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2023-12-10林春梅

名师在线 2023年30期
关键词:双减教师应教学内容

文/林春梅

作为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历史在学生认知世界、认知国家历史、形成正确三观、形成完整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育部提出“双减”政策之后,初中历史教师也在积极围绕“双减”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革新,从而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作者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对“双减”背景下的相关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一、初中历史“双减”背景分析

简单来说,“双减”就是做减法,主要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项政策的落地,大大缓解了学生的课后作业压力,使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1]。

“双减”政策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调整教学内容及课后作业结构,优化作业类型,达到既减轻作业数量又巩固学习成效的目的。教师应合理设计作业内容,丰富作业形式,革新作业结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在“双减”背景下,调整作业结构与作业内容,有利于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2]。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聚焦效率提升,优化教学方法

立足真实学情,有所侧重地优化教学方法,是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正确思路。在“双减”背景下,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应遵循科学施教原则,以学情调研明确教学方法优化方向,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均衡发展为优化目标,精研、精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并将其融入历史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形成契合历史学科特点的教学新模式。

1.研究现有方法,进行系统分析

“双减”的实质就是在把控教学总体规模的前提下,稳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确保学生在学习负担持续降低的同时,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为达成“双减”的预期目标,教师首先要对既有的教学理念、教学实践展开批判性思辨,全面、客观地分析现阶段教学方法的优势和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查阅大量的资料并进行大量的实践,验证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以及可取之处,最终形成最适合当前教学需求的教学方法。

2.融合教学情境,有效选择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备课环节,教师应先分析核心内容,并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以“秦统一中国”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先明确核心教学内容,特别是明确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本身是一个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也就是“一分为二”的思想,对秦始皇的功过进行客观评价,之后让学生评价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3]。

3.运用多元理论,整合多种方法

多元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规划和教学实践中,摒弃对单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教条式运用,通过对多种教学方法的分析比较,结合具体历史课程特点,组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高效率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要联系多元理论,统筹兼顾,将历史案例与教学情境相结合,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以“三国鼎立”这一课为例,教师可先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少学生课业压力。教师可先采用理论教学法,将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进行概括式介绍,然后在互动式的师生交流中让学生明确“三国”是哪三国。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采用合作探究与问题导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在特定问题的指引下,对构筑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进行循序渐进的探讨。最后,教师可应用项目教学,引导学生以归纳反思课程内容为主题项目,进行具有复习性质的研究学习活动,以巩固课程学习成果。在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下,课后作业量减少,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比较好。

(二)结合工具开发,优化展现方式

1.围绕教学实际,开发现有工具

兼具高效率、趣味性的历史课堂,应以学生学科素养培养为核心,合理地设置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研究,通过多媒体的应用,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集中体现在资料收集范围的广域性、收集手段的多样性以及信息呈现方式的立体性三个方面。资源收集就是教师依托互利网平台,收集教学需要的资料,包括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支持,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力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以“辉煌的隋唐文化”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整合教学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上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开发微课价值,凸显教学趣味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微视频课程,大大提升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也能够顺应“双减”政策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的各种要求。微课短小精悍、主题突出。教师利用微课从教学主题切入,能够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微课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初中历史教师要对微课功能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和价值,更好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和效率。

例如,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登录网络平台收集相关教学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制作微课,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可以对新知识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在课堂上,教师结合学生课前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针对典型历史场景、文化元素进行集中解析,深化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知层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3.开发智慧工具,实现智慧教学

智慧化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智慧化教学的实现,需要初中历史教师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并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为学生创设智能交互的学习场景。在实际教学中,为精准响应“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搭建网络平台,联合手机终端,形成互动式、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智慧化的教学工具,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生动性,帮助学生深度思考,提升学习效率,从而减少作业量,落实“双减”政策要求。

例如,在“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新运用网络工具,为学生打造新颖的智慧课堂。教师收集相关图文、视频素材,制作成微课视频,通过教师终端将微课视频发送给学生。学生通过平板进行学习,可以线上学习,也可以线下学习,利用平板回答问题,与教师以及其他学生在线上互动。教师分析终端提供的数据,发现自身教学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调整,提升教学实效。

(三)设置有效活动,推动学生探索

1.结合教学内容,有效选择主题

为了真正落实“双减”政策,初中历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有趣味性的学习主题,定期为学生构建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自身具体学情、个性化学习诉求出发,选择最具学习价值的主题。学生选择主题之后,再选择自己的小组成员,自主开展主题活动。这样的方式能够提升活动的趣味性、探究性,达到提高作业有效性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先对课本内容进行研究,结合课本内容确定活动主题,结合主题引导学生选择探究方向。在确定探究方向之后,教师为学生指出一些更具体、更细化的研究方向,如“展现宋代社会风貌的信息搜集与事物鉴赏”“同为统一王朝,宋代与秦汉隋唐的区别”等,让学生有方向地进行深入探究,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

2.生成合理点评,促进学生反思

教学评价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必要环节之一,初中历史教师应以“双减”政策基本要求为依据,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和创新。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评价可以小组评价为主、个人评价为辅,尽量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教师要尽量使用正面激励性评价,从而达到更好的评价效果。

(四)优化作业设计,落实减负提质

为了实现“减负增效”,教师应积极对课后作业进行优化,从如下两个角度着手,减少学生作业量,保障学生学习质量。

SiO2在碳酸盐岩中含量一般为3%左右,而在红粘土中的含量却高达50%,成为主要元素。Al2O3和Fe2O3在基岩中含量非常少,但在红粘土中含量分别为25%左右和10%左右。SiO2、Al2O3和Fe2O3在红粘土剖面中从上到下表现为由多到少的变化特点,这说明在碳酸盐岩风化成土的作用过程中三者是富集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SiO2,不但不同于其他红土形成过程中的脱硅作用,而且总体上表现为聚硅作用。

1.研究现有作业,删减低效内容

首先,教师要在原有作业的基础上,对作业内容进行一定的精简,突出主题,以达到提高学生作业效率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进行作业设计。

例如,在进行“明朝的统治”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对课后作业进行精简设计,及时删除重复性、机械性的部分,提炼出最具价值的课后作业。教师可以利用智慧平台了解学生作业完成的时间、准确率等,对作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以获得最佳的作业结构和作业内容。

2.回应提质要求,创新作业类型

例如,在进行“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基于“双减”背景,结合教学内容对作业类型进行丰富,除了要布置理论知识类作业,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实践。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下积极收集与本课相关的素材,可以是图片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自主制作的视听短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收集,从而切实提高作业质量和有效性。

3.布置分层作业,满足个体需求

“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是“双减”政策中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下,历史教师应以学生个体的需求为导向,结合教学中的实际内容,布置层次分明的课后作业,使先天资质、历史素养截然不同的各层次学生,都能获得及时且有针对性的课后指导,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强学习信念,弥补知识不足。学生不仅能够通过作业练习有效巩固学习效果,还能有效缓解对学科学习的抵触心理。

例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设置三层课后作业:第一层为“达标练习”,即针对教材中的内容设置填空、选择等的作业;第二层为“基础训练”,在第一层作业中选取部分内容,并引入主观性较强的论述题,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回答问题;第三层为“拔高训练”,即要求学生从拓展角度出发,论述“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锻炼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依据历史知识储备探索角度多元、论点明确的答案。不同学情的学生均能获得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摆脱无意义的训练,从而实现“减负增效”。

三、结束语

在“双减”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需要向着更高质量发展。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号召,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从教学方法、课后作业等多个角度切入,优化学习内容,提升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历史素养以及优化历史教学的目的。

猜你喜欢

双减教师应教学内容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