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与实践

2023-12-10王建红李金聪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3年8期
关键词:文科社会科学实验室

王建红, 李金聪

(华北电力大学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河北保定 071000)

0 引 言

2019 年4 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启动大会召开,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由规划步入实施,与新文科相关的研究逐步拓宽拓深,更需走实走新。2020 年,教育部陆续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20 年工作要点》,均重点提到要支持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以促进研究方法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2021 年,《关于启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中再次明确,需注意形成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标准和管理模式。可见,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已更加凸显,高校文科实验室有望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创新的主阵地,其中文科实验室建设有待重新梳理。

1 理论逻辑:以高校文科实验室作为新文科建设的载体与突破点

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下的学科简称为“文科”,肩负着研究并阐述人类精神世界及各类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的使命,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同撑起科学的“大厦”。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理论对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回应逐渐失谐,亟待深入改革,为此,新文科的提出更加突出科技融入、学科交叉、创新培养等时代特色,并将围绕传统文科研究方式的改进、概念内涵的更新、研究范畴的延展进行革新及重塑。当前新文科建设及其研究尚未成熟,学界多是就某学科的建设不足进行新文科建设思路、原则及实践策略的探讨,未来在深层次、整体性的新文科建设理论探究的同时还需加快开展多维度、系统性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基地和成果诞生的前沿。目前关于实验室的定义通常指自然科学实验室,一般认为是为了检验某个科学理论或假说而进行尝试性操作的场所,或是从事科研与教学活动的场所。高校实验室具有独特的教育属性和实践活力,可作为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的重要支点,且高校文科实验室能够有效承载起文科教育目的、任务、内容等重要因素,充分链接起教育的主客体,具有明显载体功能,可以将其定位成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有效载体[1];新文科建设可将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和突破点之一,可以通过文科实验室的知识生产模式、团队组织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承载和牵引文科领域的知识体系、交叉协同以及育人机制的创新。

1.1 实验室知识生产模式助力文科知识体系创新

科学实验是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但这种“实验室知识生产模式”主要产生并实行于自然科学中,人文社会科学中长期沿用的知识生产模式主要为个体“理论思辨”文献批判与累积的创新模式。至19 世纪70 年代开始,心理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才陆续引入实验室建设,并在各自学科的知识生产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随着人类经济社会交往日益频繁,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新的社会问题的内在矛盾构成趋向多元化、复杂化,传统的相对独立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难以满足解决人类社会新问题的需要,人文社会科学迫切需要学习自然科学的实验室知识生产模式,以便快速高效地对新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应对策略。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在实验室空间下尝试解决具有社会属性的问题这一活动提供了创设实验环境的条件,从而进一步推进了文科实验室的发展。

在新文科背景下,实验室知识生产模式将更加凸显其促进知识体系创新的独特优势,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独特优势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以实验室为主体的学科融合具有便利性。基于多学科支撑的文科实验室建立在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密切联系的基础之上,适合在保持学科传统优势的同时开展学科交叉融合,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整合与升级,孕育新的学科增长点。②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科研创新具有高韧性。在特殊的文科建设环境和科研成本约束下,高校文科实验室具有相对适中的容错机制,实验条件下的学生群体相对不易受到复杂因素干扰,对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性研究的看法也更加新颖,由此能够综合提升知识体系创新的韧度,对后期优化调整更具有优势。

1.2 实验室团队组织模式促进文科交叉协同创新

至今,文科实验室的建设仍然沿用着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划分。在高校文科实验室教学活动中,传统人文学科的实验室教师仅具备基本的教学应用能力,往往缺乏实验设备安装调试、技术流程操作、设备更新维护等综合技术能力,从而缺少跨学科实验技术人员;在高校文科实验室科研活动中,研究对象兼具技术难点、社科伦理等复杂要素,其知识运用介于自然科学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之间,从事此类交叉研究的人员需从相对单一的技术需求转变为遴选全方位的科教融合人员,这些人员在短期内可以通过跨专业招聘或临时的组织协作实现,但要实现实验室的长远稳定发展,则需要打破传统学科的组织壁垒,组建一支以多学科交叉激发文科发展的创新活力团队。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文科实验室的团队组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综合性的多学科协同的文科综合实验交流平台建设,综合性文科交流平台将文理交叉、文科协同的资源进行创新整合与统筹规划,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创新。如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由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7 个文科学院中独立的实验室整合建成,现设有管理综合、企业竞争模拟等36 个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中心,逐步从人文素质教研室、单科分散实验室、实践基地成长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高校文科实验室的团队组织模式能够启发与拓展文科建设中新的研究空间与领域,有助于在适应“基础研究”和“辅助决策”等新时代要求的基础上加快我国文科交叉协同发展的步伐。

1.3 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文科育人机制创新

实验室是“现代大学的心脏”[3],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重要场所。文科实验室建设初期,目的是增强文科专业教学的实践性[4],将开发文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作为主要任务[5],文科实验室已成为文科育人机制创新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与技术高水平发展,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应具有熟练实践操作能力,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经济学理论知识素养,更要求其具备使用模型预测、经济分析等功能软件的实践技能。实验室通过科学实验实践达成育人目标并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文科所需人才的培养创新模式。

在新文科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原有的决策咨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治理、经营管理等功能更加需要拥有综合协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的人才,培养此类高素质人才即是新文科的重要使命之一。当前的高校文科实验室可以借助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实验平台,开设基于案例模拟、虚拟仿真等技术的社会实验、管理实验、金融实验课程和教学项目,来调动学生的体验感,并通过情景营造充分平等地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中国国情、社会问题和经济运行实况建立清晰且客观的认知,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助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实现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入行的跨越。此外,高校文科实验室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应注重提升高校人才应对未来工作中复杂难题的能力,以需求为导向,着力推动文科育人机制创新。

2 实践逻辑:全方位焕新的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路径

1999 年开始,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启动了文科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多以“研究中心”的形式命名,其中经济学和教育学占据了两大发展主流。2006 年起,教育部开始分批次评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开始有文科类实验教学中心入选,但与理工类实验室具有较大差距。在2015 年的100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人文社科类仅有9 个。虽然在理论层面,学界对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已经展开了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的探讨,且已有不少实验室建设经验总结类文献。但整体而言,我国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尚处于“蓄力”阶段,在新文科背景下,文科实验室的建设面临着时代变化、学科发展和理论创新等内外部影响因素,其实践建设也应进行相应的焕新,需要从理念、队伍、基础、成果等4 个实践环节走向新的发展之路。

2.1 加快教育理念焕新

推进文科实验室建设首先需要进行理念上的革新。传统文科建设理念中对文科实验室建设有局限性:除少数“应用型文科”专业需要少量的实验研究和培养学生办公能力等技能外,文科学习就是泡泡图书馆,甚至不需要实践教学,只要拥有一定的场地、师资即可开办文科专业,因此文科建设一般不需要大规模实验室建设。从实践来看,至今文科研究型实验室主要在心理学、金融学等实践性强的社会科学,教学型实验室主要在文秘、社会工作、管理、营销等文科应用专业。这些文科研究型实验室主要进行可控条件下的人类行为观察、软件模型的数据运算和仿真预测,而文科教学型实验室主要开展相关应用软件的实训教学。相对于理工科实验室,这些文科实验室的建设无论场地、软硬件设施,还是实验、管理人员一般都不需要太大的投入。同时,这些实验室也难以像理工科实验室那样能有效解决现实生产中的具体问题,进而引出横向课题、技术成果,从而产生经济利益反哺教学,形成实验室不断发展壮大的良性循环。诸多因素导致人们形成了一种文科实验室不需要大规模、大投入建设的根深蒂固的印象。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以大国关系为主的国际秩序深刻调整,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急剧重塑,这都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变革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传统文科存在的“务虚”有余“致用”不足、“分化”有余“交叉”不足、“传承”有余“创新”不足、“西学”有余“中学”不足等诸多问题,愈发显示出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文科须加强整体的创新与改革,从理念上做出革命性突破。参照理工科的发展历史与现实,需要以实验研究和教学为基础,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要面向真实世界,针对现实社会问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验中探究问题根源、探求解决对策,提升当代文科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对时代问题的能力。

2.2 促进教师队伍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文科实验室教师团队,不再由单一学科的人员组成形式,其教师组成应遵循突出特色、优势互补的原则,综合考虑教师的专业学科背景,且不同层次的学科专业人员参加。同时,进一步拓宽文科实验室的师资来源,吸纳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与专业任课教师一同组成教师队伍。由于文科实验多以人类的复杂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从实验对象的选定、实验环节的设计再到实验结果的分析梳理,都需要教师的经验与指导。为稳定提升实验室整体人才质量,在文科实验室教师团队考核政策制定过程中也应注重以成果为导向的考核制度,在文科实验室交叉研究领域打造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善于创新实干的专业队伍。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科研实力,主动适应时代的新需求、新挑战,起到引领明帜的作用。

2.3 推动通识教育延展

通识教育的加强势在必行。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6]。学生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对于人类知识总体情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7]的了解,扎实的通识知识基础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在选择专业中的自主性,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增强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学术自信与科研效率,提升创新能力和拓宽专业视野。

新文科背景下应当充分重视跨专业教育,以文科实验项目为生长点,结合通识教育,引导人文学者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新文科建设过程中,针对当今时代人文社会领域涌现的新问题,开展实验性探究的科学精神和妥善应对的处置素养的培育。鉴于新问题的复杂性,这就更加需要新文科建设注重通识教育,以开放、全面、科学筛选的原则丰富通识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基础技能。

2.4 推进成果持续产出

任何社会事物的发展程度最终都取决于该事物的社会功能和效果,高校文科实验室的长久发展取决于其能否持续产生出对社会有重要影响的科研和教学成果。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根本动力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用传统的理论研究范式所不能解决,且用非实验室方式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唯有如此才可能形成对文科实验室大规模建设的“硬核”需求。

在当代信息技术赋能下,文科实验室可通过大数据技术全面分析人文社会科学所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高效处理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数据和事物关系,并对一些政策措施的有效性进行模型预演和模拟检验,同时,通过虚拟仿真等技术全面提升文科学生所需要的理论分析、理性研判、有效决策的能力,以及提升办公水平、管理操作技能。高校文科实验室可以“主动承接外部需求,与政策部门、企业等主体进行项目合作,在项目合作中测试与优化研究成果,真正实现研究成果和决策的落地转化应用”[8]。此外,还需根据应用反馈,推动下一阶段的成果产出,实现决策的迭代优化和成果产出的可持续性。这样,文科实验室也就具备了和理工科实验室一样能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和经济文化等生产活动的能力。

3 技术逻辑:围绕“移植”与“复刻”开展文科实验

受新文科建设的激励,当前高校文科实验室的申报、建设呈现出新的热潮。2022 年4 月,中山大学开设了3 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大湾区人文共同体重点实验室”“中观经济学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实验室”“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目前已经开始运行。中国人民大学数据法学实验室、实验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大数据实验室、国际传播大数据智能实验室等一批新文科主题实验室成立,为传统学科转型和新文科建设提供支撑[9]。此外还有腾讯研究院等企业也开始设立人文交叉研究机构,以解决企业面临的由新科技带来的全球性风险挑战。这些研究机构的建设,为其他高校文科实验室的建设提供参考。目前,国内文科实验室建设的技术逻辑大致分为两个类型,①以技术移植为主的文科实验室,其技术核心集中于学科交叉的适配性和广泛性;②以情景复刻为主的文科实验室,其技术核心集中在实验教学的内涵提升和社会复杂问题分析的科学性。

3.1 以“移植”技术为主的文科实验进路

技术移植是指把某个领域已有的技术运用到其他技术领域从而导致新的发明创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技术转移的一种重要形式,按其对象分,可分为实物性技术移植与非实物性技术移植。在运用技术改进的实验室,多见实物性技术移植,即指控制装置、仪器设备、软件工程等实体技术的灵活运用,如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手段,研究信息的数字化传播、数字化媒体运营管理,开展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的数字化等工程;而针对社会治理的实验室,则大部分采用非实物性技术移植,即技术思想、原理等技术技巧和手段的运用,如以计算传播学与智能媒体实验室相结合的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以及以大数据技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的华北电力大学“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通过对新的技术原理解剖,在思想动态、舆论分析、科技伦理等方面开展综合探索。当然,目前也出现了混合型实验室,融合了两种移植类型。而无论何种技术移植类型,一般都包括技术供体、技术受体和移植实施者等基本技术要素。

(1)找准理论契合,平衡技术移植的结构刚性分布。发展经济学认为,结构刚性是一种由于社会经济结构有机联系的缺乏产生一种结构性发展障碍,导致经济发展的阻滞和不连贯性,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10]。高等教育中,因为同一技术对于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重要程度,所以“对于某一组织来说,技术越重要,就意味着技术的结构刚性越强,组织也更需要遵从技术的逻辑和要求”[11]。由此,文科实验的技术移植环节可以理解为,由于某项实验技术在跨领域移植后,无法和现领域的指导理论产生灵活的有机联系,可能导致结构刚性分布过强或过弱,而不同技术移植手段也会呈现不同强弱的结构刚性分布特征。

因此,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先进科学技术的移植应用需要克服一定的平衡结构刚性分布的障碍,并且应当注意先进科学技术作用于文科实验过程的不同层面和不同环节时的技术结构刚性表现。技术结构刚性过强会使得实验结果过于依赖科学技术,随之弱化其文科理论性和说服力;技术结构刚性过弱,则容易使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存疑。文科实验室移植技术应首先找准实验室所属领域的理论构成与实验技术的契合点,以理论契合作为必备前提,既要理论路线匹配技术结构,也要技术设计贴合理论需求,避免技术与理论的结构失衡。

(2)遵循移植原则,缓解实验流程中的“水土不服”。要实施有效的技术移植,首先必须掌握可供移植的技术,不但要以技术供体的存在为前提,还要考虑技术受体的具体情况。文科实验室建设中技术移植和技术市场化应用中的技术转移有类似之处,应主要遵循两条原则:①目的性原则,技术移植的一个基本特征就在于以继承为前提,以创新为目标,只有明确技术移植的目的,才能确定技术受体及其与技术供体之间的关系;②适配性原则,技术供体和技术受体之间的适配性,既是技术移植供体选择的首要条件,也是技术受体接受移植技术的必备基础。但在文科实验室建设的技术移植中,供体技术一般也都是常规技术产品市场中的技术,受文科实验室市场规模的限制,很少有专门针对文科实验室需求开发的针对性技术,这就需要供体方在技术移植中针对实验室的科研和教学需求进行专门开发,或者由受体方对应用的技术进行改造,以避免技术移植后的“水土不服”现象发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交汇,未来技术移植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必然会大大地增强,在规模效应的扩大,水土不服问题有可能从技术基础上得到解决,但技术移植的另一种水土不服问题也需要特别注意,亦即“用科技的新瓶装知识的旧酒”问题。其解决方法是,①需要从源头上避免搞形象工程式的“乱移植”,②则需要受体方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重大历史转折期中出现的时空新变化,在学科内部及时自觉地催化出新问题意识和新知识产出模式,利用好技术设备,加大理论或人才培养的创新力度。

3.2 以“复刻”技术为主的文科实验进路

“复刻技术”“场景复刻”等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常见用词,即通过数字技术、AI技术等,在虚拟世界进行人类行为的效仿、现实场景的再造,以达成无限趋近于真实世界的建设效果。“复刻”的本意是指对木刻书籍进行重新刻印,具有更新与优化的意蕴,此处的“复刻”意在表达文科实验中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交叉应用特征。所谓“复刻”技术有两类,①事物复刻,②情景复刻。事物复刻主要是指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主对某些人、事、物的某些静态和动态样态的复刻。当前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已经能够做到对有限的人或物进行比较全面的数据画像、对某具体事件进行全程记录,以此为基础就可以实现对某些人、事、物的样态还原复刻,从而为文科进行“实验”奠定了对象基础。情景复刻主要是指以虚拟仿真技术为主,对某一情景、场景进行数字化虚拟还原,利用计算机和媒体技术生成可以反映真实情景的虚拟情景,通过人机交互让用户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为基于场景认知的研究和教学提供技术和设施基础。

(1)扩展研究材料和方法,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解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验技术手段缺乏问题。传统的文科之所以坚持以逻辑推论为主的研究范式,主要是受技术手段的限制,因为在传统技术条件下,以研究人类行为为主的文科要么仅是基于抽象思辨、概念推导提出一些假说性理论和命题,要么采取观察、文本描述、规模数据统计和粗粒度记录等方法对不可重复的社会事物展开实证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抽象思维,推理论证出一些理论观点和体系框架。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技术手段已经具备解决上述人文社科研究难题的能力,可以通过比较全面准确地还原复刻真实世界中的人、事、物,从而可以实现传统技术下不可重复的事物再现或复盘。

传统文科人才培养中较少强调科学性,以情景复刻的文科实验为基础可以提升文科科学性教育的水平。除去对复杂的人文领域问题的研究性探究,以复刻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事物材料为内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本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扩充更丰富的实验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在加深学生对文科理论体系理解的同时,也必将提升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驱动的当代社会发展及其新问题产生更加深刻认识,锻炼文科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增强他们对当代复杂的工作生活境遇的应对能力。

(2)提升情景复刻规范化,避免理想化实验误区。情景复刻类文科实验室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主要是对实践课程体系里无法在现实环境中实现的内容进行仿真模拟教学,并开展以“现实问题—仿真模拟—解决问题”为流程的科研实验。与技术移植类的交叉合作模式不同,情景复刻类实验更适合小跨度实验内容的研究,对于实验室主体的学科实力要求更高,只有学科的人财物实力和科研能力足够强,才能开展虚拟仿真工程并全面深入地科研探索。

虚拟仿真实验室产出的研究成果与结论多来自相对理想的仿真环境,虽然可以缩短假设和检验之间的流程,便于理论创新和理论验证,但不免导致结论中的现实因素缺失。未来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的科学研究需要突破更多障碍。首先虚拟仿真实验要做到对研究问题的拆解,以划分出清晰的有效的问题边界,否则会存在虚拟仿真问题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的问题。其次,在通过虚拟仿真的复杂系统实验,并通过研究分析而得出实验结论之后,还要面临回归到真实现实的适应性问题,还需要进行多维度的验证。这就要求高校文科实验室的研究必须扎根到真实需求中,缜密设计复杂社会问题研究的实验环节,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衔接现实因素,避免走向理想化条件之下的实验误区。

从实践来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力图将以文献史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统史学和以影像史料为核心、以影像技术实验为路径的影像实验相结合,将影像技术理念贯穿到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2]。武汉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建设法学实验教学云平台为切入点,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型知识,让学生亲身体验从直觉主义刑法观到专业判断的改进过程,加深学生对法学理论的理解。[13]南开大学文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了“VR 体验与全景视频创作”文科实验课程,线上资源建设过程中强调资源类型多样化、资源形态形象化、课程导入趣味化、课程内容精炼化。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剖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关系,依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结合自然资源管理现实需求和专业教学的规律和学生培养目标,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进行重构设计。这些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值得未来的新文科实验室建设大力借鉴。

4 措施与成效:以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为例

在文科实验室的多元化建设背景下,为了突破文科自身困境,实施“文理振兴战略”,发挥学校理工科技术优势,坚持文理、文工交叉创新思路,于2018 年成立了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实验室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面向管、法、语、社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开展交叉融合,以技术交叉应用创新、培养交叉复合人才为重点,持续焕新理念、优化队伍、延展教育、产出成果,探索实施技术“移植”和情景“复刻”两大技术进路,切实提升实验室的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开创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新文科实验室发展道路。

4.1 多学科交叉融合,高效共促资源整合

实验室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坚持技术和理论双驱动,联合了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研究力量,并与多个国际知名院校的大数据研究团队紧密交流,集合各方优势科研资源和力量开展项目合作。实验室作为发起单位,已连续主办、协办5 届“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发起成立“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联盟”,在此基础上逐渐凝聚形成了一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队伍。

4.2 技术交叉应用创新,高频优化研究进路

实验室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国家和社会理论热点动向,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前沿问题,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中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路进行探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的交叉研究实验和技术应用实验。实验室不断将大数据技术与调研方法、文本分析、行为分析等研究模块相融合,克服了大规模文本阅读与分析障碍,突破多项大数据技术与理论研究的“交叉难点”,至今已累计完成各种学科交叉研究实验40 多项。实验室现已拥有大数据经典文献挖掘、大数据教学评价测度等多项实操技术,且逐步凝练了以大数据技术推动新时代意识形态研究、思政育人、学科建设、教育评价、智库服务、话语传播等六大创新研究。

4.3 培养交叉复合人才,高质提升科研实力

实验室始终把人才队伍培养放在首位,紧抓师生双向大数据技能提升,努力提高实验室成员的大数据技能核心竞争力和交叉研究综合素养,通过多样化课程设计、陪伴式教学引导、全方位实践引领、立体化学术训练、多靶向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研究队伍的科研实力。实验室重视团队与科研生态建设,形成了每周学术例会制度,至今,已累计召开学术讨论会144 次。人才队伍质量决定科研质量,近年来,团队成员共出版专著、教材10 余部;发表论文260 余篇,其中CSSCI检索论文近50 篇,核心期刊论文70 余篇;主持参与各类课题50 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 项,省部级课题20 余项,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

猜你喜欢

文科社会科学实验室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