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泉窑龙窑烧制技艺及宝溪龙窑初议

2023-12-09陈成武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3年11期
关键词:龙泉窑龙窑窑炉

陈成武

龙泉市陈成武青瓷厂 浙江龙泉 323700

《龙窑长颈瓶》陈成武

龙泉宝溪一带自古龙窑烧制历史悠久。被考古学者命名为“牛鼻山文化”的浦城县管厝乡牛鼻山陶器,其代表类型有陶鬶、鸭舌足鼎等,通过其炭样进行测年显示,其年代约在距今4800—5300年。而管厝距离本人所在的宝溪溪头村约10千米。以牛鼻山文化为代表的夹粗砂黑、红陶系体现了距今4000—5000年南方山地文明的共性。在距离龙泉城区50千米的闽、浙、赣三省七县结合部,人们发现了猫耳山遗址,其距今4000年的夏商窑群中有2座长条形窑炉,被称为“中国龙窑鼻祖”。长条形窑炉出土的印纹硬陶证明那个时代已经初步形成了烧制工艺的大突破。陶器烧成温度已达1000℃以上,因此能够烧出印纹硬陶和极少量的原始青瓷。这可以说是龙泉窑区域烧制技艺上的第一次高温技术大突破。

一、宝溪的龙窑烧制

宝溪自古有三宝:龙窑、瓷土、瓷大佬。龙泉宝溪,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龙窑群所在地,清末民国时期就是烧制瓷器著名的乡村之一。陈、张、龚、李等人家长期烧制瓷碗。1934年,宝溪乡副乡长陈佐汉还邀请李君义、张高屏、龚庆芳、许家溪等组织成立“仿青瓷研究小组”。至1938年,宝溪乡溪头村有碗窑十三所,工人数百人,在民国十余年碗业全盛时期,每年产额为六万余担,年收入三万余元。龙泉宝溪境内,还保存着清代研碓瓷矿釉土的水堆,并有瓷土原矿矿场、原料加工作坊等。宝溪现有龙窑12座,大多建于民国时期,少数建于清代。改革开放后由于被煤气窑所取代,古老的龙窑烧制逐渐减少。近年来,宝溪在龙泉市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烧制技艺中,又于2017年恢复并推出了“不灭窑火”的龙窑烧制活动。现在宝溪平均每一年都举行二十余场“不灭窑火”的龙窑烧制活动,每年有一两万人来参加龙窑开窑的活动。

二、龙窑带来烧制技艺上的大突破

龙窑,一般根据不同的山体实际情况,利用山体的倾斜度建造窑炉,根据龙窑窑火的走势设计装窑,能够较好地发挥山体的优势。因其顺应火势而造,如长龙从天而降,斜卧山前,故称为龙窑。龙窑的主体结构一般可分为窑头、窑身(窑室)、窑尾(含烟囱)三大部分。窑头设置投柴烧火的火膛,体现燃烧室的功能,起到点火、送风、投柴和火焰控制的作用。窑室为瓷器烧成室,装窑时要设计好火路,摆放好瓷坯器件。窑室设计不当,会导致烧制效果不良,难以达到预期的烧成效果。装窑不当,会导致温度烧不上去、烧窑中窑温保持不良、窑火过快流走、火焰留不住等的缺憾。窑尾,相当于龙窑的烟囱,有的龙窑为了加强风速,会另设烟囱。因龙窑匍伏于斜坡,形成自然和缓的高差,起到烟囱似的抽力作用。有的龙窑在尾部加上小烟囱,可在烧窑过程中产生更大的自然抽力。第一为窑室火力热气提供均匀的流动,保证龙窑内部窑火温度均匀分散,窑内温度均匀,瓷坯受热均匀,就能提高烧成的产品质量。第二,为窑内提供必要的通风强度,让燃烧的火流在窑室内均匀蹿动,至尾部自然排出窑外。

从火焰流动方向看,龙窑为平焰式窑炉,火焰从火膛中升起,与窑身平行流动,朝窑道倾斜向上流出。从坡度变化和窑床结构上看,龙窑可分为斜底龙窑、坡度分段龙窑、斜底阶梯式龙窑等。因为龙窑向上倾斜的坡度结构和窑室作用,加之烟囱对火焰的抽力,对龙窑温度的升高有良好的作用。第一,利于火焰猛烧并不断更新氧气;第二,利于窑室保持较高的温度。因此,龙窑烧制是陶瓷烧制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是窑炉改造和烧制技艺提升中一次革命性的大突破。

三、龙泉窑汉魏晋南北朝至唐代龙窑烧制情况

龙泉窑区域龙窑烧制成熟于汉代。瓷土的精选加工、瓷釉的发现和使用至汉代已经较为完美。历经三千年的改进摸索,龙窑烧制也已走向成熟。首先龙窑结构上火膛、窑室、窑顶、窑尾完整,窑炉式样完美,长度基本达到20米以上,窑室高度达到1.7米左右,这些都比原来有进一步的改进,体现龙窑建造技术的完全成熟。其次,龙窑烧制技艺也步入成熟阶段,看火焰判别温度、烧制时间的把握等有了良好的经验。因此,一方面能利用龙窑烧制更多的青瓷,另一方面能稳定控制龙窑的烧制温度,龙窑的烧制温度能到达1250℃以上,从而能在龙窑里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从去年在云和出土西汉汉武帝瓷碗看,其出窑时的青翠碧绿、瓷釉的均匀、碗型制作之规整端庄,可见龙泉窑区域早期龙窑青瓷烧制水平之高超。

东汉时期,通过瓷坯装窑叠放设计火路,通过窑底坡度改变延长火焰在窑内流动的停留时间,利用龙窑尾端或烟囱的抽力和火路设计引导窑火,让窑温均匀分布,让窑室温度提高,使龙窑烧制的窑温提高至1250℃以上,从而成功烧制出青瓷[1]。魏晋南北朝时期,龙泉窑开始注重青瓷制作原料的加工改进;龙窑长度增加至30米左右。

《跳刀灰釉牡丹盘》陈成武

龙泉窑区域之莲都吕步坑村窑址,位于吕步坑西侧社山的东北坡至西北坡。其始烧年代为南北朝时期,延续烧至唐代,至唐晚期衰落。其龙窑窑床长40.5米,宽1.5米,坡度为11度左右。六朝时期的青瓷有瓷盅、盘口壶、敞口罐、灯盏、足砚等,都为明火叠烧,以垫饼间隔,有三至四个留下支烧痕。盛唐时期烧制的青瓷有撇口折腹碗、撇口弧腹碗、敞口斜腹碗、盘口壶和瓷盏、瓷盅、瓷罐、瓷盘、瓷缽、瓷砚、执壶等器物,其器型多样,釉色为青釉和酱釉,仍用明火叠烧技术,未使用匣钵,其碗底支钉痕多达四至六个。第三期发掘出的中唐、晚唐时期青瓷中,折腹碗、平底碗已经消失,但依然保持撇口或敞口斜腹假圈足碗,支烧痕多达五至八个。大型瓷缸、盆类器物,瓷胎粗糙,在明火叠烧中,还发现大小件瓷器套烧现象。此外,庆元唐代黄坛窑也是龙泉窑地区较早的瓷器窑址之一。

这一时期龙泉窑的龙窑烧制中除了精选瓷土、精制瓷坯外,还在龙窑的窑炉结构改进、龙窑烧成窑温控制及其温度提高方面有进一步的把握,对龙窑的烧成气氛的控制经验更为成熟。从云和出土的西晋青瓷虎子可以看出,其烧制技艺几乎已至炉火纯青之境地。这些发展都为唐末五代龙泉窑为吴越王钱镠烧制秘色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龙泉窑龙窑在断改进、优化中,至五代加入挡火墙,增加窑室投柴孔,至宋代改变了传统的三段式龙窑,出现分窑室阶梯结构的龙窑改造。龙泉窑龙窑烧制的成功实现从普通瓷窑到五代、宋、元、明四个朝代为朝廷烧制瓷器的成功蜕变。龙泉窑瓷业在为朝廷烧制瓷器的四个朝代获得迅速发展。

猜你喜欢

龙泉窑龙窑窑炉
浅议龙窑的结构特点及其烧制优势
浅议龙窑烧制与龙泉窑之烧制技术改进
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
河南荥阳市一碳素厂窑炉坍塌 致3人死亡3人受伤
液晶玻璃窑炉节能设计开发与应用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关于窑炉节能的答疑
陶瓷窑炉钠钙双碱法脱硫应用的分析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