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能教育理念下“生•声课堂”教学范式探析
2023-12-09吴晓红
吴晓红
(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凌水小学)
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凌水小学是由城乡接合部农转非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农村小学发展而来,面对匮乏的教育资源和来自各地差异较大的学生,学校选择以“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为目标的潜能教育特色。经过十几年实践探索,学校的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一套相对科学、完整、高效的办学思想与教学范式。“生·声课堂”便是表现在教学上的潜能教育课堂范式,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优化了教学结构,提升了教学效能,特别是在“双减”和“双新”教育改革背景下,注重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核心素养、优质成绩、引导成长等方面,更显其独特优势。
一、“生·声课堂”教学范式的界定
生,意为生动、生成和生长,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生成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深层次生长。生动、生成和生长这三个要素,集中体现了“生本课堂”教育思想。声,意为讨论声、欢笑声和鼓掌声,是指课堂上既有聚焦问题、凝聚共识,呈现思维变化的讨论声,又有内心充盈、思维发展,拥有满足感的欢笑声,以及通过合作实现相互评价与鼓励的鼓掌声,讨论声、欢笑声和鼓掌声集中体现了“生态课堂”教育思想。
“生·声课堂”教学范式是以发展学生潜能为目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生本课堂”,以问题化为导向,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深度学习,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发现、探索问题,拓展和深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实现“生态课堂”,则是采取多样学习方式和多种学习方法,让课堂更具和谐性、愉悦性和共融性,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乐于学习。教师抓住“生本课堂”和“生态课堂”的要素,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细化教与学各个环节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范式,依此对课堂教学进行规范和指导。
二、“生·声课堂”教学范式的理论支撑
(一)“情·知教学”理论
“生·声课堂”教学范式以大连本土教育家冷冉的“情·知教学”理论为指导,注重学生心智和谐、情知融合发展,既强调以知识学习为载体,以思维发展为线索,培养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也注重学科育人,强调学生学习体验和相互成就、相互发展,引导学生乐于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潜能教育理论
潜能教育理论提出,每名学生都有潜在的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上表现的差异,不是简单的思维能力差异,而是受到各种因素综合影响、呈现动态变化的。改善学生的差异分化,挖掘、发展学生潜能,需要通过情境启发、关键事件激发、优势潜能诱发等综合方法;需要用辩论声、鼓掌声、欢笑声,唤醒和激发学生潜能。
(三)“问题化学习”实践理论
“生·声课堂”教学范式,以“问题化学习”实践理论为指导,以学习实际发生的典型性、靶标化的问题为教学线索和活动导向,将学习过程以结构化链状问题为线索,使实践操作既符合逻辑又简单易行。
三、“生·声课堂”教学范式的结构和作用
“生·声课堂”教学范式的结构,是由“两条线索”“两个维度”“五个环节”和“六个要素”关联交互而成,反映的是课堂教学的立体结构。
(一)两条线索
该范式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细分,通过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两条线索进行表达。其中,教师教学又细化为两条线,即教学策略和该策略下教学活动设计;学生学习也分成两条线,即学生学习活动和该活动下学生的学习体验收获。该范式在指导教师按照什么策略设计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在该环节应该怎样学习和体验。
(二)两个维度
该范式从“知”和“情”两个维度审视教学,即通过学会学习和乐于学习两个维度说明“情·知”融合的教学过程设计。一是通过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设计,以思维训练的“认知”视角,讲述了教师应该怎样教会学生学习;二是通过教学策略和学习体验的设计,以学习心理和学习动力的“情感”视角,指导教师应该怎样让学生乐于学习。
(三)五个环节
教与学、情和知都可以通过基本环节来展开,环节设计既要呈现教学知识学习、思维训练结构,又要强调组织和调控的管理结构,因此会比较复杂,所以从运用范式的角度来看,教师教学活动有五个环节,即关联问题导入—聚焦主线导学—归纳总结练习—变式运用迁移—检测评价调节。
1.关联问题导入
本环节告诉教师如何导入新课,即根据教学目标明确本课重点。知识建构的三个角度:一是复习本课核心概念关联的前概念知识;二是寻找与本课概念或原理学习相同的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三是回顾与本课知识承载的思想关联的其他内容。通过创设有效情境,如图画展示、音乐渲染、表演体会等手段,联结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学生熟知的关联问题导入新课。
本环节告诉学生如何学习新课。关联问题导入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体验和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以往的经验和方法对新知识进行初步学习。这不仅是对已有旧知的有效复习和巩固,也是通过对以往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来提升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预习以及对未知事物进行科学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2.聚焦主线导学
聚焦主线教学是指教师围绕教学重点,通过主线问题进行分层导学,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讲解,在学生上一个环节尝试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引导学生初步明白新知识的本质内涵;二是带领,带领学生逐步分析、掌握新知识本质内涵,归纳学习规律和方法;三是放手,促进学生自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环节对教师讲课提出了基本要求,教师要通过讲、带、放三个层次围绕主线分层导学。对于学生来说,则可以通过“群、组、对、自”不同方式来学习,从了解、理解到掌握本课重点。另外,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和互评,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讨论。
本环节中,学生也是分层互动的。第一步是教师讲解,学生以“群学”听讲为主,通过“对学”进行反馈,了解知识内涵;第二步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自学”与“组学”相结合的方式,理解知识内涵;第三步是教师放手,学生“组学”讨论和“自学”,掌握知识内涵。
3.归纳总结练习
本环节强调讲练结合,规范教师课堂归纳提炼方法和练习过程设计指导,主要是指教师针对上个环节中学生“组学”和“自学”的成果,总结归纳知识本质和运用知识规律,带领学生初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此环节主要以巩固重复训练为主,练习题设计以相同条件和相同结论为主,练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的组织方式,使学生从熟悉到熟练,掌握本课的核心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本环节平行、重复的练习较多,内容相对单调,学生需要通过“自学”“对学”“组学”等方式来学习交流和评价展示。
4.变式运用迁移
本环节规范教师思维训练层次安排,使其针对上面两个环节学习中生成的新问题,形成生成问题处理机制,不要影响课堂教学基本结构,不要离开问题主线随意进行发散或者求异思维。建议教师在经过初步练习、对概念的理解或原理运用不断深化后,提出典型例题,进行变式运用和迁移练习。
教师在本环节要针对不同层面对核心概念的理解,采取三层坡度进行变式练习:第一层为相同条件不同结果的练习;第二层为不同条件下相同结果的练习;第三层为不同条件不同结果的练习。根据学科内容,教师也可设计更多层次习题,展开变式练习和变构学习,引导学生思维由低阶逐渐升到高阶。
学生在本环节要学会运用低阶结论解释新问题,学会运用上一环节强化初级的、不变的理论解释变化的问题,学会用“化简”“转化”等高阶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在成功解决新问题的情境中,学生树立自信,体验到思维生长的乐趣。
5.检测评价调节
本环节规范教师教学评价反馈机制的建设,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作为学习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环节都要有监测和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每一步学得怎样。检测评价调节,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环节出现,即为了突出学生的一课一得。在课堂最后阶段,学生做检测题、反思收获、学以致用,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性评价,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见证自己的学习效果。监测评价与及时调节,是“生·声课堂”教学范式的核心环节,它能使学生时刻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感受到课堂学习的幸福快乐。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在不同环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上存在差异,范式不作统一要求。
(四)六个要素
“生·声课堂”范式中的“六个要素”,便是上面概念界定中提到的“三生”和“三声”:生动、生成和生长,讨论声、鼓掌声和欢笑声。范式中的教学策略一栏反映“三生”,学生体验一栏呈现“三声”。把“三生”作为一种策略,这既是一种界定,也是对一节课知识发生的生动、生成后的变化、学习后思维生长发展这种教学逻辑的强调;把“三声”放在学习体验中,既说明了学习状态,也说明了合作学习的“讨论声”是活动的基本状态,“鼓掌声”反馈要求,而“欢笑声”则是幸福课堂的实际效果。
四、“生·声课堂”教学范式实践的特点
(一)“生·声课堂”教学范式指导作用突出
1.范式具有指导功能
“生·声课堂”教学范式通过科学的结构化教学实践思想与系统化的教学设计理念,实施教学环节之间“纵向”内容递进节奏和每个“横向”的教学管理策略,规范和指导教师的教学,引导教师全面掌握课堂的情境导入、讲解的层次要求、练习的梯次设计以及评价检测的作用价值,这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等专业能力的指导有重要作用。
2.为教学实践改进提供空间
“生·声课堂”作为一种教学范式,能够指导所有学科和所有课型,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本质区别。使用这一教学范式时教师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传统教学模式中那种片面教条、非此即彼、生搬硬套的做法。教学中,允许教师犯错和逐步改进,不存在错了一个环节整体都错的问题,这为教师自主实践提供了改进和提高的空间。
(二)展现“双新”“双减”背景下教学特点
1.体现立体结构化教学思想
“生·声课堂”教学范式是以多视角、多维度审视课堂教学,是新课改、新课标下结构化教学思想的具体实践。该教学范式不仅关注课堂教学的节奏和衔接过渡,体现教学结构的“长度”;也细化了各环节教学过程的横向管理结构,体现了课堂管理的“宽度”;更加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做到情知融合、心智合一,对课堂文化的形成提出了具体操作要求。
2.实践促进深度学习
“生·声课堂”教学范式,从学习认知与情感、知识结构与关联、学习活动与体验、学习组织与调控、知识迁移与运用、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核心要素出发,不仅科学地反映了教学基本结构,也为教学实现真合作、真讨论、真练习、真快乐打下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实践证明,该范式能促进教学真实发生,让学习更加深入,让体验更加深刻。
3.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该教学范式以基础知识理解和运用为载体,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着力于学生的学习动力的提升,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该教学范式在运用过程中,强调基础训练的权重和比例,把学习中最难的重复练习放在课堂中,把适于知识迁移运用、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制作类和阅读类的内容留给学生做作业,从而让作业从单调的重复训练转化为形式、途径和内容的多样化、实践化、趣味化,为“双减”的课堂管理和作业管理提供坚实基础。
(三)实现潜能教育发展
“生·声课堂”教学范式创立的初衷是为改变薄弱学校形象,其设计宗旨就是打造幸福快乐课堂,发展后进生潜能。通过实践,学校实现促进潜能教育发展的目标。
1.注重以生为本
该教学范式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设计教学过程的做法,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如以学生的思维、情绪和活动节奏来确定教学节奏,以完成学生真实合作讨论、相互评价鼓励、感受学习美好体验为前提来设计教学。
该教学范式特别强调的是让每名学生体验课堂学习的快乐,其中包括分化较大的后进生。因此,该教学范式从讲解层次、练习设计、合作活动和多元评价检测等各个方面,都在强调基础教学训练,促进后进生学习成功,有效促进潜能的发展。实践证明,通过底部提升来提高集体学业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2.注重精神潜能
学业上的潜能生,一般不是智力水平不足,而是在学习习惯、学习品质上存在差异,要改变和改善这种习惯和品质心理情况,需要长周期、大幅度激发其精神潜能。发掘精神潜能是一个系统工程,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在生动的学习情境中、一次次与学习关联的体验中,才能提高关注度和关联度,逐步找到学习的自信和成功的满足感。
3.为发展能力提供方法
该教学范式注重问题化引领,整个课堂是以问题链连接而成。该范式强调学习的深度体验,唤醒学生潜能。通过组织方式变化,创造生生互动的机会、激发学生深层动机、催生学生深度参与、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从而提高学生问题的解决力。该范式强调以思维发展为教学重点。从开课前概念迁移、归纳,到课中的概念强化、解析和综合练习,再到高阶思维推理和运用,这种以学科思维为中心、以挖掘和发展能力为要旨的范式,才更符合教育原理和学生发展要求。
“生·声课堂”以“生”为本,以“声”为根。“生·声”课堂改变了学习方式,发展了学生潜能;改变了学校面貌,让校园生活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