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思议用”教学模式构成策略
2023-12-09叶丽华
叶丽华
(福建省寿宁县南阳中心小学,福建 寿宁 355502)
小学数学学科“问思议用”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有效利用精问、思考、互动、运用四种教学元素,结合多种类型情境创设和活动设计,将学生带入到多元化、个性化学习场景中,促使学生建立更多数学知识表象感知和深度理解。“问思议用”教学模式主张四种教学元素的联动配合,需要教师根据数学课堂知识特点和教学目标灵活设计,选择最佳的切入点对接学生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学习需求,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成长发展。
一、创设精问情境,启动生本数学思维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冲突情境、启思情境,触发学生数学学习认知冲突,启迪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启发学生数学课堂探索学习思维,使学生顺利进入数学课堂高效思维状态。
(一)创设冲突情境
要想切实发挥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深度剖析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特点,紧抓数学新知与学生已有数学知识、生活经验存在相悖的教学元素,创设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情境学习求知欲。教师深入学生群体当中,做好充分且全面的学情调研工作,精确把握学生数学课堂学习认知起点,多点切入数学课堂冲突情境创设。
教师有意识地在冲突情境创设中融入趣味元素,以更好地带动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数学学习思维活力。“三角形的面积”小节教学中,教师在导学环节向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等底等高三角形图片素材,让学生思考比较这些三角形的面积大小。教师展示的三角形底和高完全相等,但形状有的“胖”、有的“瘦”,很多学生观察图片后,都会认定“胖”三角形的面积更大。此时教师说出这些三角形面积都是一样大的答案,可顺利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有学生直接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的面积一样大?”教师配合学生问题切入课堂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图形转化方式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表现出更强的探索兴趣,便会自然融入到数学课堂合作探究学习环节,使课堂学习效率显著提升。
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学情调研时,要对学生的学力基础、探索意识、理解能力、接受水平等做正确判断,从而确定探寻问题投放的切入点。教师在创设冲突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学生实际学习需求,还要对问题探究条件做客观分析,以便设计出契合性更高的问题,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建立学科认知。
(二)创设启思情境
以问题为核心的情境教学需要彰显情境的启发诱导教学效果,循循善诱地启动学生数学知识深度学习思维程序,提升学生数学课堂思考水平。教师深耕教材内容编排设计,多维构建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需要筛选整合问题素材,依托更具典型性、代表性的高质量启思问题,指导学生数学课堂学法选择和探究方向,确保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教师整合数学问题素材,根据课堂教学进度,将递进式数学问题融入到启思情境中,依托精心筛选的问题链、问题组,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思维延伸到更深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节教学中,作为本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大部分学生对图形转化思想的应用还很陌生。教师可先投放简单问题:“你觉得平行四边形和我们学习过的哪种图形最为相似?”学生快速思考后,大多会回答长方形。教师顺势提出新的思考问题:“如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并为学生提供多个平行四边形卡片素材,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尝试,逐步发现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一般方法,从而顺利归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借助问题搭建学生数学课堂探索学习思维台阶,引导学生由浅及深地掌握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触及数学知识本质内涵。
启思情境创设后,学生的学习思维跟随问题启动,教师科学运用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问题答案的探索中进入深度思考环节,在实践探索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发动学生共同参与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接学习内容,提出更多高层次的数学问题,有效拓宽学生思维广度。
二、组织思考活动,优化生本学习品质
教师组织多样化的数学课堂思考活动,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争议展开深度思考,并鼓励学生展开发散性思考和创造性学习,延展学生数学课堂思考学习的思维深度及广度,优化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品质。
(一)围绕争议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是个动态性很强的过程,不同学生因认知特点、学科能力、思维方式、学法应用等方面的差异,会造成学习进程的千差万别,或多或少地在数学课堂中出现一些学习争议。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争议内容展开思考,分析争议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自己的学习思路和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发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片面认知,在争议思考中完成查漏补缺和错误纠正,更加准确地建立数学知识认知框架。
教师把学习争议作为课堂教学的关键契机,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探究和讨论交流,完善学生数学认知体系。“圆的认识”小节教学,有些学生对圆的半径、直径、对称轴的数量认识不全面,得出了这些错误结论:圆的半径有2 条,圆的直径有2 条、4 条,圆的对称轴有2 条、4 条等。此时教师要发挥学生数学课堂学习能动性,先引导学生反思得出这些错误结论的思考过程,尽量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些错误的出现原因;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围绕争议交流思考成果,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纠正错误;最后,教师对仍存在认知误区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认识圆的图形特点。
为了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教师应从更多角度推出思考问题,组织学生展开互动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学法的探讨中达成学习共识,以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学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尝试剖析问题、探索突破点、推导数理,能够建立更为丰富的学习认知。
(二)立足散发思考
“问思议用”教学模式关注学生数学多元思维能力培养,强调学生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组织思考学习活动时,要树立拓展教学观念,启发学生基于所学数学知识展开散发思考,从更多领域、更多层面、更多角度思考数学知识或数学问题,强化学生数学学科思考能力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散发思考学习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教学角色,加强课堂教学跟进指导,为学生数学课堂创造性学习提供更多帮助。
教师采取课堂留白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围绕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规律展开散发思考,力促学生形成多元化学习认知。教学“圆的周长”小节内容时,正确测量圆的周长大小是推导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学习前提。教师要不急于让学生阅读教材,而是让学生散发思考,如何运用多种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大小。学生之前学习的测量方法多是局限于线段测量,缺少圆形测量经验。学生把思考重点放在“化曲为直”上,想出用细线绕圆一周,测量细线的长度来确定圆的周长;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测量圆滚动一圈的长度等方法,顺利完成圆的周长测量任务。教师以圆的周长测量这一教学要点做切入,创设学生散发思考教学契机,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数学问题的推出是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适当推出部分数学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锻炼机会、学习契机,并适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归结相应的问题,为课堂学科学习顺利推进提供助力。教师结合学生学力基础,精选问题布设角度,为学生创造足够思维空间。
三、推出互动交流,强化生本合作意识
教师推出更多互动交流学习项目,通过组织观察交流、设定话题辩论等方式,指导学生合作解决数学课堂研学问题,拓宽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参与面,强化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一)组织观察交流
小学生普遍表现出直观思维发达和抽象思维薄弱的思维认知特点,在学习、认识新事物时,习惯依赖可视化教学手段。小学数学教师要主动适应学生认知思维的不平衡性,减少抽象化的语言讲解,以直观化、可视化教学为主要手段,推出更多观察交流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建立丰富的数学知识直观感知和表象理解,并主动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形成更多数学课堂学习交流成果。
图形知识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占据很大比重,教师利用好教材编排内容,增设观察交流活动。《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中,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圆柱、圆锥图形素材,教师综合运用实物展示、图片展示等教学手段,为学生集中展示这些直观教学资源,要求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后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共同总结圆柱、圆锥都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它们各自具备什么图形特点。组内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图形观察学习合力,弥补学生观察图形时遗漏的细节部分,帮助学生梳理图形特点表象认知,更加全面、系统地总结二者的图形构成和图形特点。
学生对合作性活动比较感兴趣,教师紧抓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展开对应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增加实践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中提升学科综合能力。数学实践活动对场地要求不高,教师对接学生生活,展开具体活动程序设计,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探索学习,在实践中完成思维历练。
(二)设定话题辩论
设定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话题辩论活动,能够为学生数学说理表达提供更多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数学知识脉络结构。小学生对蕴含竞争机制的话题辩论活动有较高的学习接受度,为教师设定话题辩论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教学优势,结合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情况适时搭建话题辩论竞赛平台,来提高学生数学课堂互动交流参与的效度,从而推动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认知的内化。
教师利用话题辩论活动创造更多学生交互契机,促使学生碰撞出更多数学学习思维火花。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时,让学生准确理解圆柱的展开图构成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教师放缓课堂教学节奏,组织学生围绕话题“圆柱的展开图是什么样的”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数学猜想。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和空间想象,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提出了不同看法:有学生认为圆柱是能滚动的,侧面展开图应当是能滚动的圆形;有学生则认为圆形是圆柱横切后得到的图形,侧面展开后应该是长方形。双方各执一词,讨论激烈。待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适时切入实操教学环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验证圆柱的展开图,推导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借助话题讨论的前置学习设计,在核心知识教学前能调动学生探究学习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课堂辩论活动素来是学生热衷参与的活动,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推出丰富的辩论主题,为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将学生带入学科核心,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成长学科学力。辩论活动组织时,要有一定的规则要求,教师应给出科学指导,以确保活动的顺利推进,为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四、创新运用实践,提升生本学科能力
教师对接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创新应用实践设计,让学生在真实直观、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散学习思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综合能力。
(一)对接生活训练
教师依托生活化教学手段,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提炼数学模型和教辅资源,将其对接到数学学科应用实践教学当中,能够锻炼学生数学学科应用思维灵动性,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方法和应用场景。生活事物、生活现象、生活问题等,都是数学课堂对接生活训练的有效立足点,教师紧密围绕课堂教学核心知识,精心筛选生活素材,将其与课堂训练目标有机融合到一起,最大化体现其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师加大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力度,把抽象性较强的数学问题融入到真实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彰显数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后,教师对接生活训练,把数学问题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变成生活物品或生活场景。如计算六个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教师用常见的快递纸盒作为命题主体,标注纸盒的长、宽、高,让学生计算其表面积大小;计算五个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教师引入游泳池生活场景,说明游泳池的长、宽、高大小,让学生完成表面积计算……生活化训练设计降低了数学问题理解难度,学生分析和解答的思维抓手会更加丰富,学科应用能力训练效果自然更值得期待。
在延伸实践训练设计时,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布设符合学生学力的实践任务,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数学信息搜集、生活观察记录、社会走访调查、数学数据分析、数学实验开展等,都可作为延伸实践训练内容,教师做好科学设计,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机会。
(二)创新实践组织
教师将更多教学关注点放在学生数学学科运用实践上,创新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类问题,提高学生数学学科实践能力。教师拓宽数学实践活动组织路径,根据数学知识应用领域,多元设定生活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等不同实践学习场景,增强学生数学实践学习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用数学视角分析问题、看待世界的学习习惯,推动学生数学学科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教师遵循“双减”政策要求,将更多书面作业转变为实践活动,减轻学生数学学科课业负担。《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减少书面作业设计,以学生家庭为主要场景,创意设计实践学习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直尺、米尺等多种测量工具,测量家里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实践作业设计,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单元知识,提高了学生数学公式应用的灵活度,还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学生测量得到的长度单位并不统一,需要学生完成长度单位和体积单位的换算,无形中也强化了学生不同计量单位的换算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解题习惯。
课外实践活动任务的布设,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教师梳理学生的反馈,以便做出科学的教学应对策略,及时调整任务内容,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内化。学生对生活化的数学任务有探索兴趣,教师应适时创造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中探索学习,逐步成长学科综合能力。
五、结语
精问、思考、互动、运用四种教学元素都具有鲜明的启思性、引导性的教学特点,在强化学生数学课堂学习认知体验,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教学优势。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精问情境、组织思考活动、推出互动交流、创新运用实践等教学方式中展开积极教学应对,有效联动多种数学学科教学元素,构建高效化“问思议用”教学模式,为学生数学学科多元思维的成长、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助推力。