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如何提升服务质量助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2023-12-10李晓敏
李晓敏
一、前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任务。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金融层面的大力支持,农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在开发金融产品,实施金融服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事实上,部分农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职能发挥得并不充分,比如金融产品创新性不强、金融服务方式不科学、金融服务覆盖难度较大等。因此,基于这种背景开展农业银行提升服务质量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介绍
(一)农村金融
当前存在大量关于农村金融的理论,有研究认为农村金融是关于农业领域的资金融通行为,是在农村特殊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以信用为主要手段,以货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金融模式[1]。也有研究认为农村金融可以简单概括为“农村”的“金融”,是货币、信用、农村经济的组合体,就广义层面而言,农村金融是与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相关的经济活动[2],就狭义角度而言,农村金融是农村的货币融通行为。其内容主要包括在农村地区开展的存款、贷款、保险、证券等服务方式。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通常包括农村生产合作社、个体工商户、农户、农业企业等[3]。农村金融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支持着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同其他金融模式相比,农村金融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金融受众的覆盖范围较广。农村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并不仅仅局限于农业行业和农村地区,涉及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第二,贷款和储蓄规模较小,农村金融的受众普遍资产占有量较少,收入较低[4],因此,所储蓄和贷款金额并不高;第三,受政策影响较大,农村金融除了要基于“经济人”假设追求经济效益之外,还因乡村振兴战略承担了较多的社会责任,普遍会获得国家的政策补贴,因此,农村金融的可持续性和效果容易受到政策变动的影响[5]。
(二)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该战略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目标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手段。城乡居民之间在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上的差距能够被消除;另一方面,优化调整城市化发展模式,乡村振兴能助力中小城镇的发展,能够有效缓解大城市生态能源紧张、环境负担加重、社会负担加重,推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三、农业银行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农业银行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履行助力乡村振兴历史使命的必然需要。中国农业银行最早诞生于1951年,其主要任务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农业银行经历了不良资产剥离、股份制改革、IPO上市等改革,时至今日,农业银行的竞争能力不断加强,但其服务“三农”,助力农村地区脱贫减贫的目标始终未变。农业银行通过资金整合和产业布局,将物理经营网点延伸至偏远农村,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积极支持。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银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信息平台为载体,推出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了金融产品供给,加速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落实。
其次,是发挥金融助农职能的必然需要。农业银行作为国有金融机构,应始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规划,肩负起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以实际行动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努力改善农村地区基本公共物品和服务较为薄弱的现状。近年来,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农业银行的金融产品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农行县域贷款、涉农贷款、扶贫金融贷款增量大幅度提升。农业银行金融的发力促进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农村新业态的发展。作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唯一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积极发挥了助农职能。
最后,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需要。农业银行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理念,持续性满足民营企业和农户的信贷需求,将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等领域。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脱贫减贫进程中,截至2020 年9月末,农业银行在832 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贷款环比增长1723 亿元,余额12637 亿元;精准扶贫贷款比年初新增827 亿元,余额4741亿元,二项扶贫贷款同比增长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通过农业金融将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是农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四、农业银行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问题
(一)路径存在较强的同质性
首先,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与一般信贷业务存在较强的同质性。由于缺乏有关农业银行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政策体系,导致农业银行无法以政策为依据开发出具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当前,上级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农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政策,造成农村金融产品对物理网点的依赖性较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并不高。其次,农村信贷业务供需匹配不足。部分农业银行仍然无法突破农村金融在商业性和社会性矛盾之间的冲突,信贷审批链条较长、审批时间较长,很难满足农业用户“季节性”需求,缺乏服务“三农”的产品特点。最后,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缺乏针对性。由于贫困地区农户普遍资产实力较弱,收入水平较低,很难满足银行抵押贷款的需求,同时,由于贫困地区农户的个人信息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农业银行很难完成对农户主体的信用评级,无法推动信用类金融产品。
(二)农村金融服务理念陈旧
农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理念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银行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参与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将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实践层面要把被动营销转换为主动营销和主动服务。另一方面,即使部分农业银行已经意识到了利用农村金融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但由于农村地区客户分布范围较广,管理难度较高、缺乏抵押担保方式、信用风险水平较高等,产生了一定畏难情绪,导致农业银行员工仍然无法突破思维局限,理念陈旧。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银行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要积极转变观念,这样才能制定更加有效的服务策略。
(三)金融服务政策落实力度不足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从总行到支行都推出了诸多关于各种惠农信贷产品和服务,但基于政策理解和部署时间方面的限制,各省分行对中央惠农政策的理解以及执行过程中不断加大力度,然而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在政策实施中还需要解决政策执行存在的偏差。与此同时,部分农户的综合素质较低,分布分散,缺乏借助农村金融脱贫的意识,对农村金融助力脱贫的政策了解不到位,缺乏参与金融的积极性。此外,当前部分农业银行在向上报送数据时,习惯将数据口径统一为乡村振兴业务贷款,然后再进行分类,这种统计方式的合理性仍然需要加强。
(四)金融服务推广难度大
首先,虽然农业银行的物理网点已经延伸到了农村乡间,物理电子机也得到了普及,然而大多数物理电子机仅仅具备转账、查询和消费的功能,很难嵌入增值型金融服务。其次,即使部分增值型金融产品需要在电子机中操作,然而网点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业务能力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对通过电子机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操作流程不熟悉,这大大降低了农户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积极性。最后,近年来,农业银行在部分乡镇实施了金融惠农工程,但由于缺乏附近物理网点的支撑,无法为农户办理跨行业务,更难以充分发挥金穗惠农的作用。综合来看,种种条件的限制让农村金融服务推广难度较大。
五、农业银行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对策
(一)优化金融服务路径
首先,考虑到农村金融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农业银行应制定多元化决策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得性。在信用准入门槛的审核方面应适当降低,比如可以放宽抵押物的认可条件,并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采取灵活的利率方式。同时,要因地制宜,在做好农户群体分类的基础上,创新农村金融特色产品,推动特色产品和区域产业的结合,比如“惠农 e 贷”产品等。其次,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在降低农村金融准入门槛的基础上,农业银行应加速农村金融同贫困地区优势产业的结合,比如推动农村金融与农产品加工、电商、物流等产业的结合,并不断丰富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产业发展全要素保障,支持农户从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的金融需求。最后,对于部分发展壮大农业主体,农业银行要进行紧盯式服务,通过引导农户建立合作社的方式提供金融服务。
(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理念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农业银行应当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理念。首先,为了提升农业银行领导对农村金融的重视程度,农业银行可将乡村振兴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并将指标纳入全银行的绩效考核当中,这样就能倒逼责任主体关注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其次,要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人员结构。鉴于部分农业银行金融服务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服务意识较差,农业银行应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人员结构,要严格把控招聘的质量关,严格考核大学生的金融专业理论、实践能力和服务素质,确保录用的员工能认同银行价值理念。最后,建立长效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人员培训机制。针对新入职员工,农业银行应通过“传帮带”机制提升青年适岗能力,针对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农业银行应集中培训乡村振兴的有关理念、内涵和实施路径,增强员工对农业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认同。
(三)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方式
首先,完善涉农贷款制度。农业银行推出的涉农贷款应当围绕各地乡村振兴重点规划、特色产业布局、到村扶持项目等,坚持一户一策,一企一策,带动农户可持续性增收;在充分了解农村信贷需求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简化审批环节,充分发挥大行的经营理念、网点和技术优势;乡村信贷产品要精准对接扶贫对象的生产特征、生存周期和担保特性,精准确定贷款的期限和还款方式。其次,建立精准的统计制度。按用途确定乡村振兴贷款的统计口径,比如农户贷款、农民购房贷款、农业产业化贷款等。同时,也可以按照乡村振兴服务对象来确定数据口径,比如对于建档立卡的用户,可以采用贷款人数和贷款数额等指标。最后,农业银行应加强同地方政府的合作,构建合理的银政合作模式。一方面,要优化沟通机制。在扶持特色农业、建档立卡方面,地方政府和农业银行要实现数据共享共通,降低各主体信息沟通成本。另一方面,将各级政府增信作为依托,推动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乡村振兴。农业银行、扶贫办、村“两委”积极做好贫困户的筛选、贷款调查、贷款发放和维护工作。
(四)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推广力度
只有针对贫困地区,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教育,才能够提升贫困群众应用数字普惠金融实现脱贫的意识,因此,针对贫困地区,有关部门要加大数字普惠金融的教育和宣传力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当优化课程设置,可增设金融有关课程,增强学生对金融产品概念、类型、作用的认识。同时,地方政府还应加强师资力量保障,向农村地区配备具有更高水平、更多经验的金融教师。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和村干部应加强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向农户讲解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应用方式,切实提升贫困群众应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性。
(五)完善监督和信息风险防范机制
一方面,要明确农村金融参与各方的责任。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设计者和提供者,应直接面向农户需求,设计针对性产品,并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而村“两委”和镇政府应该承担起对农户使用农村金融产品的监督者和执行者的责任,对农户是否贯彻了专款专用原则、是否存在资金浪费以及人为舞弊的情况进行跟踪与评价。另一方面,要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数字农村金融强调普惠,但普惠并非福利,自然无法阻止违约风险的发生。农业银行要加强源头控制,对借贷者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进行仔细评估,并结合诚信积分体系及时调整借贷者的信用等级,以降低不可抗因素导致的违约风险。
六、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已经对脱贫减贫产生了质的影响。农村金融拓宽了客户的就业渠道,为客户提供了易于获取的金融资本,方便了客户的日常生活,大幅提升了客户的幸福感、参与感和获得感,这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不谋而合。文章以农业银行农村金融为研究对象,以脱贫减贫为目标研究了农村金融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必要性,期望文章的研究能为农村金融助力全面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