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文化探索
——以柳州的壮侗苗瑶族为例

2023-12-09卢芳妮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8期
关键词:民俗少数民族传统

□卢芳妮/文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有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另有满、蒙古、朝鲜、白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该地区大部分属于喀斯特地貌,其独特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与历史条件,使聚居于该处的壮族、侗族、苗族与瑶族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生态民俗。其深入到各少数民族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娱乐庆典等各个环节,具有极高的人文研究意义与文化开发价值。但因发展环境、经济条件等问题,诸多优秀传统生态民俗因盲目或破坏性开发而遭到破坏,这严重影响了传统生态民俗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因此,基于传统生态民俗的特征与发展现状,探索其发展策略就成为相关学者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的特征分析出发,全面探讨传统生态民俗因环境因素与历史问题导致的技巧性较强、体系发展分散化、技术传承私密化等特点,并基于对柳州地区壮族、侗族、苗族与瑶族等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发展现状开展的研究,从保留民俗实践特性、完善法律法规建设、落脚继承着眼发扬传播三个角度,针对性地提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的发展策略,以期为优秀传统生态民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事业提供行之有效的研究参考与策略借鉴。

1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特征分析

1.1 民俗技巧性较强

传统生态民俗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与生活的强关联性及传承上的高技巧性。经过时间长河的洗濯扬弃、光阴岁月的精进变革,传统生态民俗在传承过程中基于气候条件、历史因素等影响因子逐步演化,趋于成熟,具有更为高层次的评价价值。一方面,传统生态民俗在实行过程中的技巧多总结自先民的生产生活经验,具有显著的历史积淀,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民族传统理念进行控制。若想加以掌握,需要对大量民俗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化的学习。另一方面,传统生态民俗的高技巧性体现于其民俗知识均由该民族逐渐积累而来,地理、历史、气象等各类型信息交织构建成完整的体系,其学习渗透于少数民族民众一生的生产活动中[1]。

1.2 体系发展分散化

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具有较为明显的农耕时代特色,在内容结构、表现形式上与古代制度有着明确的联系。先民形成民俗、实行活动并逐步发展优化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其中体现了较为成熟的生态智慧;但因先民在思想见地与科学知识上的局限性,部分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具有一些不当内容,这就导致其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极易因为不恰当开发行为的破坏而无法保留其精华,其糟粕没有得到废弃,逐渐朝向庸俗化、低劣化的方向发展,丧失了自身具有人文特色的精神内核。同一主题下的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思想上参差不齐、理念上难以统一,无法基于一个标准进行统合与控制,进而无法依托于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结构,难以形成科学完整、易于发展、便于传承的价值体系。

1.3 技术传承私密化

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的传承一般局限于一家或一村,传承过程中具有明确的上下级认知与师门观念。而因经济社会的发展,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空巢化极为严重,参与技艺传承的弟子门人数量稀少,同时因大量民俗掌握者年事已高,诸多技艺都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强调对接化、单一化的民俗传承形式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其传承空间,同时因各类型现代科技的引入,部分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已经丧失或减少了应用的具体环境,技术传承的强制性大大降低。

2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发展现状

2.1 壮族

柳州壮族主要聚居于柳江、柳城等地区,受气候环境与地理条件影响,壮族人民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稻作文化,即“那”文化。相关传统生态民俗渗透着极为独到的生态智慧。柳州市地方政府重视对壮族传统生态民俗的技艺传承与现代发展,积极擦亮文化名片,一方面,基于壮族传统的稻田-鸭的生态体系建设全面发展现代化的复合生态农业,促进地区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基于“蚂拐节”这一壮族传统庆典,打响地区文化品牌,发展文旅事业,取得瞩目成绩[2]。

2.2 侗族

柳州侗族集中分布在三江地区,传统生态民俗贯穿了三江县侗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饮食口味的角度上,因广西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侗族人民形成了“侗不离酸”的饮食文化,侗酸作为侗族的特色饮食文化,具体分为腌酸、咬酸、潦酸、泡酸四种,酸鱼、酸肉、酸鸭等食物不仅品尝起来具有独特风味,更是具有极长的保存期限,具有开发包装、形成产业的潜力。从建筑艺术的角度上,侗族的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作为非遗文化,取材考究,工具简易,构件复杂,兼具美观性、实用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与审美价值,是发展文旅产业、文创产品的重要依托。

2.3 苗族

柳州苗族主要聚居于融水地区。苗族人民开朗、直爽的性格使得其传统生态民俗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从每年坡会上有情男女的互诉衷肠可见一斑。而民族服饰作为苗族传统生态民俗的核心部分,是地方产业发展的潜在抓手。一方面,苗族传统服饰制衣原料多为种植的棉、麻等植物,并喜用接近山林颜色的深色系进行染色,染料均为来自自然的植物性染料,近年来已有针对枫蜡、蓝靛草等植物性染料的研究展开;另一方面,苗族常用的蜡染手法是极具人文特色的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成品图案丰富、颜色素雅、韵味独到,具有极佳的审美价值与艺术魅力。

2.4 瑶族

柳州地区瑶族的传统生态民俗集中于林业发展这一层面,受其生活环境与居住条件的影响,瑶族人传统生态民俗中重视森林保护相关理念的传承[3]。一方面,将森林作为重要图腾树立于民族文化中,并广泛采取森林内各种来源的材料进行配饰的制作。上面的花纹也多创作自其生活中接触到的大自然内的动植物,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另一方面,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抗争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瑶医文化,瑶族先民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依托自然条件创造医疗工具的经验,构建了具有鲜明特点的瑶族医药史。

3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的发展策略

基于上文的研究分析,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的发展需要基于其现状,结合其特征进行全面控制,故本文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3.1 源于生活融于生活,保留实践本色

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强调人的生活与自然的保护二者协同发展,具有明显的生活实践属性,为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本文从生活实践角度提出以下两点发展策略:

(1)与生活学习深度融合,延长传统民俗的传承周期。地方政府应通过开设专门课程、组织培训活动等形式激发地区内各级学生对传统生态民俗的兴趣。同时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容进行逐步传授,使其具有良好的传统民俗素养,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4]。

(2)开展系统化文化宣传,充分发挥民俗的文化价值。通过系统化的文化宣传,提升本地民众、外地游客对传统生态民俗的感知度。一方面,激发本地民众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行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另一方面,利用各类宣传资源,吸引外地游客的游览兴趣,使其关注到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的精神内核与优秀内涵,促进地区的文旅产业发展。

3.2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确保正态发展

完善的法律法规建设与政策制度是保障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在新时代实现发展的“护城河”。广西地方政府应构建外部整体化、内部协调化的法律体系,以促进优秀传统生态民俗的发展,具体发展策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赋予传统生态民俗积极的文化内核,明确传统生态民俗正向的发展方向。首先,各地应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传统生态民俗在新时代发展的全新内核,确保其符合公序良俗,并依托于此逐步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传统生态民俗的发展提供发展方向。

(2)严厉打击劣化、丑化、恶化传统生态民俗的行为。执法部门应基于地方发展态势与法律法规要求,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各类针对传统生态民俗的恶意开发行为,以此确保其形象的正面性、内容的纯洁性与形式的发展性。

(3)建立传统生态民俗保护档案,完善传统生态民俗知识产权。在上述法治建设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应建立传统生态民俗保护档案,对特定民俗进行保护性归档,并按照档案内容进行知识产权的完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确保其在传播与发展中不被窃取篡改,赋予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在现代作为文化类型的法律地位。

3.3 发扬传统生态民俗,适应时代发展

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应基于继承传承的视角探索发扬发展的道路,本文针对该观点提出以下两点发展建议:

(1)建设传统生态民俗服务队伍。地方政府应联合文旅部门牵头建设传统生态民俗服务队伍,从而为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的继承传承与发扬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服务队伍负责日常对传统生态民俗进行日常的收集、调查与保护,尽可能地将传统生态民俗的相关内容进行文字化记录,用以保存归档;另一方面,服务队伍则需要负责对传统生态民俗进行管理、筛选与控制,并基于传统生态民俗的实际内容进行产业发展企划的设计与应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撑[5]。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开创性应用文化特派员志愿服务制度,有效提升了传统生态民俗的保护与开发效率,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2)全面应用现代科技,加强保护传播。地方政府应将部分具有民族特色、文化价值的优秀传统生态民俗进行记录编辑,作为地方宣传片在网络平台上播放,拓宽传统生态民俗的传播范围,强化其文化影响力与竞争力。鼓励人民群众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自行提炼传统生态民俗中的创作要点,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公众号文章等形式进行传播。针对内容积极向上且具有独特精神内核的作品,应进行奖励以激发创作热情,进一步推广传统生态民俗的传播,促进其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之路仍需要基于具体特征与发展现状进行探索。地方政府应基于客观的视角,以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传统生态民俗作为珍贵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通过明确法律法规建设,为传统生态民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夯实基础,并全面优化、细化、深化传统生态民俗的继承与开发机制,为其赋予时代特色,促使其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应重视对现代科技的应用,全面传播传统生态民俗,充分应用自然地理环境、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智慧,使其在新时代的地方建设中焕发出全新生命力。■

引用

[1] 李珍淇,林畅.传统民俗在当代的传承困境研究[J].汉字文化,2023(7):187-189.

[2] 崔胜利,潘昊凯.“以人民为中心”视阈下客家民俗体育的困境与发展策略[J].嘉应学院学报,2023,41(1):21-24.

[3] 姜席宇,马振龙.融媒体时代传统民俗艺术传播路径探究[J].艺术教育,2023(2):43-46.

[4] 曹红玲.传统民俗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融合和传承[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2):257-259+263.

[5] 李建军.传统民俗工艺美术的当代社会美育路径重构[J].美育学刊,2021,12(4):15-21.

猜你喜欢

民俗少数民族传统
冬季民俗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民俗中的“牛”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民俗节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