离。

这首描写喜闻日本投降的新闻诗,抒写的都是实实在在、可感可信的个人感受。诗人从大量的喜悦场景中选取思念父母这样一个个人化的典型视角,鲜明地折射了特定时代的生动的集体欢乐意识。气氛、人物都进行了有力的烘托和渲染,文笔真挚,细节生动,点面映衬的整体架构也就获得了更加鲜明丰满的阅读效应。

从杜甫的写作经验,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优秀的新闻诗要对当下发生的社会细节进行迅速及时而又凝练的抒情表达,要求第一要有真实性,第二要有诗性,第三要有时效性,第四要有先见性。新闻诗的叙述、抒情和议论,都必须真实准确,遵循新闻逻辑和艺术逻辑,用正确的事实依据进行突出、新奇、睿智的艺术呈现。

我认为要写作新闻诗,对诗人本身的素质要求还有五个关键词:第一个是“热爱”,对生活、对苍生的深厚情感。第二个是“参与”,就是闻一多评价田间时说过的“积极的生活欲”。第三个是“思考”,对社会现象要有深入的分析和反思。第四个是“开掘”,对生活素材要有理性的扬弃和提升。第五个是“回答”,对时代课题提出创造性的答案。

四、新闻诗的写作步骤

(一)触发点

选择适合用诗歌表达的新闻事件、契机或焦点人物,选材要准,入手要稳。这种选材要有一定社会价值,能够唤起广泛关注度,要适合诗歌这种高度凝练的体裁进行再创造,要具有动态的新闻性和迅疾的时效性,区别于咏史等静态化的诗歌题材。比如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举行之前,笔者写过一首《为迎冬奥会题诗》:

开口吟来韵似河,无须灞雪病驴驮。

春风崇礼花偏好,冬奥题诗梦最多。

唯美蓝图如此画,争辉冰道宛然歌。

掌声虚席待雷动,四海豪情起碧波。

注:崇礼,冬奥村所在地。

描写北京冬奥会的诗词很多,我这首诗,主要的触发点侧重在一个“迎”字上。诗中抒发的是奥运会前的期待心情和精神状态,亦即“掌声虚席待雷动”的感发内容,就使这首诗和其他诗友的作品产生了一点点区别度。

(二)择体及用韵

选择适合新闻材料的体裁和韵部。比如可以采用长篇古风、套曲、长调,也可以采用绝句、律诗、排律等等。慷慨激昂的情绪可以选用一东、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等等宽韵,低回委婉的情绪可以选用五微、十一删、十二文等等窄韵。比如聂绀弩《六二年元旦寄怀慎之香港》:

八千里怅分携后,十一年惊转盼间。

已惯阳春歌白雪,偶因夏梦到青山。

天涯旧侣推君健,城旦余生感我顽。

渺渺愁予波万顷,恨无好句度边关。

元旦佳节却又百感交集,诗人选择了以沉郁见长的七律形式,并特别选定了删韵,更寄予低眉徘徊的一层特别感慨和深幽寓意。

(三)选材

选择新闻事件的入手角度。题材可以是万众瞩目的大题目,也可以是触动心扉的小事件。无论大小,都要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角度。即使是大事件,也要从具体的小切口进入。新闻材料要能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要打动自己。有的诗人喜欢选择时事、节庆、纪念日等等契机写作,此时如果不追求个性化的角度,就容易千人一面,千诗一腔。而如果紧扣新闻又别出机杼,大背景下的个性吟唱也就特别容易出彩。比如在纪念1997 年香港回归时,老诗人贺苏写了一首五绝《香港回归口号》:

七月珠还日,百年雪耻时。

老夫今有幸,不写示儿诗。

前两句用精巧的对偶交代写作缘起,后两句用平易的语言畅叙个人切身感受。正因为有了后两句的炽热心声,这首诗才与众多同类题材作品区分开来,同时也让人忽略了第二句的孤平。

再比如星汉先生的《水调歌头·丙申中秋现场观看天宫二号升空》:

碧落湛如洗,又挂一轮圆。东风城外空静,万象却无眠。总控部中传令,观礼台前凝目,快意满胸填。雷火霎时起,呼啸向高天。别遥岑,穿银汉,对婵娟。探寻宇宙原委,何惜自身燃。解答屈平疑问,领略稼轩词句,我有发言权。来日倘相遇,岂肯让先贤。

诗人上阕用诗意语言描述天宫二号升空,境界宏阔,气象豪迈,下阕则借鉴宋人刘过笔法,邀请屈原和辛弃疾出场,同时以亲历者的身份自豪地说“我有发言权”。妙在从大处着眼,小处收笔,留下自己的一份新鲜笔墨。

(四)构思方式

一方面,新闻诗一般要交代新闻背景,或者引述新闻由头。概括性要强,要简明扼要。作品要从立意出发,找准情感爆发的关键点。比如熊东遨先生的《天宫一号升空》:

驭电驱雷一箭风,环球仰首看飞龙。

五千年史添新页,大写中华到太空。

前两句用形象的语言交代了天宫一号发射的场景及其影响。前两句的描述准确简洁,后两句的感发和赞叹也才能有所依凭,言出有据,兴发有因,从而才能做到恰当和直接。

另外,新闻背景也可以不用诗句一一陈说,而可以采用小序或尾注的形式进行“诗外音”式的特别交代。比如段维先生这首词就用了加上尾注的形式:

金缕曲·闻章开沅先生坚辞终身教授

闻讯肠千结。望山川、媚红浪翠,独擎高节。利锁名缰人若鹜,扑火飞蛾未歇。今至古、伤心一辙。君向子陵滩上觅,被羊裘谁钓寒江雪?临渊处,口飞屑。史家慧眼通天阙。莫奢谈、未酬夙抱,可怜余热。自古功成知何往?不独子房辞折。吟不断、沧浪千叠。为问先生辞再四,况尚能饱饭犹能猎?应窃笑,唾壶缺。

注:现年八十八岁的章先生从2011 年起,三年曾四次请辞终身教授。(编者注:章开沅先生已于2021年5月28日逝世。)

这篇作品赞美了章先生的淡泊情怀,更嘲讽和反衬了争名趋利之徒的丑陋,耐品耐读,颇有思想含量。最后的尾注,则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新闻诗的构思过程中,要像审题一样分析新闻话题的“题眼”,确定写作的重心和着力点,然后紧紧围绕这个重心来组织文字,构思成篇,不能离题万里,自说自话。比如钟振振先生的《鹧鸪天·今日中国》:

十级风掀百丈涛。泰山一笑对喧嚣。舰巡岛链西沙远,网覆寰球北斗高。天可路,海能桥。动车掣电走惊飙。中华速度今何似?奔月船飞箭在霄!

这首作品的题眼在“今日”二字,所以诗人没有泛泛铺陈悠久历史和美丽山水,而是抓住今日的中国形象进行了重彩描绘。大题目写出新感觉,俗题目写出了雅效应,非常难得。

新闻诗构思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注意按照新闻材料的差异性来引申自己的评述或者抒发自己的情感。要做到全面理解新闻的发展脉络,准确把握事件的前后走向,进行深刻地开掘和提炼,展现出新鲜独到的恰切见解,表达出真挚深恳的内心情怀。尤其要注意分析事件的行为逻辑或者时间节点的社会心理背景,把笔墨深入引向新的创作蹊径。比如徐绪明的这首《鹧鸪天·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感怀》:

合是梅花清秀姿,生来不怕雪霜欺。一从亮相南湖后,九十年来放愈奇。勤管理,莫松弛,务防虫蛀干和枝。植根大地春长驻,花俏花香无尽时。

这篇作品在中华诗词学会一次评奖中荣获一等奖,我印象很深。中共九十华诞这样宏大的时代事件,题材把握上本来就有一定的难度。而要浓缩在一首短短的《鹧鸪天》中进行表达,其难度就更大了。作者选择了从比喻的角度入手,用诗性思维进行了深度考量,同时也不是一味空洞赞美,而是严肃提出了“勤管理,莫松弛,务防虫蛀干和枝”的冷静忠告。全词构思巧妙,主题深刻,表达得也得体适度。

(五)行文三要

落笔要果断,行文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以下三点:

(1)敏锐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

以敏锐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洞察新闻的由来及其走向。新闻诗的新闻背景来自公共传媒,往往场面大、受众多、传播广。在这样的公共背景下要写出有个性而不雷同的作品,特别不容易。如果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就容易口号化、概念化,落入肤浅和直白的窠臼。所以诗人就要调动丰富的人生经验,用个性化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新闻背景,从中搜索上等写作原料,获取新鲜的给人启迪的艺术感受。袁枚说:“以出新意、去陈言为第一着”,也即是说,诗人的观点要写深写透,有新鲜度和说服力。请看:

新世纪漫笔

杨逸明

龙腾万象满新天,遥听羲和响快鞭。

盼此曙光须几代,问今明月是何年。

地球渐小难承重,人类虽尊莫擅权。

我且不吟歌德句,春来先赋杞忧篇。

1999 年1 月14 日,诗人写下这首关于新世纪的诗。众多内容,诗人只选择表达一份忧患意识,并提醒人类保护地球,重视生态。这一切入点就有个人的思考角度和新鲜提炼,引人深思。

(2)选取典型性的意象和场景

一首作品只涉及一个新闻事由或只涉及一位焦点人物。新闻材料会带来各种信息,诗人要有能力通过科学的分析,从中挑选出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具体地阐发和引申,力求减少头绪,清晰脉络,出奇制胜。请看:

看电视版《西游记》

杨逸明

青狮白象各兴灾,惹得高僧斗几回。

谁料人间添魍魉,竟从菩萨脚边来。

这首诗其实是针对官场裙带关系的新闻背景有感而发,但是却以批评菩萨的角度来切入主题,联想奇特精深,绵里藏针。

再请看:

农民夜校

李太安

新月含羞柳上藏,农民技校夜辉煌。

阿娇卖菜归来晚,一嘴馒头进课堂。

这首诗最后一句确实是一个奇句,奇就奇在紧紧抓住了“一嘴馒头”的细节,突出了农民辛苦紧凑的生活节奏,更突出了他们渴求知识的迫切心情。诗人从大家常见的生活场景中找到了最具特征和表现力的特写镜头,进行了自然亲切的生动展示。

(3)旗帜鲜明,落笔果断,褒贬明确,直取中军

《白石道人诗说》提出:“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这也是新闻诗创作的艺术规律。诗歌要直接进入事件的中心环节,不能东拉西扯、拖泥带水,含混不清。请看:

水调歌头·加勒万河谷官兵

彭 莫

张臂即为界,千敌自相迎。青春怒放无悔,血肉筑长城。但说家中无恙,只问吾儿勇否,慈母泪光凝。浩浩忠魂在,依旧镇边庭。百年志,沧海变,睡狮醒。复兴之路,大国砥砺向前行。看我山河壮阔,盛世如君所愿,肃立告英灵。今夜昆仑雪,遥映万家灯。

这实际是新闻诗中一首独特的叙事诗。诗人紧紧围绕中心事件的脉络层层推进,写得非常感人。

(六)推敲和修改

新闻触动诗人往往比较强烈,新闻诗的写作速度也往往比较快。除了时效性特别强的题材之外,建议稍放一下,隔一段时间再推敲,往往会有特别的修改收获。经常遇到一些作品初稿略有参差,经过修改之后不仅词句上更稳妥,意境也更为宏阔,诗味也更浓郁、更深沉了。

2018年5月3日,我托诗人宋彩霞老师向星汉先生约写一篇《朝鲜停战协定65 周年感赋》,星汉先生的初稿是这样的:

大江南北扫残云,未洗征衣出国门。

鸭绿江宽浇炮火,上甘岭硬壮乾坤。

霸权春梦时时破,正义军威代代存。

留得一条三八线,好教烈士系英魂。

星汉老师把握时代风云的洞察力,值得点赞。读完这首诗后,我也提了一点小建议并请彩霞老师转呈星汉老师:1.第二句和最后一句,我感觉力量还弱些。2.“江”字重复了。3.朝鲜停战协定,不仅关涉中朝,也是世界大事。以上几点请彩霞老师转告星汉老师,拜托他费心再酌一酌。很快,星汉老师就发来了修改稿:

朝鲜停战协定65周年感赋

星 汉

九州已是扫残云,旗鼓堂堂出国门。

鸭绿江宽浇战火,上甘岭硬壮乾坤。

霸权春梦时时破,正义军威代代存。

留得一条三八线,长牵碧落慰英魂。

星汉老师回信中谈了自己的创作和修改思路,他说:我首先想到的是,志愿军入朝作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按国防大学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的说法,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数字是36万余人。2014年10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政治部确认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其中尸骨未归者占大多数,包括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先有了尾联,大意是,三八线是抗美援朝胜利的标志,这条“线”应当记住抗美援朝的烈士,就有了用这条“线”来“牵住英魂”“系住英魂”的想法。

我初读星汉老师初稿的“好教烈士系英魂”,知道是用三八线的“线”来双关。不过,还是觉得这个惨烈的场景,可以换个其他的表达方式。后来读到“长牵碧落慰英魂”,还是用“线”的双关语义,用这条线牵起浩浩青天,视角从一条线拓展到一个天下,内涵也从告慰先烈增加了环球安危的意蕴,我是投赞成票的。

不过星汉老师的原稿,也自有他本人的诗家视角。毕竟诗无达诂,谨真实记录下星汉老师的两个稿本供读者对读,也为诗坛存下一个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诗人
新锐诗人
新锐诗人
遇见一名诗人
访谈:和诗人一起进入诗歌的梦
诗人的书画
最帅的诗人
晒娃还要看诗人
愤怒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