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023-12-10周文斌
周文斌
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路径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促进他们对数学语言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从而更好地助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及数学素养的发展。
1.提供趣味性阅读素材,激发数学阅读兴趣
在开展数学阅读时,往往不仅需要阅读相关的文字信息,还需要理解一些符号、公式、图表等,不少数学概念、定义、理论等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部分内容小学生阅读时会感到晦涩难懂,不利于其数学阅读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教师教学时应注意结合教材,提供有趣的、生活化的阅读素材,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促进其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积极探究数学语言的内涵。如教学苏教版三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可出示如下阅读素材:春节期间,小明到爷爷家过年。在准备年夜饭的时候,小明负责准备饮料,并且要保障每个人都能喝到两瓶饮料。小明通过观察发现,在爷爷家过年的有爷爷和奶奶、姑姑和姑父、叔叔、婶婶和双胞胎堂弟、爸爸、妈妈和自己。大家喜欢喝的饮料价格都是每瓶4 元,那么,小明需要购买多少瓶饮料?需要准备多少元钱?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之后,组织他们展开思考和讨论。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统计和计算,学生可列出算式11×2=22(瓶)、22×4=88(元)。
2.注重阅读活动引导,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他们在开展数学阅读时,一旦出现马虎、粗心等情况,就可能会误解材料的真正含义。教师应当积极引导,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数学阅读活动,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画图法,将较为抽象的、复杂的数学知识以较为清晰的图像呈现,这有利于提升他们对数学信息的处理能力。如教学苏教版一上“认识10 以内的数”时,教师可通过课件演示小明和小红分糖果的故事:小明有9 颗糖果,看小红没有,就给了小红3 颗,小明剩余的糖果比小红多几颗?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如用圆圈代表糖果画在相应的人物图画上,这样能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读懂题目,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
3.构建开放的阅读空间,提升数学阅读素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构建开放的阅读空间,组织开展与数学语言和思维有关的阅读活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学阅读素养。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时,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数学阅读素材,拓宽阅读空间。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从生活中寻找可以作为计量单位的物体,如直尺、三角板、圆珠笔、筷子等。课上组织学生思考:在古代,人们有哪些计量需求?是如何进行计量的?教师可选择古代田地丈量案例,让学生阅读古人丈量土地的小故事,如“布衣御史周渭量土地”的故事等,促进学生开放地思考。有学生提出用步子进行丈量,但人们步子大小不一,很容易出现测量失误。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思考如何准确地进行土地测量,有学生提出用绳子,不同长度的绳子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土地长度,减少误差。这一探究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阅读素养,也拓展了他们的数学思维空间,还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提供趣味性阅读素材、展开阅读活动引导、构建开放的阅读空间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其阅读素养,助推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语言,明确数学中的逻辑关系,为其积累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其后续的学习提供重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