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探析

2023-12-10刘银银郭守靖

运动精品 2023年6期
关键词:城镇化小镇特色

刘银银 郭守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探析

刘银银 郭守靖

(浙江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存在着过度依赖旅游业、同质化现象严重、评价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宜产与宜居共生融合之间出现偏差以及复合型人才匮乏等困境。基于此,要因地制宜,打造核心特色体育产业、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构建评价体系、补齐宜居短板、重视人才培养。

新型城镇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路径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一种创新模式,与大中城市和乡村地区相比,小城镇是一个过渡性的聚落形态,它自身处于持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经济上有很大的潜力,但是由于规模的限制,它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传统城镇化走的是一条城市吞并农村的发展之路,由于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大量的农村人口都到城市中去工作,农村的土地和自然资源都被城市所吸取,这不仅没有解决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还使农村的衰败现象更加严重[1]。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快特色镇的发展,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与特色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2]。

1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关系

1.1 新型城镇化赋予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政策红利

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不断转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非物质的精神和心理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健身、休闲的体育旅游越来越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同时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创建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非常必要的。2016年2月,《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土地、财政、投资等政策,以“人”为中心,把小城镇的发展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特色小镇的迅速发展[2]。2018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乡村特色资源的保护,并将其融入到新型城镇化中去,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特色和魅力的特色小城镇,从而改善城乡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3]。一系列文件的发布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全国各地纷纷整合当地的特色、自然环境、文化内涵以及体育文化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投资建设。目前,全国各地都有以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健身、康养为特色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这不仅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同时还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1.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新动能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多位于乡镇及部分城市附近,其优质资源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提供了场地、设施、景观等,因此可将其视为城市与乡村的纽带[4]。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将推动社会发展和人们正常生活所需作为出发点而建立起来的,集运动休闲、经济发展、人文内涵于一体的多种功能叠加的空间区域和发展平台[5],可以使人们感受原生态的魅力以及给人一种舒适怡人的感觉。大部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在城市的边缘,并具有浓厚的体育特色以及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地带动消费群体,进而促进更多的人就业以及带动一部分人创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为就业者和创业者提供了更好地发展平台,也给乡村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有利于实现城乡资源的均衡分配。在经济新常态化发展背景下,我们可以将体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看作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种新形式,其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平衡城乡资源、推广地域文化等具有显著作用。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

2.1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现状

2.1.1 数量激增

当前,全国各地在大力发展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全国范围内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2014年,我国体育小镇的建设才刚刚开始,全国只有21个;在2015年,建设了47个;到2016年,我国体育小镇的数量增加到81个。在2017年,我国的体育小镇已经超过了100个,达到了150个[6]。目前,初步统计知悉,全国各地已合计创建将近400个省市区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2.1.2 地域分布逐渐向全国扩展

虽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最早发端于江浙等东部沿海地区,但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华东、西南、华北等拥有独特的体育资源的地区,也成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后起之秀,安徽、河北、四川、河南、辽宁,这些地方都已经建立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并且在最近两年呈现出逐步增加的态势。

2.1.3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类型日益多元化

从消费人群和行业角度来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主要有四种:一是以生产和制造体育用品为主的产业型体育小镇,比如浙江湖州莫干山的“裸心”体育小镇,其重点是通过发展体育产业来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二是以旅游和度假为主的休闲型体育小镇,这类小镇受众面广,需要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体育消费需求,如绍兴柯桥酷玩小镇,让大众在享受轻松酷玩的同时又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心理。三是以中老年人、以亚健康人群为主体的康养型体育小镇,如奥修国际净心村。四是以某个体育赛事为核心,举办各类等级赛事为基础的赛事型体育小镇,如莱茵国际足球小镇就是通过作为我国女子足球超级联赛的举办地而提升自己的名气。

2.1.4 社会多方主体的广泛参与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作为一个多功能叠加的发展平台,需要各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合作。它不仅需要各系统要素的共建,也需要各参与主体对资源的共享,政府在目标确定和政策导向上要做好顶层设计,并在基础建设、环境供给上为小镇的建设提供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企业作为行业主体以创新、共赢为导向建立资源互惠互利、共创共享的竞争合作机制;创业者以及高端人才一方面构建着体育小镇文化,另一方面又受到体育小镇本身文化的影响;本地居民受惠于体育小镇的发展,同时也积极参与体育小镇建设。

2.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面临的困境

2.2.1 过度依赖旅游产业

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对政策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而且越是到基层,这种偏差就会越来越大。在没有了解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内涵和发展理念的前提下,盲目地跟风,把旅游业当成小镇发展的主业,从而使得体育产业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的主导地位变得不明确。如四川省峨眉山黄湾武术文化小镇,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将武术特色完全融入其中,缺乏与武术相关的特色项目。虽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业,但过分地夸大旅游业的作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则与一般的旅游景区无甚差别。

2.2.2 忽视差异定位,小镇同质化现象严重

当体育要素融入到特色小镇中后,许多小镇竞相创建,却常常忽略了其中最为重要的“特色”。很多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进行规划的时候,没有对当地的特色产业、物质资源、区位条件、文化遗存等进行深入的挖掘,也没有考虑到小镇的经济水平和发展规律,只是一味地跟风,将一个项目作为自己的主要特色,简单的模仿和照搬,而忽视了地方的特色,也没有考虑到是否有能力将这一项目建设、运营好,没有考虑当地的群众基础。这就导致了一种现象,那就是千镇一面。

2.2.3 体育小镇测评、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

评估与考核机制是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一个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体育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当前,全国各地在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考核评价中,普遍存在着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一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权威性的、完备的、定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对特色小镇的统计工作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制度;三是一些评价指标的设置不够科学,导致实施难度较大。

2.2.4 宜居与宜业共生融合之间出现了偏差

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城镇化,它的根本目的是给人们创造一个更舒适、更宜居的生活环境[7]。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应将人的发展作为其核心,使体育既可以造福民生,又可以促进产城融合,使小镇既可以聚人,也可以将人留下来。但是,当前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往往是以工业为主,或以中城镇为主,不能同时满足“宜居”与“宜业”的需要。有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没有足够长远的规划,只追求眼前短期的经济效益,还会出现产城分离、环境恶化等现象,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能真正推动产业升级。

2.2.5 复合型人才匮乏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一项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系统工程,它对专业人才有很高的要求,而且需求很大,因此,小镇的发展必须要有很多与之相关的复合型人才[8]。当前,专业人才的集聚不多、中小型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问题在小镇中普遍存在,即小镇的“造血功能”不足。从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和部分海归更愿意选择一、二线城市,因为那里有着更多的发展和提高的空间,而大多数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都在三四线城市,还有一些在县镇的附近,所以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很难吸引到人才。在建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过程中,相关人才匮乏,无法满足小镇建设的基本需要,这也是导致小镇发展速度缓慢、成效不佳的重要原因。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路径

3.1 因地制宜,打造核心特色产业

我国有超过两万个乡镇,每个乡镇的地理位置、文化内涵、经济环境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创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而要结合地方特点,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理念[9]。每个地区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都应当结合当地的特色以及风土人情设计出最符合当地环境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运营方案,并与各界人士进行沟通与交流。在项目的选择上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看别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项目好就盲目地套用在自己的项目中,做到一镇一面。

3.2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要使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必须深入挖掘其所在区域的文化内涵。“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10],每个小镇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有以“文化”为“灵魂”,将“文化”贯穿于小镇“产”“城”“人”的全过程,才能在成千上万的小镇中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彰显出自己的特色。河南焦作市素有“太极圣地”之称的赵堡镇,全村80%以上的人口都会练太极拳,至今仍有“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的说法。赵堡镇以太极拳为依托,建成“太极拳祠堂”“太极文化园”“中国太极拳博物馆”等,不仅提高了赵堡镇的知名度,还提高了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更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3.3 构建评价体系,引导小镇建设

对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需要对现有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定期测评和评估督导机制进行完善,强化对特色小镇的动态监控和协调指导,尽早创建出一批示范性的城镇样板。一方面,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的优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进行经验总结和提炼,归纳出它们的共性,并将归纳指标纳入到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测评指标中;另一方面,建议以城镇的历史文化、区位条件、自然资源为基础,加强对城镇的产业、文化等特色的考核,并以每个体育小镇的差异性为依据,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同时,要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坚持评价与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实行评价意见反馈制度

3.4 补齐生态宜居短板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0]。”未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应该更加重视生态宜居功能的提升,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人才成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根本支撑,力求“产、城、人、文”并重发展,保障小镇的宜居品质,尽管产业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核心,但不能就此就忽视生活、生态功能的完善,不能因为利益就忽略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在建设过程中,要时刻践行共享理念,让民众参与到小镇建设中来,充分发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社会效益,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使小镇以及周边的居民可以不断地获得幸福感、满足感。

3.5 重视人才培养

首先,对国内外优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明确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概念、发展理念等,科学地判断出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并与高校进行合作,高校根据运动休闲小镇所需要的人才类型进行专门性的培养,从而得到相关的专业性人才[12]。安徽省黄山市的太平湖运动休闲小镇就是与当地的黄山学院进行合作,为共同培养专门性人才。其次,加强对现有的从业人员的再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以及服务水平,同时,要不断完善培育、管理、奖励机制。

4 结语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导向,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又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两者互为补充,并行不悖。这样既能提高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频次,也能提高居民生活环境的质量,还能极大地推动与体育有关的行业的发展,给当地的居民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当前,我们应该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正视存在的问题,紧紧抓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契机,积极推进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与建设。

[1]史云贵.当前我国特色小镇的功能与路径创新[J].国家治理,2017,4(14):18-27.

[2]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16-02/06/content_5039979.htm,2016-02-06.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926/c1001-30315263-2.htm,2018-09-26.

[4]李乐虎,高奎亭,黄晓丽.文化自觉视角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19(9):70-74+117.

[5]梁小军.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中国商业出版社,2021.

[6]陈刚,杨国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纲要[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7

[7]陈明星,叶超,陆大道,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与建构[J].地理学报,2019,74(4):633-647.

[8]张泽君,张建华,张健.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热”背后的冷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9,20(1):77-82.

[9]杨恺然,张凤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三重”耦合动力机制及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23(7):78-84.

[10]王松,张凤彪,崔佳琦.传统体育文化融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19(5):79-83.

[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12]吴玮,潘伟梁,诸葛晓荣,等.促进特色小镇人才跨越式发展[J].决策咨询,2016,27(5):80-85.

An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ports Leisure Tow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LIU Yinyin, etal.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0, Zhejiang, China)

刘银银(1998—),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郭守靖(1967—),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城镇化小镇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