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背后的声音
——童话社会剧应用于高中生应对语言欺凌心理辅导课
2023-12-09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青岛266400
◎ 张 娟(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青岛 266400)
【活动理念】
校园欺凌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近几年,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并呈现出形式多样、行为隐蔽、持续发生、危害严重等特点。挪威学者奥维斯(Dan Olweus)[1]最早对校园欺凌进行了研究,并将校园欺凌定义为 “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认为欺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根据校园欺凌的手段和形式,可以将其分为身体欺凌、语言欺凌和心理欺凌三类,其中身体欺凌和语言欺凌是直接欺凌的主要表现形式,心理欺凌则是间接欺凌的主要表现形式[2]。在中小学生的日常交往活动中,语言欺凌的发生尤其频繁和普遍,虽没有对被欺凌者造成直接的身体伤害,但严重影响着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
社会剧的开创人莫雷诺(Moreno)认为,社会剧是检测团体学习的过程,它透过行动方式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可以让人们内在的想法、害怕情绪甚至希望浮出台面,让人们对自己、对彼此、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理解与洞察[3]。
童话社会剧,即引领者根据主题的需求和目标的设定,以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历史典故、中外经典绘本等为载体依托,让团体成员自行理解文本,自行选择角色进行体验的辅导形式。演出的角色可以是人,可以是物,或忠于原创,或翻转创造,最终集体共创出新的剧本进行个性化演出。演出后,团体成员彼此分享在角色中的感受,或碰撞出新的感悟,触动内心,产生系统内的关系及情绪情感的微妙变化。整个演出关注即兴的生发过程,不进行提前的剧本排练,没有脚本,引领者可以根据主题内容及目标的设定,适当介入、催化、推动故事,促使成员关照自身及角色内容,引发成员的多维思考,重获自我成长的力量。
高中生处于青年前期,他们摆脱了初中生的幼稚,逐步走向成熟,对友谊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特别在意同伴的相互理解、忠诚和亲密感,对于同伴背后的议论十分敏感,部分高中生为此产生了焦虑、自卑、自我否定等心理。个别高中生深受其扰,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失眠、厌学。为此,本活动设计以童话社会剧为载体,引导学生针对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欺凌场景进行演出、讨论,挖掘深层原因,探索语言欺凌造成的危害及消除对策,促进人际关系健康、和谐发展。
【活动目标】
1.觉察并感知“那些背后的声音”给自己带来的情绪变化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2.感受语言欺凌角色及被欺凌角色的内心深层表达,探索引发语言欺凌现象的诸多原因。
3.尝试运用应对语言欺凌的策略与方法,消除其对自身的负面影响,重塑自我认知。
4.坚定自我力量,完善自己,尊重他人,构建自己的心理支持系统,有效应对语言欺凌。
【活动方法】
童话社会剧,讨论法。
【活动准备】
童话社会剧《那些背后的声音》故事图片(也可事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大概再进行本团辅活动);一封求助信;演出道具;活动记录纸。分组,每组4~5人。
【活动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团体暖身阶段:动动你的身体,用心去体悟
团体约定:认真倾听,真实表达,觉察自我,共助成长,留下别人的故事,带走你的感受。
热身活动:动动你的身体——“替身”热身练习
师:同学们,请大家跟我一起做动作。我说出一句话,请大家用自己的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我是天空中的一朵云。”“我是云朵下面在风雨中飘摇的一棵小草。”“我是见到主人之后开心的小狗。”……现在,我把接力棒传给下一位同学。
生1:我是考试前忙着复习的考生。(将接力棒传给生2)
生2:我是被午休执勤生抓到的学生。(将接力棒传给生3)
生3:我是书桌前的台灯。(将接力棒传递给生4)
师:同学们都表达得很精彩,内容角色也很丰富。现在,我们成功地成了角色的替身,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角色的情绪,去觉察角色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暖身是社会心理剧里特别重要的环节,充分的暖身有助于调动团体成员的身体感受,激起成员的情绪和情感,让大家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逐步打开自己、接纳自己,在团体中释放和表达自己,为下一个环节作准备。
二、团体转换阶段:一封求助信——被别人背后议论的高中生
师:这是一封来自心理信箱的求助信,求助者在人际交往方面遇到了一些困惑,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情景演绎:请根据信件的内容演出求助者的困惑和烦恼。
独白:我叫王不败,是班里的心理委员。最近,总听到别人在背后议论我,说各种恶毒的话,我心里很不舒服,上课也无法集中注意力。我想:是不是我的工作方式有什么问题?
几位学生聚在一起议论王不败。
学生A:就他,还干心理委员?我看他自己心理就有问题。
学生B:咳咳咳,哪哪哪都有他,他就是个屁……
王不败:(独白)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方式没有错,他们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已。那……是我的为人处世有问题?
几名学生聚在一起议论王不败。他们跟王不败打招呼,王不败礼貌地回应;他们请教王不败数学题,王不败耐心讲题,直到讲明白为止;他们向王不败提出过分要求,如“赶紧去水房给我打一壶热水来”“顺便把我洗脚水倒了”,王不败笑笑,推说还有别的事,婉拒了这些过分的要求。
王不败:(独白)我认为我的处事方式也没问题,既然没问题,他们为什么每次都针对我?被嘲讽的人为什么总是我?遭受语言欺凌的人为什么偏偏是我?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王不败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全班分享。
生4:王不败特立独行,其他同学看不惯。
生5:可能是因为王不败太优秀了,有些人是嫉妒心作祟。
生6:难道是因为王不败处事太讲原则了,给别人留下了“装”的印象?
师:大家从王不败的角度分析了可能的原因。本节课,就让我们就借助王不败的故事,来深入探讨“语言欺凌”这一课题。
设计意图:在充分暖身的基础上,教师用“一封求助信”将学生拉进剧中,信中呈现的问题在学生中是普遍的、具有共性的,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接下来的童话社会剧演绎做好了充分的角色情绪铺垫。
三、团体工作阶段:那些背后的声音
教师讲述《那些背后的声音》故事:
狐狸与树懒走在路上,狐狸问树懒为啥绕远路而不走那条近路,树懒无奈地说:“自从上次经过那条路时被树上的几只小鸟嘲笑,就再也不想走那条路了,它们嘲笑我走得慢、脸又圆。”狐狸说:“我也走过那条路,那几只鸟儿嘲笑我脸尖尖的,像个锥子一样。”树懒说:“那你怎么没受影响?”狐狸说:“我得带你去看看。”它们看到在5分钟的时间里,乌龟、豹子、兔子经过那条路,都遭到了鸟儿的嘲笑和恶意评价。树懒很疑惑:“为什么它们谁都嘲笑啊,那些小动物都没做错什么。”狐狸说:“我也是被它们恶意评价之后去找它们理论,才看到了眼前的这一幕。”
师:分组讨论5分钟,每组领取一个或多个角色,组内共创情景,可打破现有的素材,可创作,可改编,可增加动物角色,可设计新的情景,没有固定的台词,随意发挥。之后,准备演出。
(一)演出第一幕:不同的动物走过那条路,遇到叽叽喳喳的小鸟,被它们各种嘲笑
以“嘲笑树懒的小鸟”为例:
小鸟:(对树懒)走得那么慢,占着路,占着资源,真自私!就是故意的,真没良心……脑袋圆得跟个皮球一样,真可笑!
树懒:我也没有办法啊,我天生就走得慢。
师:(问树懒)被嘲笑走得慢、很自私,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树懒:我很无奈,我也不想这样啊,可我本性就是如此。现在占着路,挡着别人,我也很抱歉,可是我快不了。
教师引导观众做树懒的替身:作为树懒的替身,你感受到了什么?
树懒替身1:我很生气,有些愤怒,想要动手打它们。
树懒替身2:我很想怼它们,可是我不敢,它们鸟多势众,我说不过它们,心里很憋屈。再说,如果我回应了它们,然后招来更强烈的嘲讽怎么办?唉,还是忍着吧。
树懒替身3:好像真是我的错,我真没用,我为什么走不快呢?
第一幕结束,走上“那条近路”的动物们要么忍气吞声、默默离开,要么想理论却被鸟儿的嘲笑声淹没,要么想动手却打不到鸟儿……
教师多次引导观众做动物们的替身,去体验它们的内在情绪,体悟它们的心理感受,这些感受是被欺凌的动物想表达而未表达出来的内容。
(二)演出第二幕:在狐狸的带领下,动物们再次走过那条路,去找鸟儿理论,去质疑
以“嘲笑狐狸的小鸟”为例:
小鸟:(对狐狸)脸尖尖的,跟个锥子一样,能在地上戳一个洞了!看你那狡猾的模样,心里肯定藏着不少坏点子……哎呀呀,那一身的狐臭味儿,啧啧啧……
狐狸:你们没有我这漂亮的尖下巴吧?你们整容都整不出来。还有我这美丽又昂贵的皮毛,你们是羡慕嫉妒恨吧?我一肚子坏水?你们呢?天天恶意中伤别人,脑子里没有半点智慧,嘲笑别人、诋毁别人,这才是你们的天性吧?你们继续说去吧,对我造不成任何伤害,我才不会当真。
师:(问狐狸)第一次走过时,被鸟儿怼得无言以对。现在去质疑,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心里是什么感受?
狐狸:感受就是一个字——爽!终于把憋了一肚子的委屈全倒出来了,反击成功,它们哑口无言。
师:我刚刚注意到,你在质疑和挑战的时候,观众报以掌声,发出了肯定的声音,这对你有何影响?
狐狸:我觉得我越说越来劲儿,越说越有底气。
教师引导观众做狐狸的替身:作为狐狸的替身,你此时此刻心情如何?有什么话想对其他动物说?
狐狸替身1:我不生气,我知道自己的独特之处,远比它们强万倍。在我眼里,它们叽叽喳喳的样子就像一群无知的小丑。
狐狸替身2:它们对其他动物也是一样,说明有问题的是它们,不是我。对于别人的恶意评价不要照单全收,要分析判断,对自己有益的建议就采纳,其他的不予理会。
狐狸替身3:真痛快,心情好多了。很多时候,别人的嘲笑或恶言恶语只是在发泄情绪,不必在意,相信自己就好。
教师多次引导观众做动物们的替身,去体验它们积极应对之后的内在情绪,体悟质疑和反击后的心理感受,并不断强化。
(三)演出第三幕:所有动物一起站在这群小鸟的对立面,共同质疑和澄清刚才的恶意评价
师:(挨个问小鸟)当动物们一个个来质疑和挑战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它们联合起来澄清和理论的时候,你有什么心理变化?
小鸟1:我感到自己说话声音越来越小,后来没话说了。它们一起过来的时候,我觉得它们好团结啊,很有气势,压倒了我们。
小鸟2:我开始后悔我说的话了,它们讲得很真诚,也很客观,我开始认同它们的观点。例如刺猬说,如果我拔掉身上的刺儿,我还是刺猬吗?我觉得我说的很多话其实站不住脚。
小鸟3:我也被别的鸟儿这么说过啊!它们说我,我说不过它们,那我就攻击其他动物。它们联合起来的时候,我心里有点慌。
教师多次引导观众做欺凌者的替身,觉察欺凌者的内心世界,师生共同探讨欺凌者使用语言暴力的原因,找到转化他们的心理依据。
(四)演出第四幕:越来越多的动物走过来,一个个站在小鸟们的对立面保持不动,雕塑静止,旁观者觉察内心感受及行动策略
场下的所有观众直面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对峙的雕塑场景。
教师采访饰演“大树”的学生:大树,鸟儿天天站在你身上,它们叽叽喳喳不停地嘲笑别人,恶意评价和中伤其他动物,这带给你怎样的体验?给你造成了什么影响?
大树:我天天听到这些刻薄的声音,聒噪又刺耳,好像空气都被污染了。动物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被语言垃圾堆砌着,这还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吗?
大树替身1:这一幕又一幕就发生在我身上,我再也不能装作听不见、看不到了,因为说不定哪一天,它们也会对我实施语言暴力,我不能再任由它们背后捏造事实去诋毁别人了。
大树替身2: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它们踩着我的身体,不停地嘲笑别人。动物们有的委屈,有的愤怒,还有的郁郁寡欢,其实真没必要。鸟儿们自己弱小,所以才攻击别人,以提升它们的自信。
师:看来大树作为静止角色也有不少感触。场下的旁观者,你们如何看待这组雕塑?(引导场下观众觉察欺凌场景中的旁观者)
旁观者1:我很想站出来,但我又怕欺凌者针对我。
旁观者2:我很气愤,可是究竟怎么做才能帮到被欺凌者?
旁观者3:我告诫自己,千万别成为欺凌者中的一员,做他们的帮凶。
团体分享:各角色回到组内,充分讨论角色带给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等角度去感悟角色的情绪和感受,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
(五)幕后
各小组代表总结组内发言,在全班分享。
小组代表1:从欺凌者的角度看,他们实施欺凌时是带着情绪的,或许他们以前也遭遇过语言暴力,所以现在去欺凌别人,这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还有,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觉得不如别人,于是便从讥讽他人中寻找成就感。
小组代表2:从被欺凌者的角度看,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本身没有错,当我们遇到恶意的言论时应该反击,收起软弱,露出锋芒……
小组代表3:从观众角度看,如果我们不站出来,要么会变成欺凌者的帮凶,要么会变成下一个被欺凌者。我们要学会明辨是非,拿出我们的态度,勇敢地站出来……
设计意图:体察欺凌者、被欺凌者及旁观者的情绪感受及心理体验,探讨原因及应对方式,消除语言欺凌的负面影响,重塑自我认知。
四、团体结束阶段:回到“一封求助信”
师提问:回到那封求助信中王不败提出的问题——遭受语言欺凌的人为什么偏偏是我?
活动:设计一段王不败的内心独白,作为回信。
生7:既然我没错,那我就做回自己。我活了十六年,为什么只有那半年受到言语攻击?是他们自己有问题,把内心的丑恶投射于我身上罢了。我要坚信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生8:为什么是我?或许是因为我太优秀了。那些恶意的言语淹没不了我,我要做最好的自己,让他们说去吧!我以阳光向上的态度回应污秽满地。
师总结:相信王不败在收到大家的回信之后,会强大自己的心理支持系统,更有力量去应对当前的困境。
设计意图:学生书写被欺凌者的内心独白,自我激励,自我肯定。
【活动感悟】
1.关注学生的情感及心理需求,从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中寻找活动主题。本课的灵感源于学校“心理信箱”中的一封求助信,心理社团的学生在回信的过程中求助于心理教师,心理教师之后在对高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个案辅导中发现,此类语言侮辱、背后恶意议论别人的现象比较普遍,不少学生因此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严重者甚至情绪崩溃、抑郁厌学,基于此背景,设计了本节活动课。
2.本次活动使用童话社会剧促进学生去体验,触发学生去思考。在活动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或参演,或做替身。学生在安全的氛围中打开自我,演绎心中的“剧”,分享内心真实的感受。在活动过程中,心理教师作为引导者,与学生共情、共创、共享。
3.社会剧只是演绎、呈现部分现实,而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情景有不同的理解,要想彻底纠正学生中不合理的观念,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强化,引导学生在不断试错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应对模式,培养自身敢于面对挑战、不断自我反思、明辨是非的品质,提升自我能量,增强应对语言欺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