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女装制版与工艺”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3-12-10侯倩
侯 倩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自2020 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结合专业特点,科学设计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大力推进了全国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举措。“女装制版与工艺”作为我校(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坚决落实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并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2],树立“传承传统技术、增强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展开教学设计,旨在实现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构建复合型技术技能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也为其他技能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参考。
1 “女装制版与工艺”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女装制版与工艺”课程主要针对高职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大二学生开设,核心内容是使学生理解常见女装款式的制版技术、工艺流程与制作要点,掌握款式、样板与工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运用课程所学,举一反三地完成相关女装款式设计的成衣实践,进一步激发服装款式创新的灵感,是一门技术与时尚相结合的关键课程。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服装业行业也在蓬勃发展,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促使国内外服装设计师开始关注中国服饰文化,研究中国传统的服装款式与裁剪技术[3]。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博大精深,服装结构处理巧妙且简便,不仅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而且凸显着我国内敛含蓄、中正的文化特质[4,5]。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6]。因此,“女装制版与工艺”应该将中国传统技术融入课程教学设计中,不仅能培养学生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服装技术,理解国内外女装制板的变化原理及具体工艺操作,促进中国传统服装技术的传承与再发展,而且对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树立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女装制版与工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思路
2.1 树立“传承传统技术、增强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基于课程思政建设意义的分析,高职院校“女装制版与工艺”课程融入中国传统服装裁剪技术,不仅能促进优秀传统技术的传承与应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创作中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挖掘传统技术的现代价值转换[7]。因此,“女装制版与工艺”课程思政树立了“传承传统技术、增强文化自信”的建设目标,并展开教学设计。
2.2 将思政建设充分融入课程目标设计
“女装制版与工艺”课程思政建设从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视角,优化完善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以充分贯彻思政全面育人的概念。
在课程知识方面,除教授各品类女装制版工艺知识,还应增加对应品类的中国传统服装裁剪技术的传授,从而使学生掌握国内外女装制版与工艺的科学方法及变化原理。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不仅要基于岗位需求分析,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完成常见女装款式从效果图到制版图的转化能力,并且要立足技术传承与当代发展的视角,培养学生具有对中国传统服装裁剪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能力。在素质培养方面,要逐步树立学生专注、耐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3 课堂思政的教学方法设计
2.3.1 以产品导向促使思政教育落地
针对中国传统服装裁剪技术学习的重点,本课程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以产品导向法为主,头脑风暴、问题导向等教学方法为辅,打造有氛围、有温度的传统文化探究课堂,引导学生求真务实,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传承与创新、科学与规范、专注与敬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2.3.2 以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实践创新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共创、类比创新、展示分享的方法,完成传统服装裁剪技术的学习与创新运用,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善于解决问题。
2.3.3 将职业素养纳入课程考核标准
“女装制版与工艺”作为一门专业技能课,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与作业情况,因此课程考核由平时过程性考核(40%)和作业考核(60%)两部分组成。
为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平时过程性考核按照服装制版师与样衣工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制定赋分标准,注重考察学生是否具备敬物尚俭、友善合作、团结互助的职业素养,以引导学生重视自身职业素养的养成与提高。同时,将职业岗位要求引入作业考核标准之中,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效缩小学校教育和岗位需求之间的距离。
3 “女装制版与工艺”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
3.1 实施过程
为实现“传承传统技术、增强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女装制版与工艺”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遵循“四融入”,旨在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从塑造工匠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培育职业素养、提升美育思想四个方面,凸显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
3.1.1 融工匠精神于课程
首先,通过服装“非遗”传承人、大国工匠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例如,以上海旗袍著名制作大师褚宏生的案例,16 岁的褚宏生初学不久,就已经展露出做旗袍的天赋,但却做了三年的基础手工,不过正是那三年时间的磨炼与沉淀,才练就了他在量体、制版、制扣、裁剪等方面的精湛技艺;因此教导学生静下心来,专注、耐心地磨炼技艺,为将来从事服装制版与工艺设计创作打牢坚实的基础。
其次,把工匠精神的“爱国、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内涵,融合到课程教学设计之中,将“珍视荣誉、专注一事”的工匠精神与服装工艺标准进行结合,使其成为促进学习走向自觉、走向深入的内在驱动力。如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姜正涛将纺织纬编工做到极致,正是继承发扬了老一辈工匠艰苦奋斗、持之以恒、敢闯敢干的工匠精神。作为中国新时代背景下培养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专业人才,更要延续并塑造工匠精神,为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1.2 融传统文化于课程
优化教学内容。在每章节的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应品类的中国传统服装裁剪的内容,拓展联系了传统服饰技术,不仅使优秀传统服装裁剪技术得以传承,而且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注重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之与现代需求相融相通。
比如,在上衣制版与工艺的章节中,融入中国传统女装交领短衫的制版与工艺知识,不仅教授交领短衫应用十字型服装结构进行变通的原理与方法,增加了课程的知识量,而且通过产品导向、类比创新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广泛调研,了解交领短衫及相关产品的当代发展趋势,并以小组共创的形式开展基于交领短衫裁剪技术的现代服装结构创新探究,从而促进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1.3 融职业素养于课程
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将服装制版师应具有的岗位职业素养传递给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岗位知识相互渗透,专业思维与职业思维和谐统一,帮助学生树立祟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态度。
课程可通过情景教学、问题导向、项目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参与式、体验式学习,并以教师示范和对标企业岗位标准,严格把控学生的学习方向,将规范、效率、节约等职业素养训练贯穿于教学任务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完成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比如裁片必须严格、规范,不仅便于缝纫操作,而且有效避免了大货多层裁剪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再如,着重讲解服装重点部位的制版与工艺要点,加强领头窝服、装袖圆顺等工艺难点的实践锻炼,追求精益求精,从而在无形中培育学生节约、规范、标准的职业素养。
3.1.4 融美育思想于课程
日常服装看似款式简单,却会因一个小细节的变化体现创意,而此细微调整须建立在创作者的审美能力上[8]。因此,从学习的全过程入手,欣赏精美的服装成衣、营造优美的环境、制作唯美的服装,促使学生理解美的标准、感知美的体验,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打开创造美的思路。
例如在大襟服装裁剪技术的创新实践中,首先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不同襟型间细微变化所带来的不同的美;其次,以案例讲解的形式使学生理解直襟、斜襟、方襟、圆襟等服装的产生背景及服务人群,洞察美的标准;从而便于学生根据当代消费者需求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大襟服装结构。
3.2 建设成效
通过2021、2022 学年的教学实践,我校“女装制版与工艺”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仅促进了传统服装裁剪技术的传承与发展,拓展了课程知识量,而且树立了职业新标杆,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职业素养。此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职业认同感明显增强,学生对课程满意度提升至94.83%;课程连续两年在教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参加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学生基于传统服饰文化创作的现代服装作品,因为秉承了精益求精的技术标准,被当地服装企业当做样衣,指导工厂大批量生产。
4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我校“女装制版与工艺”课程思政建设树立了“传承传统技术、增强文化自信”的目标,通过努力做好传统服装裁剪技术的传承与创新教育,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从传统服装文化中提炼出专注、严谨、规范、敬业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并且,以传授传统服装裁剪技术为契机,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从而为构建复合型技术技能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做了有益尝试,同时为其他技能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