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课堂教学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2023-12-10周序
周 序
当下的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正处在一个“大”字当头的时代,大概念、大主题、大单元……如果不能清楚地理解各种“大”的含义及其实施方式,那么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改革会走向歧路。
大概念或大观念,强调一种专家理解世界或创造知识的思维方式,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结论,还要形成这样一种专家思维;而大单元教学,则主张教学不能着眼于单元内部的知识细节,而是要凸显整个单元的核心主题。所以,“大”时代的课堂教学,其实强调的是一种更加宏观的教学,不应纠缠于细节的、琐碎的知识点的掌握,而是要能够从整体上捋出知识的线索,从宏观上提炼出单元的主题,所谓“单元整体教学”即是指此。
然而,“大”和“小”是相对而言的,没有“小”,就无所谓“大”。我们常有“由小及大”“以小见大”等说法,说明“大”不能脱离“小”而单独存在。如果不对“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进行深入剖析,也就无法深入理解朱自清《荷塘月色》传递出来的那种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思想感情;如果不先掌握遗传与变异等具体知识内容,学生也就无法对“生物的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这一大概念有深刻的体会。所以“大”时代的课堂教学虽然要求教师“大处着眼”,但同时还必须从“小处着手”,否则,“大”就会失去根基,缺乏生长的空间。
另外,不是所有的“小”都可能生长为“大”。同样道理,有的知识内容可以找到一个宏观的大概念、大主题,但有些知识本身就是细节性的知识,没必要去挖空心思地寻找一个大概念。像“圆周率约等于3.14”“重力加速度是9.8m/s²”“新中国成立于1949 年”就是这样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教学就必须求精、求细而非求“大”。此外,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主题内核之类的内容,都是不同作者个性化的表达,也应从细节着手,这样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而一旦提炼成“古典小说的共同特征”“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之类的抽象要素,反而会失去韵味。
因此,虽然我们已经进入“大”时代,但一线教师需要做的不是盲目求大、以小换大,而是要先立足“小”,抓住细节,仔细辨析哪些内容不宜过于宏观,哪些内容可以以小见大,方能做到大小有度、“小题大做”,从而打造高质量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