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美育”办学理念下“以美育美”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3-12-09丁苗苗宋丽娟

辽宁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古塔美育课程体系

丁苗苗 宋丽娟

(锦州市古塔区站前第四小学校)

课程承载着学校的办学目标。锦州市古塔区站前第四小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在“大美育”办学理念下,不断审视课程的价值取向,探寻课程的落地方向,思考课程的未来走向,持续推进“以美育美”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积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掘、个性得到发展、人格得以健全,实现更好地成长。

一、理念先行,引领“以美育美”课程价值观走向

文化理念引领着学校课程价值观的走向,最终影响学校的教育品质。学校旨在以“大美育”为理念,以“美视点”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人”为目标,促进学生适性发展,为所有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教育的目标、过程、评价等都基于人、适合人、培养人,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成就学生的美好未来。

在“大美育”的框架下,学校的课程建设自2013年开始,经历了“点状变革—线性设计—多维联动”三个层次,即从点状水平的课程变革(校本课程的门类增减)到线性课程的设计与打造(围绕办学特色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群),再到文化建构与创生层次的课程变革(建立鸟巢状、多维联动、有逻辑的课程体系)。尽管不断更迭,但课程的价值指向始终如一,即“以美育人,美育未来”,具体来说,就是儿童视角、整体构建、合作创生、动态协调。

二、实践创新,探索“以美育美”课程建设的愿景与策略

(一)课程建设愿景

学校积极构建“五育融合”的“大美育”课程体系,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以“大美育”为起点,形成“M 生本”美课程体系。该体系既源于学校“以美育美”办学特色中“美”字的拼音;又取自英文“myself ”的首字母,引申为建设生本美课程。该体系以“M 生本”美课程为牵动,以“myself ”的其他组成字母各引领一个分项课程,其中含有Y——益智美课程、S——塑美美课程、E——创赏美课程、L——立德美课程、F——开放美课程,五个板块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以美修德、以美怡心、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雅兴,形成全域美育、全员美育、全程美育,以美育人,最终达成“因材施教,适性而教”“素质全面,适性而学”“个性彰显,适才适性”“幸福当下,创造未来”的课程建设目标。

(二)课程建设策略与操作方式

课程建设策略与操作方式是对课程建设愿景和理念的践行,学校积极融通建设路径,在回环往复中优化课程结构,采取渐进式发展路径,按照课程建设自主性和系统性逐层深入,鼓励和引领教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1.建设策略

学校以“融合化”为手段,以“美”为统整,基于“美”这一核心内容,推进美育元素的融合,通过跨时空与跨学科学习,实现美育融德育为心灵之美,融智育为智慧之美,融体育为健壮之美,融劳动为创造之美,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发展格局。

学校以“美视点”为抓手,体现统整性,构建独特的“134”课程体系。“1”是指构建一个审美化课程体系;“3”是指形成三种课程类型,即基础性国家课程、发展性校本课程和专题性项目课程;“4”是指研发四种课程形态,即推进基础性国家课程中的单学科美育拓展课程和创造美的学科协同课程,发展性校本课程中的审美表现或审美创造的活动课程,以及专题性项目课程中的熏陶和创造美的素养课程。

学校以“真体验”为标准,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学校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学生以万物为师,与自然为友,在实践体验中提升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素养。

2.操作方式

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经历了数次需求分析与课程调整,每一个阶段都产生了循环反馈。2013 年,学校创办了30 多个师生双向选择、自选走读式社团,倡导“课外活动课程化”;2014年,将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英语节纳入课程开发序列,倡导“主题活动课程化”;2017 年,以“10%学科实践活动”为突破口,实现“学科课程活动化”;2018 年,推出“人与自然”生态环保课程,推进研究型课程立体化,逐步落实“优化基础性课程”“延伸拓展性课程”“创新综合性课程”的主张;2019 年,逐步完善并实施了“M 生本”美课程体系;2020 至2021 年,完成古塔区项目课程历史篇和现代篇的探索与实践;2023年,将环保课程作为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学校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操作方式。

一是学科内拓展。学校梳理各学科蕴含的“审美视点”,开展单学科“审美化教学”研究,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与流程,使学生系统学习审美知识,获得审美感知能力。其中,主要课程内容是以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的语文经典诵读课程、四声词韵课程;培养数学文化素养的数学阅读和数学故事课程;音乐学科口风琴演奏校本课程、“体艺2+1”项目中的传统体育项目抖空竹、花样跳绳和美术版画等课程。

二是学科间协同。学校以整合两三个学科中的“审美视点”为主要内容,以两三个学科在同一内容下协同教学的方式开设花课程、鸟课程、节气课程等。此类课程强调了审美情境的创设与审美体验活动的多元丰富,使学生运用习得的审美知识增进审美理解,着重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2018 年,学校以锦州市著名摄影家张明文先生的“鸟儿的问答”摄影展为契机,开启了生态环保课程“鸟儿与自然”活动之旅,使学校课程从单学科拓展到局部学科协同整合。教师组织三到六年级学生到锦州市博物馆参观大型鸟类摄影展,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学校开展了征文和朗诵活动,举办鸟类摄影和绘画作品展,并结合摄影作品开设了《人类的朋友——鸟儿》科普讲座。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了鸟的类别、生活习性、我国的珍稀鸟类、如何保护鸟类等知识,感悟自然生态的和谐之道。

三是主题式探究。学校以某一主题或项目为主要任务,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进行主题或项目的整体设计,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

为突出地域特色,学校历时两年,完成了古塔项目课程历史篇和现代篇的研究。“寻文化印记,品古塔芳华”课程分为“传统与文化”“建筑与景观”“体育与健康”“旅游与人文”“民俗与美食”五个板块。学生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等学习方式,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其中,“传统与文化”板块整合了语文和音乐两个学科,学科教师引领学生以编唱童谣、朗诵诗歌、讲述故事、创编美文等形式探索古塔。“建筑与景观”板块整合了科学和美术两个学科,学生积极探索古塔建筑的奥秘,用慧眼去发现古塔稳定的结构,有的学生借助扑克牌模拟搭塔,有的学生用线描、泥塑、超级黏土、版画、剪纸、摄影等形式展现古塔的雄壮瑰丽,探寻城市与自然的共生之道。“体育与健康”板块涉及体育和数学两个学科,学生重拾跳房子、滚铁环、跳皮筋、打弹珠、抖空竹等传统体育游戏,真切感受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学生还利用数学统计图表知识,反映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将英语、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综合实践学科结合,共同开展“旅游与人文”和“民俗与美食”两个板块的课程研究,学生重走古塔红色路线,制作古塔传统美食,走进古塔人民的日常生活。

在以“魅力古塔”为主题的项目课程汇报活动中,学生用诗词歌赋、绘画篆刻、舞蹈造型、歌曲创作等多种文学和艺术形式,展示对古塔与对家乡的热爱,增强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学校还借助开学典礼、体育节、艺术节、英语节、数学节、科技节、达人秀等形成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欣赏美和发现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目标导向,建立“以美育美”课程评价机制

课程建设最终要指向学生的发展,学校以此为导向,建立了多元课程评价机制。

(一)评价主体多元

参与课程评价的人除了教师,还包括学生、家长、社会团体机构及专业人员。通过调查问卷、代表评分等形式,学校广泛征求课程建设实施意见,发挥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力量。

(二)突出情态评价

在课程评价环节,学校不仅关注学生在各类课程或各个领域中所获得的能力发展,还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展现出的情态指标,如对学习任务的兴趣以及通过学习过程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等。

(三)体现多元评价

学校积极倡导用发展的眼光、灵活的方式,从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等多个维度评价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力求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量身定制评价方案,展现学生的个性之美。

在“以美育人,美育未来”的课程理念下,学校不断丰富“美”课程的外在与内涵,使学生在参与、体验和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乐于求知,敢于创新,懂得感恩,学会担当。

学校的课程建设应立足于自身文化,激发教师强烈的课程意识,同时要着眼于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在横向上积极建构学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在纵向上始终强调课程的连贯性,课程内容要由简至繁、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走向未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课程有逻辑、立体地“落地”。

猜你喜欢

古塔美育课程体系
杨晓利:三十年拍摄古塔三千座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景州古塔
郑州:东方古塔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