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023-12-09黄玉兰

学苑教育 2023年30期
关键词:教师应高中生比赛

黄玉兰

(福建省建宁县第一中学,福建 建宁 354500)

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提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应用所学的技能,从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获得信息素养的明显提升。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应突破旧有思维的束缚,积极探究运用新型教学模式的路径,以此提升信息技术学科的效果;应根据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开展相应的强化活动,使他们不断改进自身的不足,从而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应给予高中生较多实践与探究的机会,促使他们从已有的信息技术基础出发,研究掌握新技术、消化新知识的高效方式。

一、培养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一)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掌握理论知识方面,还应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他们能够应用所学的技能。一方面,为他们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提供重要的支持;另一方面,加深学生的印象与记忆,使他们在亲身实践中认识某些理论知识的含义,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完成学以致用的目标,使信息技术成为他们快速适应社会的工具而非阻碍。为此,高中教师应与时俱进,通过多种举措,积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他们早日成为社会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强化高中生的适应能力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学校在紧张的学习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加深对常规办公软件的了解,或者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还是要让他们通过相应的实践操作,逐渐拥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他们日后得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则可以帮助教师完成这一目标。比如在学习《组建小型无线网络》时,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绘制组建小型无线网络的网络图,并以此为依据,尝试运用废旧物品制作相应的模型。期间,学生固然会因为信息基础较弱而遇到各种困难,比如不知道如何将无线网络中的硬件设备连接起来,这时,他们会不断回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会向教师咨询等,这些举措便于他们更好地巩固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完成学以致用的目标。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信息技术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强化高中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授课中,根据信息技术课本中的内容,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以此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使高中生拥有较多应用信息技术的时间与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实践能力的形成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换言之,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高中生的实践能力可能都没有明显的提升。对此,教师要抱以高度的耐心,切莫因为高中生没有按时完成学习目标,或是没有获得实操能力的提升,就一味指责他们,而应以辅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分析自身的不足,找出自己停滞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选择科学的改进方式,以此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思维灵活性的提升。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高效举措

(一)注重互动

信息技术教学本质上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教”与高中生的“学”进行良好互动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更注重自己的“讲解”,而甚少给予学生提出疑问的机会。必要的时候,教师会选择指名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这种互动方式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互动效果,但由于一切由教师把控,很难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此外,还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形成不敢与教师对视、不敢阐述自己的看法等不良习惯。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改变做法,深入学生中间,与他们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得以在问题的启发下,逐渐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方式。

比如在学完《数据与信息》这一单元以后,教师可以将其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科学的整理,然后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你问我答”活动,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迅速回答。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奖项,比如“优秀奖”“进步奖”等,以此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相对较难的问题,比如数据的编码方式、信息的基本特点等,教师还可以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首先应肯定他们的回答,然后再给予相应的指正,以此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针对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设备,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然后让学生通过客观事实,牢牢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含义。

比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尽可能从专业的角度给予全面、深入的回答。若是问题相对复杂,教师需要通过相应的教具进行展示,换言之,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而这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这时,教师可以先将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另找时间回答。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实践,让他们在操作中体会到信息技术知识的实用性,厘清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与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但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在操作过程中,依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对此,教师应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指导,使学生能走出迷雾,牢牢记住信息技术知识的精髓。

(二)注重联系生活

信息技术在许多情况下,是为生活提供服务的,为此,它与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以往授课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割裂了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至于前者成了纯粹的理论知识,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生往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记忆这些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利于他们切实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在“提质增效”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转变做法,将课本中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加深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懂得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与《信息加工》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利用相应的软件,制作一张自己较为喜欢的海报。期间,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学生会多次回忆之前所学的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科学的构思,比如确定海报的布局、颜色、风格等。诚然,他们会因为认知不足而出现各种问题,然而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与《信息加工》有关的知识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了。等下一次上课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详细的点评,阐述他们作品中的优点,以便学生更好地坚持下去;分析他们作品中的缺点,以便学生更好地改进自身的不足。随着学生实践机会与教师指导次数的增多,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越来越强。

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道竞赛题,然后让高中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利用已经掌握的计算机技术,设置符合参赛要求的作品。受到竞赛氛围的影响,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比如调整图片的大小、合理使用艺术字、确定字体的颜色与字号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获得了有效提升,这对于他们实践意识的强化是大有裨益的。

(三)注重对比分析

当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以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应适当改变教学策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对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不断的深化,以此推动其实践素养的发展,为他们形成良好的运用能力提供重要的支持。比如在学习与《数据分析》有关的知识时,为了加深对高中生的了解,帮助他们掌握分析数据的技巧,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引入2020 年“双11”电商购物节的趋势图,并提供相应的数据,让学生通过观看分析视频来了解分析的意义以及所需要实施的步骤。等学生有所认识以后,教师可以随机挑选一名学生,借助教师的手机开启实时投屏功能,然后在电商平台上搜集自己较为喜欢的物品,同时刷新界面。这时,学生就会发现,电商平台的首页会自动推送与学生刚才所搜集的物品有关或者是较为相似的物品图片。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探讨,例如分析它出现的原因。然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自己从网络上所获得的各种数据发给学生,让他们用双眼去寻找“不同”,分析数据库中“不适宜”的内容。等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再次向学生发放一些可以探索数据不同类别的代码,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研究代码中所存在的不正常数据。这样一来,学生就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掌握课本中的知识,获得了实践素养的提升。这对于他们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获得信息意识的增强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不断丰富实践环节的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为此,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多种方法,引导高中生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会基本软件的操作,并能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科学的内化,以此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切实为信息技术课堂注入趣味性,使高中生在好奇心与兴趣的促使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较多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逐渐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完成高效消化新知识的目标,为他们信息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与助力。

比如在学习与《知识与智慧》有关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知识和智慧的概念,熟知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比较喜欢看影视作品的心理特点,不断丰富教学活动的内容。第一,为学生播放《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相关片段,以此活跃信息技术课堂的氛围,使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与欲望;第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知识与智慧的定义,使学生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领会数字化工具的精准和便利,从而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刻的认识;第四,让学生选择相应的数字化工具完成处理数据的任务。挑选工具期间,学生对现有的数字化工具有了深刻的认识。完成任务期间,学生对处理数据的技巧有了相对较多的感悟与经验。比如,如何获取信息、如何验证模型等,这对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与智慧》一课的重难点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碍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在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实践任务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错误。换言之,学生往往需要更多的试错时间,而高中阶段的学业负担相对较重,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推动他们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通过多种策略,做好教学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衡工作,一方面给予学生较多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尽可能缩短他们实践的时间,比如引入合作学习模式、翻转课堂模式等,以此提升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育人效果,使之成为学生信息素养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力。

(五)鼓励参与比赛、竞赛

鼓励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竞赛和比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并提高他们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技能水平。参加竞赛能够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各种概念与技能。竞赛通常会提供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和挑战,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解决方案。这样的挑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参加竞赛需要学生不断地学习新技术,以保持竞争力。这将促使他们持续学习和改进自己的技能,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竞赛都是团队合作形式,学生需要在团队中协作解决问题。这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提高沟通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在《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开展校内编程比赛,通过指定相关项目的程序编写来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培养他们的编程能力,比赛可以是个人或小组形式。教师在课堂上教授了基本的编程知识,包括语法、数据类型、流程控制等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在课后可以组织一次校内编程比赛。比赛的题目可以是要求学生编写一个简单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为了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和竞赛,教师可以提供关于竞赛的详细信息和指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组织内部选拔赛,选拔出班级代表队参加比赛;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辅导,帮助学生准备比赛;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小组,让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讨论;积极宣传竞赛的好处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比赛规则可以如下:

1.学生可以自由组队,每队3~4 人。

2.比赛时间为一周,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的设计与编码工作。

3. 学生可以使用所学知识以及自行查找相关资料,但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4.评委将根据项目的功能完整性、代码质量、运行效率等标准进行评分。

5.比赛结束后,每个团队需要向评委展示他们的程序,并进行简要的演示。

学生将对这个比赛兴趣很高,因为这是一个实际的项目,与他们日常生活有关。他们组成小组后,开始商讨项目的设计和实现方案。在比赛期间,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分工合作,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编码的过程中,他们运用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同时也学会了自主查阅资料解决难题。

比赛结束后,学生应向评委展示他们的程序。每个团队都有不同的创意和解决方案。评委从代码的结构、注释的清晰度、功能的实现等方面对每个项目进行评估。

这样的编程比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通过参与比赛,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运用知识,探索解决方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水平。同时,比赛还激发了学生对编程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编程领域。通过这样的教学举措,教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激发他们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学习热情。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教育形式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深刻认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在授课过程中,既为学生讲述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逐渐具备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此,教师应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不断优化教学方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想象,切实推动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教师应高中生比赛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发芽比赛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选美比赛
比赛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最疯狂的比赛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