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中“互联网+”课程思政的运用探索
2023-12-10李虹
李 虹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教育部对学生学习质量提出了新标准。高校作为我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是目前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课程思政在高校经济法的深入应用,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塑造出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联系外界教育环境,从而构建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高校《经济法》课程简述
《经济法》是我国高校常见的一门课程,是金融、保险、国贸等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主要讲述了市场中的各种关系,如主体关系、监督关系、宏观调控关系等。其中覆盖的内容比较多,覆盖范围比较广泛,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具有较强的学习素养[1]。当前该课程的建设,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利用教材知识内容,解决实践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认识到其中的德育价值,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结合专业课程内容来看,课程思政元素资源丰富,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时,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促使学生实现多方面发展。
二、“互联网+”课程思政的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意义
(一)有利于正确塑造学生价值观
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实现全面改革,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结合我国当前教育内政内容来看,课程思政是落实素质教育内容的必然要求,互联网信息技术则是推动学生理解《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方法。基于该背景,实现课程教学全面改革,一方面能够强化学生的思维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课堂学习了解到《经济法》课程的深层内涵,促使他们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2]。深入实现经济法教学课程改革,通过互联网能让学生了解到专业领域中的职业道德与岗位职责意识,推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内容时,还可以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自觉分辨出社会中的不良信息,做到全面抵制。通过这种教育方式,才能满足高校教育目标,增强学生综合素养。
(二)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
“互联网+”课程思政下的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是我国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未来趋势。通过这种教育理念,既可以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还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给学生建立起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接收到不同的信息,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学生因为自身的社会经验不足,思想认知很容易出现偏差,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经济法中牵扯到的法律内容较多,需要学生培养出正确的三观,才能促使他们在今后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结合最新的教育政策要求,对价值、知识、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阐释,促使高校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教育必要性,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环境,继而推动我国高校经济法教学活动全面改革。
三、“互联网+”课程思政的高校经济法教学问题
(一)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时,虽然积极响应了教育政策,加大了改革力度,也取得了一些改革效果。然而按照当前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师是课程思政改革的主要力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当前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还比较薄弱,多数教师没有解读课程思政的教学意义[3]。在教学期间还在采用之前的教育理念,以学生掌握经济法基础知识内容为主,课程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着较多的缺陷。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不到科学认知,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力度不足。结合《经济法》课程内容来看,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比较广泛,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政课程素养,才能寻找出教材与思政的结合点。然而多数教师难以满足这种教育需求,给教学改革带来较多不利。
(二)教育改革方式有待创新
高校在对《经济法》课程展开思政课程改革时,由于受到外界教学环境的影响,课程体系建设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未能对教师提供明确的教学方向。根据当前教师的教学活动来看,在教学期间,依旧是以灌输式的理论知识讲解,对学生简单介绍教材中蕴含的思想素养。长时间持续这种状态,学生对课程思政做不到正确认知,而且出现厌恶与轻视的心理,对教师开展教育活动带来了较多阻碍。虽然部分教师也应用了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活动改革,但教师只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简单教学,未能发挥出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整个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缺陷[4]。这些是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不足,相关人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思考“互联网+”课程思政背景下,《经济法》课程的改革模式,从而制定出科学的教育方案。
四、“互联网+”课程思政的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一)更新教学体系,营造教学环境
高校想要在当前环境下推动经济法教学改革活动顺利进行,需要管理人员转变教学理念,突出课程思政的教学价值,重新优化人才培训方案。按照我国最新规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解读教材内容,在《经济法》课程中,添加一些有关课程思政的内容,定期开展课堂活动。利用这种教育方式,不仅给教师在教学期间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还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认识到《经济法》课程中的学习目标,改变他们之前的学习认知。高校在重新设计教学体系时,应该结合之前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与思考,认识到“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教学特色,基于本校教学资源,借鉴一些先进的改革方案[5]。这样既可以引起学校其他部门的重视,推动教学改革力度,还可以在校园中形成一种课程思政改革氛围,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改革教育体系时,可以给教师明确《经济法》课程的教学重点,促使教师在教学期间,能够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营造出科学的教学情境。《经济法》课程内容与其他科目不同,该课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且内容覆盖较广,如果教师直接对学生讲述其中的内容,很容易给学生带去较多迷茫。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尽可能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的事物,创设针对性的教育情境,保证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像教师在讲解《经济法》课程时,借助互联网技术,将教材中出现的课程思政资源,以树状图的方式导入,再配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图片。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前认识到《经济法》课程的思政教育重点,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在课堂中与教师加强交流,为今后教学改革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深挖教材资源,创新教学方式
高校推动《经济法》课程改革时,想要提高改革质量,需要提高教师综合素养。按照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他们制定出完整的思想素养培养方案,保证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经济法教学活动中,能够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解读其中含有的课程思政资源,像《反不正当竞争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混淆”行为,让学生理解安稳的市场经济秩序,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教师还可以联系古代思想中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学生普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通过这种挖掘教材资源的方式,可以打造出全新的教学课堂。教师在挖掘教材资源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相关的信息,听知名专家对课程内容的分析。从而塑造出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学生传授较多的课程思政知识内容。
此外,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活动中,还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在教学中探索较多的课程思政元素。高校阶段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不同,这类学生已经具备完整的学习意识,而且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改革期间,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特征,发挥出互联网技术的教学优势[6]。像教师对学生讲述到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的知识内容时,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软件,构建出线上线下的学习方式。利用“雨课堂”“慕课”“学习通”等多种软件,给学生传输《公司法》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像公司的营利性,从公司责任引出个体的社会责任等。之后教师可将《公司法》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给学生提供不同的音频,让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然后在课堂学习中,将其中的学习成果同其他人分享。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开展教学活动。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经济法》课程思政的理解,建立新型教学课堂。
(三)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活动
想要推动高校经济法教学有效改革,需要认识到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但需要学生具备知识素养,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做到知识内容有效迁移。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按照教材中给出的知识内容,积极设计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到《经济法》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具体体现。课程思政教育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如果只是通过理论讲解,很容易让学生形成一种迷茫的学习心理,无法将知识内容与教材做到全面结合。针对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像教师对学生讲述到有关“合同的解释”的内容时,可以给学生布置社会实践题目“还欠款8000 元”应该如何解释,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利用互联网技术方法,寻找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制作实践活动报告,利用PPT的形式,在课堂中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借助这种方式,既可以拓展当前教学改革渠道,还可以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在课程思政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合作期间,推动经济法教学改革顺利进行[7]。此外,高校还可以投入优质教学资源,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到不同的部门进行实习,构建出完整的实践活动方案。从而深化教学改革力度,保证《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四)创新评价体系,完善考核机制
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活动想要顺利进行,并且朝着“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方向发展,需要相关人员优化教学流程,完善当前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思维认知。之前教师主要是采用以成绩评定学生的学习质量,部分学生在学习期间出现了偏差。教师可以改变传统评价体系的方式,将课程思政结果融入其中,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像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方法,在《经济法》课程中,定期对学生设计随堂测验。从学习内容、思想意识、岗位精神等多个角度进行测验,按照学生的测验结果,评估每个学生的思想情况与学习程度,全面掌握教学进度。对其中出现的不足进行完善,科学调整教学工作。
此外,高校还需完善教育考核机制,将《经济法》课程最终考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内容考核,另一部分是含有价值观的经济案例分析,让学生作答。考核可以呈现出多种方式,不再采用传统的试卷与论文形式,能够开发互联网实践环境,模拟现实考核,建立起科学的考查场景,对学生做到动态化监督[8]。通过这些方式,才能提高经济法教学效率,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缺陷。高校还可以改革教师的考核机制,将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效果、形式等,纳入到教师的晋升机制、绩效等多方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学习和理解“互联网+”课程思想下的经济法改革方向。
五、结束语
高校想要推动《经济法》课程教学活动深入改革,需要认识到“互联网+”课程思政背景的价值,转变之前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措施。分析当前《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了解“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内涵,从而制定出完整的教学体系方案。此外,高校还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创新评价体系,通过这些教育举措,才能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实现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