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素养为抓手积极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12-10河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养心理

■河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陈 珅

■河南大学 李永鑫

近年来,“心理健康素养” 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热词。 国家出台的诸多政策文件, 都对心理健康素养提出了具体要求。 例如,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 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中, 设定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到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教育部在2021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将“加强源头管理,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放在了首要位置;2023年,教育部等17 个部门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 (2023-2025年)》(下文简称《专项行动计划》),再次强调要“改进与加强新时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其心理健康素养”。

需要注意的是,何为心理健康素养,素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何作用, 以及如何通过素养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明晰。因此,本文简要介绍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内涵, 论述其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并详细阐述以素养为抓手, 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行路径。

一、素养是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抓手

心理健康素养 (Mental Health Literacy) 最初由澳大利亚学者Jorm 等人提出,是指“帮助人们辨别、管理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知识和信念”,其内涵包括识别特殊疾病的能力、知道如何获取心理健康信息、关于风险因素和致病因素的知识、 自我治疗的知识、获得专业帮助的知识、促进识别心理疾病和寻求帮助的态度等六个方面。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 研究者不断修改与完善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 将更丰富的内容纳入其概念框架,例如:心理健康促进方面的内容、心理疾病污名、求助效能感等。

虽然不同研究者提出的概念内涵有一定差异, 但他们都认为心理健康知识是心理健康素养的核心与基础。已有研究表明,通过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 可以帮助他们转变不良的心理健康态度,养成良好的心理健康行为,进而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由于心理健康素养的核心成分——知识具有可传播、开放、易测量等特性,心理健康素养是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首先,知识的传播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契合《专项行动计划》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 “坚持系统治理”的基本原则,通过对不同人群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能够使他们的心理健康素养得到普遍提升。 在学校、社区、社会中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其次,由于处于不同文化环境、 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 知识的开放性让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心理健康素养培训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的放矢,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供保障。最后,心理健康素养具有易测量的特点, 加之其为个体心理健康重要的保护性因素之一, 通过对心理健康素养的监测能够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 关口前移。与此同时,对心理健康素养测评的过程也是受测者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机会, 通过测评不仅可以实现对受测者心理健康素养现状与特点的了解, 也可以达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以素养为抓手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1.抓好课程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心理健康素养的核心内涵是心理健康知识,而学校课堂是传播知识的主要阵地。 因此,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各个学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应确保心理健康相关课程的课时与质量。 例如,中小学校固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保证其课时。 同时,应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优化教育方法。授课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单一的理论知识传授,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知识向积极的心理健康态度与行为转变。

其次,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特点,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教学。 例如,通过语文、数学、科学等课程,教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能力;通过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其情绪调节能力等。

2.提升相关人群的心理健康素养

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校长、家长等人群是共同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通过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能够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因此,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建立分层分类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培训体系。

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是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他们一般已经具有了较为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但可能缺乏育人与教学技巧。 因此,在对该群体进行培训时,应主要关注其教学能力的提升,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转化与传播。

任课教师尤其班主任,是与中小学生接触最多的成年人群体,他们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与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相比,他们大多缺乏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因此,对其开展培训时应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帮助他们了解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发挥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中小学校长是特殊的教师群体,其心理健康素养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还会通过他们的管理行为影响到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 在培训中要着力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 提升管理技能,使他们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切实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规划、部署、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素养、言行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都会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要通过开设父母课堂、发放父母心理健康读本、线上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等方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了解和掌握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使之在提升自身心理健康素养的同时,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保障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3.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形成合力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会受到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以及时间维度的影响。

微系统是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 在微系统中,通过提升与中小学生密切相关人群的心理健康素养,能够直接或间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中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关系而形成的影响力。 在中系统中,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家长课堂、网络家访等形式,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另一方面可以与校外心理卫生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定期邀请心理健康专家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活动,将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引入校园。

外系统是指直接影响微系统中重要他人的因素,如父母、教师的工作状况等。在对不同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培训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容。 例如,在家长课堂上增加应对工作倦怠、人际交往的知识,帮助家长维持自身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宏系统是指个体所处文化中的价值观、态度、习俗等。 可以发挥新媒体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优势,制作符合不同人群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产品,如五分钟心理小视频、电台音频节目、图文并茂的心理文章等,通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消除社会和个体对心理问题及心理咨询的误解,为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此外, 生态系统理论还包括时间维度, 强调应将心理变化与时间变化相结合。 基于此,在进行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培训时,可以根据学生所处学段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内容。 例如,在中小学生入学时提供关于心理适应、人际关系建立等相关知识;在中年级时提供学习方法、耐挫力等知识;在临近考试、升学时,提供关于克服考试焦虑、未来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

总而言之,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是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 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有效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开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素养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